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心迹】
*这里的心迹,并非指贾平凹老师的散文集
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迹
亦即心灵和灵魂的成长轨迹或印迹
有了这种痕迹
我们很容易找到回家的路
也会更加清晰地看清前面的路
如此,“在路上”就成为了我们自己可以把控的选择
*巧的是
经过多年来的思考和实践
我也有了自己的心迹和方向
*当然,这种心迹并非是纯粹的,自我吹嘘的
而是一种模糊的,不断寻找并认识自我的过程
是一种辩证、客观、全面的思考和践行的炼狱历程
一
【文化的融合】
《觐道》
1
*他是我的一位网友,吉林人。
父母去世后,他辞职离家,一心向佛
*他曾来我住家小住两次。
记得第一次见面时,是在我家的小区门口。
本来我已有思想准备,毕竟在网上认识了两年,此次他从厦门佛学院回东北。
因他身体原因不能坐飞机,就乘火车先赴大连找我。
怎知见面后,见其僧衣、草鞋、行李,着实吓我一跳,以为是江湖假和尚。
*他见我有些迟疑,进门后主动拿出身份证和僧侣证,寒暄过后才庆幸非但不是骗子,恰恰如同知己,和网上的感觉一样。
2
*他对我这个人以及好人圈文化感兴趣,我对他的经历和佛学感兴趣。
他在我家看的是英文书,但他不主动跟我谈佛教。
他说我们好人圈已经是在践行仁爱和慈悲了,与佛学的教育如出一辙,并非形式上信了佛教就能说明什么。
*他跟我妻子和儿子很谈得来,相反孩子和我话不多,以至于儿子后来经常主动问及他。
3
*几年后第二次再见时,我们俨然像是老朋友了
分手后不久,他发来他的毕业论文《博爱与宗教》给我看,让我提提建议
我不懂佛学深感惶恐,但内容的确有一半是与佛教无关的,倒是能看懂
我只是表示些许的肯定和赞许,并未如他所愿
*后来他赴国外留学,近期回国筹划慈善基金会
我们联系不多,只是节假日互发照片,嘘寒问候
4
我不知道在这里为什么会提及他
但愿他也会像这样时常想起我
《吴牧师》
1
他是本地的一位朋友,我们是在好人圈 “捐献眼角膜”的公益活动中通过朋友认识的
朋友说他是一位资深的科班毕业的牧师,后来邀请我和妻子参加他们的团契
2
前几年,他举办了一个“领导力培训班”。
一共八位学员免费参加,只有我不是基督徒。
长达半年的时间,我下班来不及吃饭就直接去学习。
每天两小时的课程,有一半的时间讲的是与宗教无关的内容,受益匪浅
3
我至今也不是佛教徒或基督教徒,他们也不强求我,
只是互相欣赏、彼此学习。
《李先生》
1
李先生是我在好人圈读书会中认识的一位朋友
其实她是一位女士,因其对各种思想、文化乃至宗教的博学,我们尊称她“先生”
2
她通读佛经和圣经,但不信仰宗教
交流中感到她喜欢研究中外各种文化现象,也非常热情,有生活、有情趣
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略见些许的中西文化的基本融合及包容
二
【荷塘夜色】
1
并非只有朱自清才配得上闲情逸致
其实每个人都有思索的片刻
或借助于孩子熟睡的脸庞
或一篇美文或影片
或激情过后的空旷
或战争间隙的死寂
或借助于独行幽闭的池塘
……
之所以不说月色而叫夜色
显然今晚没有月
2
刚刚看了一会儿电影《孩子王》
有人说这是陈凯歌和谢园最好的作品
我们通过朋友圈儿才知道谢园去世了
作为早期的大V,谢园与葛优、梁天被称为喜剧三剑客
但在互联网和信息爆炸年代
我们忽略了许多这样值得我们珍爱和关注的人
比如傅雷、崔永元、袁立、王小平等等
3
百无聊赖,自己一个人到小区里走走
之前路上没有路灯,在有月光的时候,那种感觉很好
如今,在一个没有月的夜里,借着河塘周围的太阳能路灯,别样的感触
伴着虫声蛙鸣,沿着优美的小径,眼前是片静静的荷塘
荷花早已闭了,只有郁郁葱葱柔光中的荷叶睡在水面
想必,世界该晚安了
看到一只红色的鲤鱼一动不动,好似在睡觉
往前走走发现还有一群小的鱼儿在游荡,觉得它们应该属于熬夜一族,或是年轻
