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篇(十三):文明祭祀传承家国情怀】
清明节的祭祀活动,我们的前辈传承祖先留下的传统习俗,千百年来,国人通过表达家国情怀,激励后人前赴后继,勇往直前。
英烈牺牲、家人去世,人们都要隆重为他们“送行”,还会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祭祀。清明节是祭祀,缅怀先烈和已故亲人的传统节日,更是达到高峰。国人通过这一活动,缅怀故人,表达哀思和家国情怀。
近年来,不仅国人重视清明节这个传统节日,政府还把清明节设定为法定假日。为方便市民的祭祀活动,更给全民放假一天。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祭祀活动也“不差钱”了。祭祀规模由小到大,祭祀礼品花样跌出。每逢清明节期间,车水马龙的祭祀队伍,满载着特制的“名牌、高档”的祭品。在城乡到处可见。特别到了清明节的正日子,城乡到处是人声鼎沸、烟雾缭绕。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堵塞交通、污染环境,留下火灾隐患。这种祭祀方式,产生了很多弊端,甚至成了一大公害。
现实给我们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用什么形式进行祭祀活动?各地都在探索。陆续推出了文明祭祀,传承家国情怀的新形式,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值得互相学习,不断推广文明祭扫的好经验,迎接新挑战,给文明社会建设增添新活力。
文明祭祀,已成为各地普遍行动。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不断完善法规,规范祭祀方式,进行正面疏流、引导。同时又建祭祀鼎,设天堂信箱,方便市民就近祭祀,鼓励文明祭祀。另一方面,广大市民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积极创新文明祭祀方式,逐渐以文明的祭祀方式,取代陈旧的祭祀方式。
随着火葬、水葬、树葬和献花、植树、折纸船、寄思亲卡等文明祭祀方式不断普及,大大减少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受到市民普遍欢迎。文明祭祀,减少去墓地凭吊、祭祀的车辆和人群,使清明节的道路不再拥挤,减少焚烧祭品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有利于表达继承先烈遗志,传承好家风的心愿。
充分利用清明节这个平台,实现文明祭祀。追思先人、教育后人,从我做起,传承家国情怀。让清明节更具更具吸引力,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哈尔滨文明网2015年3月30日首发,中国文明网转发)
【传承文化篇(十四):传承好家风是母亲节最好的礼物】
母亲节到了,孝敬母亲又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此时此刻,人们无不想到母亲,想到母亲的爱,想到母亲无私的付出。怀着感恩的心,给母亲准备美食,送上鲜花,与母亲共进晚餐。即使工作再忙,离家再远,哪怕远在千里之外,也要会给母亲寄去礼物,送去问候,以此表达对母亲的爱和孝。
母亲节是一个舶来品。我国引进后,作为国人孝敬母亲的公约,提醒国人不忘对母亲的感恩。在节日里,我们给母亲送上鲜花和美食等礼物,不过是效仿他人,表达孝敬母亲的一种行动。认真想想,这些行动,比起母亲对我们的付出和爱,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更会发现,我们尽孝还有更深的内涵,还有更多的事要做。
母亲是家中的顶梁柱,里里外外一把手,担当着敬老爱幼,相夫教子的责任。但是,作为母亲,担子再重,困难再多,她们都要勇往直前,竭尽全力给家庭,给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成长环境。每个人从小到大,都离不开母亲的关怀和教诲。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教会我们说话、走路,使我们在生活的路上顺畅前行。俗话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当我们自己成为父母时,就更能理解,不论家庭是富有,还是贫穷,母爱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母爱博大,母爱无私。我们从历史上的岳母刺字、孟母三迁等故事中,看到了古代母亲的形象。在现实中,山东省东营市“好妈妈”苟增玉失去丈夫后,20年如一日,撑起了老人和孩子的天;山西原平市“好妈妈”郭改然,先后收养了39 名孤残孩子不是母亲,胜母亲。我们看到了当代母亲的形象。这些古今母亲的故事,都在证明,母亲是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基石,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我们这个世界,每年365 天,每天24小时。每项工作都有休息,有报酬。唯独母亲这份工作没休息,没报酬。母亲的恩情永远报答不完。我们都要把孝敬母亲,永远当作新常态,当作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放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
随着社会迅速发展进步,国人的生活节奏加快了,生活条件好了,子女与父母情感交流时间却减少了。这一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趁母亲还健在的时候,尽好自己的孝道,免得留下“子欲孝而亲不待”时的伤心和遗憾。作为子女,常回家看看,听听妈妈的“唠叨”,与妈妈谈谈心里话,从点滴小事做起,践行孝道,传承好家风,就是送给母亲最好的礼物。
望子成龙之心,人皆有之。如果子女传承好家风,崇德向善,当好社会文明和谐的承载者和推动者,不论职位高低,贡献大或小,都是光荣的。传承好家风,就是送给母亲最好的礼物。传承好家风,母亲的脸上就一定会是幸福的笑容。(哈尔滨文明网2015年5月8日首发,中国文明网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