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找示范户也不好找,没人愿意当。找谁行呢?李庆文把全村子的人在心中物色了一遍,相中了张树林。他看张树林到外地参观时挺认真,有时还打听几句,这个人八成有点心思。

  李庆文找到张树林,唠了几句闲磕,便试探地问:“你家建个大棚,当示范户怎么样?”

  人到中年的张树林没话了。他扬着脸,紧闭着嘴,眨着双眼思谋了好一会儿,一拍大腿说:“我豁出去了,当就当!”

  不管是不是发自心里的话,反正张树林是同意当示范户了,李庆文的心里满高兴,来到张树林的家,同他核计在什么地方,怎样扣塑料大棚?

  张树林一看在宽宽敞敞的大院里,扣上大棚,自己不会整不算,还得花不少的钱,又有些变挂了。他轻轻地晃晃脑袋说:“我一思量不想扣棚子,院里宽宽绰绰的,种点苞米不少打粮还不操心。”

  李庆文一愣,惊讶地说:“院里种玉米不白瞎呀?”

  “咱们村谁家的院子也没种啥菜,种菜也不保准卖出钱了。”

  “你在外面参观没看吗,扣大棚一年四季摆弄细货,三九天塑料大棚里也红火儿崭新地结黄瓜、西红柿、豆角……那还不出大泡钱?”

  “人家那地方人精灵,,咱脑袋笨,不会呀!”

  “不会教你嘛!

  正在收拾碗筷的张树林媳妇,当啷就是一句:“咱小门小户地搭不起钱,整赔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找哪个大爷去呀!”她觉得么说还不够劲儿,扭过头来,拉拉着脸子对当家的说:“我把丑话先说下,败家的事你挑头干,咱俩没完。”“啪!”“当!”接着便是一阵筷子摔门声。

  李庆文好心没得好报,碰了一鼻子灰,到没往心里去。他在农村工作多年,什么不好看的脸子都看过,摔门蹾筷子算个啥?同农民打交道,就得别怕吵吵嚷嚷,直来直去的话得能听,这样和农民建立的感情才能“铁”。李庆文没啥,可张树林这块儿难办了。乍一开始他的态度就不坚决,媳妇出来一打横,他就事把脑袋晃得溜圆,打退堂鼓了。

  张树林不干了,可李庆文没有泄劲儿。他这个人就是有股犟脾气,从来不干见硬就回头的事。一次说不通,去第二次、第三次……张树林家的门坎子快叫李庆文给蹬平了。张树林两口子也懂得人情大道理,觉得实在与良心下不去。人家是省里来的“大干部”,还是农业专家,50多岁的人了,起早贪黑地跑,为得是啥呢?种菜他是吃到一口了,还是卖钱他花着一分了?

  张树林掏心窝子说:“不是我不扣棚,怕就怕赔钱、败家呀!”

  李庆文不打奔儿地说:“赔钱算我的。”

  张树林的媳妇说:“扣棚我们手头紧,也没钱哪?”

  李庆文说:“我到信用社去给你们贷。”

  两口子再也无话可说,这才点了头。

  张树林半通不通地当上全村第一家科技示范户。可他什么也不张罗,啥也不管。他大撒手行,李庆文不管不行啊。李庆文叫科研基点的同志,把扣蔬菜大棚的材料买好,全部运到张家大院。

  材料齐了,该搭架扣棚了。科研基点在家的同志全部出动,既当技师又是劳动力。在院子里埋杆搭架,弄竹板,扯塑料,忙活得全身是汗。张树林不帮助干活不说,还坐在一旁喝着茶水看热闹。这活干得该有多憋气窝火吧。年轻的科研人员赌气地说:“没有当王八的决心干不了这个活。”

  别说憋什么样的气,张树林家的塑料大棚建起来了。李庆文开始同张树林商量,在大棚里种些什么菜。“在有三个多月,就到1986年春节了,大棚里弄点细菜,一下子就能掏上,咋样?”