抬起头
分明是万家灯火
树梢轻轻划过我的眼
一个人静静的踱着
想起什么,或者不想起什么,都不影响这属于我一个人的世界
4
出门没带手机和钱,到超市赊了一瓶啤酒,走到小区外面的长椅坐下独酌
*白天许多来来往往的车也停歇了,都是为了生活在奔忙
有的为了子女,有的为了老人,有的为了名利和娱乐…
小区门口满眼是药房、超市、饭店,房子和胸部保养的广告
路上看到垃圾分类箱,想到人其实也应该分类,有思想、没思想的,善良、邪恶的,宁静的、浮躁的…
*回去的时候,路上看到许多女人和孩子在玩耍,奇怪的是几乎都是小女孩儿和妈妈们
*小区的钟楼,是典型的欧式设计,因为小区的名字就叫做加州洋房,想起儿子小的时候我跟他经常爬到钟楼上玩耍
也是他小的时候,小区的邻居晚上都在露天看电影,儿子骑自行车太疯狂,连滚带爬摔到了灌木丛里
又想起多年以前,我和儿子大雨中在小区里奔跑,然后一起蹲到小区的池塘里暖身子…
5
据说明天有暴风雨
抬起头来,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其实也并非都是阴霾的夜空,仔细还可以看到点点的星光,和湛蓝的天
今晚还是安静,寂寞而孤独
昨晚,同样的时间是跟许多朋友在海滨一起游玩
*太多的情怀或现实已然不重要
今晚没有月亮,也没有六便士
只有柔声倾诉
*可见带给我们思考的,并非是因为个人或是他人,也不怪这孤寂的夜
无论是错误的还是正确的,都是由于心境
某种说不出的情愫,恰逢思绪、喷薄流淌…
三
《生活的艺术》
1
在繁杂而繁忙的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些人,无论怎样,都能很懂生活,很会生活,表现得非常优雅、丰盈而淡然。
而有些人无论有钱没钱、学历高低…,都表现的比较匆忙而烦忧,内外都比较浮躁,比较不幸福。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就不得不谈谈生活的艺术。
2
生活包括许多方面,我们只有雨露均沾,面面俱到,把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顾及到了,我想,生活才能露出他的本来面目。
如此,我们才能找到并享受生活,这也就是所谓的生活的艺术吧。
林语堂先生曾写了一部英文版的《生活的艺术》,这书我没有读完,但我感觉比较深奥而广泛,或者是理论性、哲学性比较强。
他原来想用《抒情哲学》这个名字,我觉得挺好。
在此,我想以我本人不成熟的经验和粗浅的体会,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生活的艺术,亦即生活的抒情哲学。
3
依我看,生活主要包括了两方面。
亦即,人,要靠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就是我们的现实生活
比如说考学、升职、健康、赚钱、婚恋、家庭、交友以及娱乐和爱好等等,我们称这些为现实生活。
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考虑到人文情怀
人是高级动物,高级动物与低级动物的唯一的区别就是,人有人文精神,有人文情怀。
这里包括博爱,包括阅读、音乐、诗歌、电影、戏剧,包括独立思考能力,包括情商和谦卑等等。
生活的艺术,不过如此
4
生活的艺术——《幸福人生的三要素》
美国作家欧文说过,每个人活着都是为了追求幸福。
中国的摇滚教父崔健也说过,我们都是为了幸福在忙活着
他在歌曲《蓝色骨头》唱到:三脚架有三条腿才稳定,幸福的生活需要有爱、智慧和健康,才能得到。
这恰巧与好人圈十年来所提倡的公益、读书和运动如出一辙。
5
生活的艺术——《一周与一生》
谈到生活的艺术,亦即幸福人生的艺术,我们不得不从每周谈起,从每周做起。
因为,漫漫人生路是由每一个星期组成的。
谈一周,比谈一生,来的比较具体,比较接地气,不飘渺、不浮夸、不虚高。
