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对这一问题进行调查兴趣的直接原因,是记者在阳台上种的几箱菜施了肥而不管事。

  记者住六楼,六楼是顶楼,顶楼上有个阁楼,阁楼上有个窗户,从窗户处爬出去就是一个阳台式的平台,闲来没事时,捡了几个盛海鲜废弃的泡沫箱子,装上土,摆放到阳台上种上了菜,有茄子、辣椒、韭菜等。为了获得较好的收成,便买些化肥来施上,可施上不起作用,便不得不怀疑肥的质量。本来是干农业的记者,对这一点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有了敏感就与工作联系起来。当惯了记者的人就有这么个毛病,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社会看世界看常态,一般人觉察不到的问题记者觉察到了,保持相当高的敏感是做好记者的关键之一。

  于是,我就开始了调查。

  好让人感慨呀,记者的采访调查是在不住的感慨中进行的,写稿也是在不住的感慨中进行的。是的,怎么是这样呢?为啥不是那样呢?谁说了算?行话是“市场说了算”。是的,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市场,难以统计的不合格甚至伪劣化肥通过各种渠道卖到了农家,施进了地里。这也是一个无影无声的市场,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化肥在哪里,从哪里来,甚至受害者也无从察觉。

  这是一个多方默契下形成的隐形市场,而运行规则在行业内是秘而不宣的。某些商人的利欲熏心、厂家的妥协短视、监管部门的纵容包庇,甚至是农民的淡漠意识,一度让这个市场萌芽、生长、扩张。但因为有一些“看不惯”的人士,这个灰色的“潜规则”才得以浮出水面,展现在公众的面前。

  经销商利欲熏心赚黑心钱

  劣质肥料从工厂到用户的流通,经历了众多环节,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少不了牟利的动机。其中,最指望从劣质肥料中挣钱的就是某些经销商。中国首家土地专家医院院长曹凯,在他的办公室里面对记者的采访肯定地说:“劣质假冒肥料流通到市场,大多是经销商从中撺掇,因为他们从中赚到的钱最多,而且这个黑心钱还很好赚。”

  曹凯介绍说:“例如三个15含量的复合肥,正规厂家的合格产品的出厂价是2800元/吨左右;但是市场上一些假冒肥料的含量实际上可能只有20个氮,再加几个含量的磷,有的甚至没有,成本比合格产品低500元以上。但是在零售市场上,这类肥料每袋的价格比正规产品却便宜不了几块钱,商家也知道太便宜了农民会怀疑,因此利润空间就掌握在经销商手里了。”

  刘振国是沾化县的一名农资经销商,他所经营的为数不多的化肥产品都是大企业的正牌货。刘振国说:“我多少听别人说过一些这方面的事,比如说50公斤一袋子的化肥进货价只有40-60元,但售价却能达到150元,这中间有近100元的利润。”

  除了利益熏心,“红眼病”也是经销商甘愿冒着“砸牌子”的风险经营假冒伪劣肥料的原因之一。山东春雨肥业有限公司营销总监杨祥领介绍说:“我们公司的产品价格相对高些,一些人看着我们卖得不错,就找一些小厂子,要求生产一批和我们产品包装相似的侵权产品来做。同时,他们又觉得价格太高卖不动,因此报出的出厂价很低,一些小厂为了拴住客户,就会暗地里减少养分。”

  地下工厂偷偷摸摸造假最难打

  市面上的不合格肥料中,质量最差、造假情节最恶劣的大多来自地下小工厂、小作坊。而这些地下工厂由于采取半夜施工、机动生产等方式,导致监管部门很难抓到他们的踪迹。

  据许本利介绍,这些小工厂的投入不大,尤其是生产掺混肥的工厂,花几万元买台搅拌机便可以开始生产。开这些工厂的人,大多是熟悉门道的“业内人士”,例如经销商、企业业务员等。

