做了种子新政对种业有如何影响的调查,在新闻上取得了好的效果,业内人士纷纷说这个选题作得好,好在哪儿呢?好在紧跟形势上,市场经济对国家政策是很敏感的,当一个新政出来便会在社会上引起反响,这种反响就是新近发生的新闻。顺着这个思路,国务院奶业新政的出台肯定也会引起不同的反响。于是记者又盯上这个题目。
2010年9月,国务院下发通知,要求对新建乳制品生产企业严格审核把关,对已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重新进行审核。根据山东省质监局的通报,截至今年3月31日,全省原有86家乳品生产企业中,获得产业政策批准文件的企业有69家,已提交申请并受理的企业有55家,其中44家通过了审核。对于已经提交申请但尚未通过的11家企业,质监部门将继续进行审查。
将近半数的乳制品企业被淘汰,会对山东省奶牛养殖业产生何种影响?为此,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小型乳企无奈退出
记者来到潍坊市奶牛良种场。由于未申请新的生产许可证,4月1日后,牛奶生产车间便停工了,偌大的产区显得有些冷清,整个办公区只有彭场长一人。
谈到重新审核乳制品企业生产许可证的政策,彭场长有几分无奈:“我们厂是自己饲养奶牛,自己加工。原来的生产许可证是2009年申请的,现在还没有到期。但是现在国家出台了政策,只能停产。”
潍坊市奶牛良种场,存栏奶牛有400多头,产奶的有100多头,每天产奶量两吨多。自1981年建场以来,一直是自己养牛、自己加工牛奶,生产的牛奶主要供应潍坊城区居民。
“自从停产后,生产、消毒、检测、灌装等设备都闲置下来了,还有加工车间以及销售人员也都闲下来了。”至于放弃申请生产许可证的原因,彭场长谈了自己的看法:“奶牛良种场每天的加工量不到两吨,一年的营业额在200多万,一年的利润才三四十万元。要想重新取得生产许可证必须上新设备,这一项的花费最少一百多万元,我们实在承担不起!”奶牛良种场停止加工鲜奶后,每天产的鲜奶只能送往收奶点。“由于之前我们与收奶点没有签订收购合同,价格自然要低一些,4月初的那几天一公斤才2块钱。这几天稍微好点,一公斤能卖到二块五六。”
短期对养殖户影响有限
谈到新政后部分小企业不再加工乳制品,潍坊市寒亭区新源奶牛养殖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刘文河表示,从目前来看,这个政策对他们的鲜奶价格和销售没有产生影响。
新源奶牛养殖合作社现有700多头奶牛,日产牛奶在5吨左右,是潍坊市较早实现小区化养殖的合作社。该合作社与泰安的一家大型知名乳品企业公司有收购合同,每天都要往该企业送奶,鲜奶收购价一直维持在每公斤3.25元。
一位高密的牛奶收购中间商向记者透露,当地部分养殖奶牛的小散户,以前都是向青岛的小型乳制品企业送奶,后来小企业停产,导致奶品出现滞销。“由于收奶的中间商有良好的销售渠道,这些散户无奈之下只能以较低的价钱卖给中间商。但是从总体来讲,这些小散户占的比例毕竟有限。”
据潍坊市质监局食品科科长陈玉奉介绍,潍坊原有10家乳制品企业,截至乳制品企业重新审核换证的最后期限,有4家企业主动放弃了申请生产许可证。在这4家企业中,有2家企业主要生产乳粉,从2008年以后销售情况一直不好,最近一年来一直处于半停产状态,所以这一次退出也是必然。包括潍坊市奶牛良种场在内的其他2家位于潍坊市区的乳制品加工企业,生产规模都是比较小的,每天产量都不足两吨。
“虽然部分小企业被淘汰出局,但对市场奶品供应和养殖户鲜奶销售的影响非常有限。”陈玉奉最后称。
牛奶不如瓶装矿泉水贵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不少奶牛养殖户抱怨:“现在牛奶都不如矿泉水值钱,因为矿泉水一般一块五或者两块,而牛奶一斤才一块五六。”
4月14日,记者来到位于潍坊市寒亭区寒亭街道北纸坊村的新源奶牛养殖合作社,养殖户杜军正在圈里清理牛粪,他圈里现在养着30头奶牛,产奶的有14头。
“牛奶从去年就这个价,一直没变化,但是饲料却是一个劲地往上蹿升。3月份一吨精料又涨了50多元。”杜军细算了一笔账:30头牛,每个月需要精料大约6吨多,按照每吨2700元计算,一个月至少17000元。每天产奶量按200公斤计算,收购价是3.25元/公斤,一个月下来是19500元,最后余下2500元,这还没计算玉米秸等粗饲料成本和人工投入。杜军说:“自己出的工不算钱,扣除饲料成本,现在养牛赚钱很少。”
合作社工作人员刘文河介绍说,合作社以前有23户养殖户加入,现在还剩下17户。“原因就是养奶牛的成本不断上升,利润不断减少,2008年‘三鹿事件’之前,奶价每公斤三块四五,那时候一斤玉米是六毛五,现在一斤玉米涨到了一块零五分。三四年来奶价没什么变化,玉米价格倒是翻了近一番。”
乳品企业每斤奶提2毛钱管理费给合作社,合作社每天的产奶量有5吨。“现在合作社有3名挤奶工,还有1名检测员。人工费从几年前的四五十元一天涨到了现在的一百,扣除人工费、水电费和机器磨损费,合作社没剩下多少利润。我们的一个优势是和大型乳制品企业签订了收购合同,要是往奶站送,价格会更低,利润会更少。”刘文河称。
散户坦言,养牛不如打工挣钱。潍坊市高新区清池街道阎家张营村村民阎智昌,从十几年前就开始养殖奶牛,最多的时候养到20多头,现在只剩下6头牛,产奶的有2头。
“养牛已经无利可图,村民都不养了。”阎智昌说,“以前,村里有20多户养奶牛,2008年下半年牛奶卖不出去,都倒在庄稼地里啦。从此以后,村民养牛就没有了积极性,现在全村就我一户还在养牛。”
阎智昌的2头牛每天产奶在40斤左右,由于产量太少,他都是在本村以及邻村散卖。“咱这个奶,什么东西都不加,比较安全放心,村民特别是家里有小孩的都喜欢买。”为了降低成本,他已经不买成品饲料,主要是给奶牛喂玉米秸等粗料。
“一斤散装牛奶能卖2块钱,一天才卖80多块钱,一个月有2500块钱毛收入,这还没扣饲料和人工成本。现在村后面正在建工厂,去厂里打工一天最少挣100块钱,一个月至少有3000元收入,现在养牛不如打工挣钱。”他指着村后一大片在建的厂房说。
新政,能否惠及奶农尚待观察
此次对乳制品企业生产许可证的重新审核,被称为“强力版乳业新政”。对此,山东省畜牧协会奶业分会秘书长张志民认为,国内乳业历次爆发的危机,让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产生不信任,是因为奶农与奶企之间利益分配不均衡造成的,年景不好时,奶农杀牛减产;等到年景好了,产量又跟不上。而这次从政策层面强制加强企业的产品检测,有利于恢复消费者对乳品行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