毕竟,此篇小作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和大家一起探讨或指导我们如何去“做”好生活、践行好生活。
若建议我们“每天”该如何做,未免太拘谨、太苛刻
我们都是人,不是神,“过分的束缚,终究会挣脱”
若建议一生该如何走过,又未免太过泛泛,太没有“可操作性”。
而从每一周开始思考及改进,方能很好地把“生活的艺术”揉进生活。
亦即,幸福的每一周,方能组成幸福的一生。
6
生活的艺术——《书、音乐、诗歌与电影》
好书只给我们提供思想上的一些快乐,音乐只给我们带来听觉上的一些快乐,而电影通过现代影像技术,整合了书籍和音乐的特点,给我们带来视觉、听觉以及思想上的综合享受。
诗歌,我觉得有点像音乐。
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虽然诗歌具有文字那样的可读性,也有像音乐那样的想象力,但诗歌跟电影的区别就是没有这种综合一体的艺术效果。
虽然电影没有文字,但电影有情绪对话和肢体表达,有先进的影像艺术
给我们带来一种独特的、综合的艺术感受
作为文艺作品,诗歌、书籍、音乐以及电影,他们应该是各有所长
她们所共同追求和表现的,都是基本的人文及人性
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关系及情感
当然,我更推崇电影,因为电影还是比较书籍要短,比诗歌和音乐要长,便于快节奏的现代人所接受
另外,像做人一样,有的人比较人格健全,有的人比较垃圾;
那么作为古今中外众多的书籍、诗歌、音乐和电影,我们这里谈的主要是指一些好的书、好的诗歌、好的音乐和好的影片,众多的垃圾文艺作品除外。
如何区分垃圾作品?
违背基本的人文及人性的,粗制滥造的,娇柔做作的,无病呻吟的,伪正能量伪负能量的,哗众取宠的,就是彻底的垃圾作品,我们懂的……
7
生活的艺术——《思维的乐趣》
思考,是有乐趣的,王小波先生也说过。
有些人会说,我已经有许多乐趣了,我知道如何娱乐和happy,我通过爱情、吃喝玩儿乐,我已经得到足够的乐趣,我不需要思考的乐趣。
我们之前说过人是高级动物,而高级动物与低级动物的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人会思考,有人文精神。
所以说,我们如果要与低级动物有些区别的话,我们必须要思考。
这就是思考的必要性。
另外,思考也是有趣的。
当我们对比那些低级动物,我们人类能够去欣赏音乐,能看一本书的,或者去欣赏一首诗,或者去看一个影片的时候,我们得到的这样的快乐是一些低级动物做梦都得不到的。
这种乐趣,作为高级动物的我们,不应该也不值得放弃。
从思考当中,从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当中我们得到的乐趣,要远比低级动物从肉体或食欲上得到的乐趣要大,大许多。
再比如说爱情,我们相信低级动物应该或多或少也有爱情。
但是通过我们高级动物对于爱情的一些思考和表达,要比低级动物的所谓的爱情要高级得多,深刻得多,宽广得多,快乐得多。
所以说,保持必要的思考以及思维习惯是多么有必要啊。
同时,这样的思考是有乐趣的,这种乐趣远大于一些低级动物,也远大于我们在物质上所得到的一些乐趣。
不喜欢思考,也是人的权利。
只不过,不喜欢思考的人,往往会被各种人、各种群体、各种思想和文化所各种欺骗,仅此而已,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而拥有辩证、客观、全面的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会少走许多弯路、错路和冤枉路。
吃的苦头少了,自然就多了许多快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