  张树林说:“我听村里的喇嘛说,‘咱这地方种洋葱不长头,种疙瘩白不结球。没整过的玩艺,可不能整。”

  “喇嘛的话纯是胡扯。”李庆文说:“听我的,种点黄瓜、豆角啥的,过年的时候非赚大钱不可。”

  张树林吭哧了老半天,还是信喇嘛的话,李庆文的话就是听不进去。唉——有什么办法呢?李庆文只能先易后难,叫他尝到甜头再说。大棚里种上了小白菜,栽上了大片干葱。

  在李庆文的耐心指导下,张树林把大棚里的小白菜和葱侍弄得挺好。快过年了,张树林拔下小白菜,一把一斤,装在纸盒箱子里,打发闺女骑自行车驮到市场上去卖。临走他嘱咐闺女:“一角钱一斤,要贵了没人买,死冷的在集上蹲着干啥。”

  闺女按张树林的吩咐,到集上一角一斤,刚一打开纸盒箱子就被抢个溜溜光。

  第二趟贵卖,两角一斤,还是疯抢。

  张树林有点懵了,这小白菜能这么贵?不信吧,闺女一去一回,工夫不大把钱卖回来了。第三趟,张树林多装几箱菜,和闺女亲自上集,也琢磨琢磨市场行情。

  没等到集上,闺女就说:“爸,前两趟这菜都要得贱,咱卖得不合适了,这回贵点卖。”

  “丫头,你爸不傻。”张树林晃着脑袋不含乎地说:“这会咱豁着把买主要跑了,也不能要贱了。实在卖不了落价也赶趟。”

  张树林站在市场上,四处瞅瞅,壮着胆子喊个大价,三角一斤。他没想到几个人忽拉围上来,连价也不还,全给包了。更使他傻眼的是,那几个人一转手,就卖五角一斤,不一会儿也把小白菜卖光了,他的血汗钱,白白地到了人家的手里。

  就春节前这一阵儿,张树林的小白菜和鲜葱就卖了3000多元。两口子坐在炕头上一算计,去了建大棚和打小井的钱,还赚一千多元。这下子可把张树林的媳妇乐坏了,见到李庆文就要请他吃饭;逢人就说李庆文是“活财神”。

  李庆文帮助示范户张树林,可谓煞费苦心;金仁华帮助示范户更是感人肺腑。

  齐景贵是金仁华重点负责的示范户之一。齐景贵家建大棚的一切材料,是金仁华买来的;大棚是金仁华一手建起来的;齐景贵的大棚蔬菜栽培技术,是他手把手教的……天头冷了,大棚保温调温得用草帘子。齐景贵家没做草帘子的东西,急得金仁华找一台带斗的拖拉机,一路跟车颠颠达达地到沈阳苏家屯,从父母家里拉回来满满一车稻草,送到齐景贵家都过半夜两点了。

  1986年春节前,金仁华给齐景贵育黄瓜苗,然后又栽上,一直忙到腊月二十九,第二天就是年三十了才启程回家。临要回家时,金仁华看齐景贵家花钱紧巴,便从兜里掏出50元钱,留下叫齐景贵家过年用。

  在过年的时候,金仁华到苏家屯去同父亲团聚。回家时路太黑,一没小心重重地摔倒,门牙磕掉4颗。爱人劝他,等治好了伤镶上牙再去沙扎兰。可金仁华首先想到的是齐景贵家塑料大棚里的黄瓜,黄瓜苗期管理复杂,一眼照顾不到就出事。假如齐景贵家死掉一茬黄瓜苗,那几户示范户都得跟着心凉半截子,说不好会断送沙扎兰庭院经济这一条路。

  妻子苦劝苦留,金仁华就是心里长草,说啥也呆不下去。他照镜子看看,嘴唇还肿得老高,牙床子上还有血丝,这个模样实在是不该走。但是,他还是把大口罩一戴,正月初五就回到了沙扎兰。

  到沙扎兰他连科研基点的门都没进,先来到齐景贵家。他到大棚里一看,黄瓜苗得了白粉病,他要是不回来,这茬黄瓜苗就完了……

  在李庆文、金仁华等科研人员的帮助下,沙扎兰村庭院经济示范户收入剧增。

  1986年,示范户张树林庭院经济2亩地,收入3344元,每亩庭院经济的收入是他家每亩大田收的17.5倍;

  1986年,示范户齐景贵庭院经济2亩,收入3280元,每亩庭院经济收入是他家每亩大田收入的10.5倍;

  1986年,示范户张志林庭院经济2亩,收入1345元,每亩庭院经济收入是他家每亩大田收入的8.3倍;

  1986年,示范户王力庭院经济2亩,收入2290元,每亩庭院经济收入是他家每亩大田收入的9.1倍;

  ……

  示范户的实践证明:庭院经济的收入高,每亩园田的收入相当于大田的10倍;它还证明:庄稼汉不但会耪大垄,还能在塑料大棚里“绣花”;它还证明:发展庭院经济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沙扎兰村民看示范户真地挣了大钱,有的肠子都悔青了,眼热得没法没法的。这回村民们不用号召,不用动员,在自家的庭院里,打井、扣大棚、编草帘子,全村掀起了发展庭院经济的热潮。

  李庆文拨亮一盏灯,真地照亮了一大片哪!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