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0019_副本.jpg 我有一张珍藏了四十多年的泛黄老照片,这是我入伍前的新兵合影老照片。照片上十一位身着崭新军装的新战士意气风发的肩并着肩,目光注视着远方,一份期待,一种使命,还有一个即将为国出征的豪情都写在每一个战士的脸上。

       思绪回到四十多年的那个早晨,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九日上午,地处第三大岛崇明长江农场场部武装部二楼的会议室里,正在召开欢送新兵入伍茶话会,应邀参加会议的除了十一位新战士和他们的亲属代表外,还有这些新战士入伍前的单位领导以及农场党政工领导,把小小的会议室塞得满满当当的。

       九点还没有到,一位身着一身绿军装、腰板笔直的老军人走进会场,他是我的父亲,今天他的身份有些特殊,首先是作为一名送子参军的父亲,其次是作为农场分管征兵工作的党委领导,第三是作为一名有着三十六年军龄、刚刚摘下领章帽徽一个多月的老军人,这三重身份叠加在一起,使他格外引人注目。因此父亲一出现,在场的武装部领导、场工会、团委等部门的人员立即上前向他问候,言语中既有对他带头送子参军的敬佩之意,更有为他一贯的威严所敬畏。尤其是武装部的刘部长,还是他当年的老部下,一向对老首长相当很是敬重,忙请老首长入座。

       我跟在父亲后面被一群人簇拥着嘘寒问暖,心里却是五味杂陈,眼前这一切犹如做梦一般,一个月前,我还是一个在上海市南汇县周浦部队大院的十九岁大男孩,忽然被刚转业去崇明农场当党委领导的父亲派人用吉普车接到了农场,原以为是父亲让我去参观农场的,不曾想父亲希望我带头参军,为各级干部树立一个榜样,只因为这一年刚结束一场战争,硝烟未尽,需要有人站出来,于是军人的父亲果敢地站出来,把我送入了军营。

       新兵陆陆续续到了,茶话会就开始了,父亲当然是首先发言的,他以一名从战争年代走来的老兵的资格开场,又以一名将全部两个儿子先后送入军营的父亲寄希望于我们这些新战士。父亲的话并没有多少大道理,更多的谆谆告诫和殷殷希望,我记住了父亲的这番话:“作为一名热血青年,只有在祖国需要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报效国家,并且在军队大熔炉里百炼成钢,这样的年轻人今后才会是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差不多每一位新兵家长都发了言,我从这些发言的家长介绍中才得知,那一年真的是有些特殊,刚经历的战争从来没有像这样离我们近,因此差不多我们这十一位新战士中,除了秦中发、叶萌、杨启林三位知青外,其他八位新兵的父亲都是农场的各级领导干部,正是那个年代特有的领导带头的氛围,才有了我们这样一群原本或许并不一定从军的人踏入了军营。

       当茶话会即将结束的时候,早已准备好的场部宣传科干部摆好了相机,为我们合影留念,于是就有了上面的这张珍贵的老照片。

       照片上的我们,分为坐立两排,每一个人胸前都佩戴着鲜艳的大红花,前排从左到右的是封文全,其实他个子最高,他是家中的独子。他和我一样,原本也不属于征兵对象,当祖国号召的时候,他毅然选择了从军,报效国,我为有这样的好战友而自豪。他的一旁那位脸带笑容,坐的直直的是高国柱,中间的是被任命为我们班长的秦中发,是三位知青中的一员。他的表情告诉我,能够成为军人他颇为自豪,因而眉宇间透露着勃勃英气。旁边的两位高高瘦瘦的同样是上海知青是叶萌和杨启林,虽然还不是真正的军人,但一个个显得朝气蓬勃,表情庄严。

       后排自左至右是表情憨厚的杜志高,他后来和我成为一个连队的亲密战友,在我困难的时候,是他总是默默陪伴着我身边。旁边的脸上还带着一丝青涩男孩印迹的是石银林,他是我们所有新兵中年龄最小的,竟然比我还要小一点,他在部队表现优异,曾经是团首长的警卫员。中间的那位就是我本人,秉承了军人家庭的基因,军装穿在身上,显得非常合身,脸上是不舍的神色。因为那一刻我真的有些激动,脑海里想起了十五岁参加新四军、在部队36年的父亲,想起了远在北京当兵的哥哥,想到我一走家里就只剩下父母了,不禁有些担忧。我身边的那位还留着小胡子的是黄步清,他是一位志愿军老兵的儿子,家中四个儿子的他,在祖国需要的时候,选择报效国家。再旁边的是我们中间唯一的女兵张辉,和我们不同的是,我们十位男兵都去了东海舰队,只有她一人去了北海舰队。最边上的小个子是徐昌,粗一看还有些雷锋同志的模样,一张完全孩子气十足的脸,看上去挺可爱。

     “咔嚓”一声,我们青春的身影留在了当年,为我们年轻的人生开启了通向未来的航程,伴随着我们一起踏上从军的道路。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