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李庆文把在沙扎兰村抓庭院经济试点,让农民变得精明,有致富本事的想法,先同科研基点上的同志讲了,征求大家的意见。
基点上的科研人员一致感到,抓庭院经济开发是个重要课题,是辽西脱贫致富的一个好门路。不过,有的人担心,“六项改革”正在全县百万亩大地上推广,农科院来的三十几名科研人员又在富荣镇乡、旧庙乡、于寺乡、十家子乡、国华乡以及彰武县设置了副点,基点上仅剩十一、二个人,怕人手不够影响“六项改革”的推广,那岂不是丢了西瓜去拣芝麻。
李庆文沉思片刻,分析说:“全县推广‘六项改革’,将为阜新地区农业夺高产打开通路。但是,我们必须想到,就是半干旱地区农业增产技术体系逐渐推广后,阜新土地和农民的潜力仍然大得很。不提高土地的价值,不培养农民的素质,塞北还是很难变得富裕的。抓庭院经济,就是提高土地价值,培养农民致富本事的最佳途径。”他用手把眼镜往上推了推,接着说:“眼下我们点上的人是不多,天天都忙得汗爬水流的。咱们咋忙,西瓜也得抱,芝麻也不能丢。我记得,一公斤木柴和一公斤火药蕴藏着同样的能量,只是由于释放的时间不同而作用不同。在这茫茫的世界上,大多数人的能量可以像木柴一样缓缓释放,有作为的人却要像火药一样掠夺般地使用自己的能量。同志们,我们还是做火药吧!”
50多岁的李庆文要做“火药”,要掠夺般地使用自己的能量,别人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不过,大伙还是怕把李庆文累坏了,决定叫金仁华等同志和李庆文一道去抓庭院经济试点工作。
万事开头难,搞庭院经济更难。
庭院经济,庭院经济,没有一个可观的大院搞庭院经济就成了瞎话。沙扎兰村村民居住分散,这十户那八户,有的有院,有的还没院,想搞庭院经济首先就得解决大院问题。在1985年,土地早已承包给了个人,农民每口人的2.96分自留地和每户2分饲料地,都分到承包的大田一块儿去了。当时分地的政策是30年不变,没过几年就变了,村干部这话也不好开口啊!
形势是干变万化的,咋对农民有利就咋干,农民是不会有啥说道的李庆文做通了村干部们的思想工作后,同村党支部在一起制定了全村发展新规划。从1985年秋天起全村申请盖新房的农户,一律纳入新规划的村街蓝图,除房基地外,并把自留地和饲料地划进院,要求在院里建一座塑料大棚,打一眼井。
也是千百年来的习俗吧,农民对“扩大院套”特别上心用劲儿。沙扎兰村有的村民很快地盖起了新房,套上了大院套,什么建大棚大种鲜菜,早就忘到脑前脖子后去了。
用大棚种细菜、鲜菜,他们没看见过,心也不去寻思多少代,多少年,沙扎兰人种点大白菜、大萝卜,栽点大葱茄子、辣椒吃,剩下腌点咸菜也就不错了。别看这里离阜新市的新邱区才8公里,谁也没想过种点像样的青菜,到那里去卖了赚点钱花。在这样的地方抓庭院经济,把顺着垄沟找豆包吃的庄稼人,圈在闷乎乎的塑料大棚里扣苗眼儿像大姑娘绣花似的,能不难吗?更何况建大棚要掏钱搭物,忙活一溜十三遭,还不知道是成葫芦瘪葫芦,一只猫两脑袋一样的二虎人才干呢!
李庆文一看农民套完了大院套没动静了,根本不提建大棚的磕,可有点上火了。他同村党支部一商量,决定带一部分农民走出去扣大棚变富的地方去看一看。
出去看看,愣是没人去。李庆文安排好了汽车,给去参观者准备下面包汽水,不花路费,白吃白喝去学致富经,那都没人动坑。这事不能强迫李庆文和金仁华等只好挨门挨户地去动员,去靠面子说劝。真是一张纸画个鼻子——好大的脸,有的人不好抢他们的面子,勉勉强强地
来了十几位参观者,有的人到这儿一看,嫌坐位不好,调头就要回家,不去了。
金仁华等人只得又拉又扯,把车棚内的双排软座让出来,叫“客人”坐,自己站到后面车厢里。这个七凑八凑的“参观团”,在科研基点同志的带领下,参观了沈阳郊区,北镇县的元角寺……
参观回来,外面活生生的致富典型,看着叫人眼热的庭院经济,给参观者也打了气。可一到家就不行了,有的到家气就冒了;有的想干,还是“妻管严”,当不起老娘们的家来。老爷们一张嘴,老娘们那儿一瞪眼,老爷们不知说啥好了。参观回来,李庆文他们咋号召建大棚,还是等于零,没人听那套。
李庆文着急上火,但不埋怨群众。他一面在村里办起了技术业校培训班,叫人们知道发展庭院经济的好处,叫农民掌握扣大棚种菜技术;一面抓典型,抓示范户,抓沙扎兰村看得见,摸得着的示范户,喊破嗓子,不如拿出样子,拨亮一盏灯,就会照亮一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