  据了解,这些小作坊基本上都已转移到农村里。曹凯说:“这些厂子白天门都关着,晚上12点之后才开工,早上4点就停工装货了,外人根本看不出来。这些作坊虽然小,但是一晚上的产量也能达到一两百吨,为害不小。”杨祥领说:“很多工厂都是有生产许可证的,他们一次能灌装几十吨。我们曾经在济宁、临沂地区发现过一些仿冒我们公司产品的小工厂,这些厂的设备很简单,但是都有生产许可证。”

  这些地下工厂除了地点隐蔽、开工时间短暂外,在应付检查方面也很有一套。杨祥领介绍说,这些企业的生产过程非常灵活,基本只生产半成品,不会存有很多包装袋。一旦监管部门接到举报进行突击检查,只能检查所生产的肥料的养分含量,但由于找不到这些产品的包装袋,也就没法以生产不合格产品的名义来进行查处。

  多位业内人士还透露,这些工厂还非常善于看“风头”,善于打“时间差”。例如,不少工厂在“3·15消费者日”之前会非常谨慎,一旦过了这段时间,就会乘着春耕市场启动的时机,凭借灵活生产的优势,将假货打入市场。

  厂商合谋造假成就化肥“潜市”

  这个“潜市场”上,除了有其他厂家恶意仿冒的假化肥外,还有不少是正规企业有意生产自己品牌不合格的“真”化肥。一些中小企业,为了保住客户便满足他们的非法要求,冒着砸自己牌子的风险,生产一些养分不足的化肥。这种厂、商合谋造假,正是目前化肥市场隐而不谈的“潜规则”。

  曹凯透露,一些经销商即便代理了一些品牌产品,但还是觉得利润不如造假者赚得多,便要求自己的供货企业为他们供应一批“特殊批次”的货。这时候,很多企业便觉得非常为难,有些会为了保住这些客户而妥协。“这种情况下,企业一般都会和经销商私下签订一份保证书,要求经销商出了事之后不得将企业供出来。”曹凯说,“很多企业也明白,经销商有胆量这么做肯定是有背景的,也觉得一般不会出事。”

  杨祥领曾十多次面临过这样的情形,他说:“这种尴尬局面下,我们只有靠说服。如果经销商还是坚持要做,我们只能以‘经营理念不同’为由,中断双方的合作。”

  厂、商之间的这种“合作”有多种形式,除了供应“特殊批次”外,还有要求厂家提供包装袋的。据了解,企业发货时只会捎带少量包装袋,以便在出现包装袋破损时予以替换,但是一些经销商经常向厂家大批量地要包装袋,有时一次达到数千条,而理由则是“仓库进水”等。“实际上,企业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但只要经销商完成销售任务也就会放他们一马。”曹凯说。

  还有的经销商自己找小工厂加工,并要求正规厂家别过问。即便厂家狠心去打假,经销商也会从中作梗,最终难免不了了之。

  消除化肥“潜市”任重道远

  尽管这个化肥“潜市场”需要多方默契才能形成,不过很多人都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假冒伪劣化肥的流行与监管部门的漏洞、农民的消费习惯甚至目前农业发展的水平关系紧密。

  经过多方求证联系,记者找到了菏泽市一名常年坚持做真货的王姓经销商。他要求记者不透露其姓名后,很为难又很无奈地表示:“有些人敢作假,不怕查,就是因为有保护伞,但我不敢明说是哪些人、哪个部门,因为这个圈子很小,我也要生存。即使有人举报他们,这些人的货也不会被查,但要是我没打点好,照样也会被‘鸡蛋里面挑骨头’。”

  杨祥领表示,光靠企业打假的确很不容易,但确实有某些地方的监管部门不仅不打假,反而给他们通风报信。许本利则认为,农民消费意识的落后,也是假化肥横行的重要原因。

  对于这个“潜市场”的消失,杨祥领认为最终还要等到规模农业出现后,“农民种的地多了,对收入影响大了,他们买肥料也就谨慎了,也更认牌子了。也许,那时候假冒伪劣肥料才会真正消失。”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