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篇(九)好童谣滋润儿童茁壮成长】
哈尔滨市香坊区以原创传唱优秀童谣为载体,创新德育教育方式,经过十年的坚持、探索与实践,如今创编童谣、传唱童谣、感受童谣已在全区80余所中小学校的7万多学生中普遍展开。优秀校园童谣如美德阳光在全区未成年人中传播,成为深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倡导“心向党、爱劳动、有礼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东北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人历来都把对孩子的教育当作头等大事。民间流传着很多“树人”的故事。从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到“孟母三迁”……无不讲述“树人”的艰辛和重要。
国人激励孩子发愤读书学习,大都是进行灌输式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国人已经注重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转向了启发式教育。香坊区启动的“优秀原创校园童谣传唱”活动,无疑是一种好的尝试。这一活动,必将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童谣记载孩子们童年的梦,是少年儿童自己的歌。童谣大都深入浅出地讲述身边的“人、物、事”。通俗易懂,说着上口,听着顺耳。易于学习、传唱。把优秀童谣作为孩子们的必修教材,坚持组织未成年人传唱童谣,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让童谣的阳光,温暖孩子,照耀他们人生路。从而,起到潜移默化、启迪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无疑是开展未成年人德育教育新模式、好举措。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大事。不仅需要物质食粮,保证他们吃好、玩好,有健康的体魄。更需要有精神食粮。优秀童谣,就是精神食粮,就是孩子成长的阳光雨露。孩子们在学习传唱优秀童谣,受到滋润,学到文化知识,培育高尚情操。让“好德行”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
香坊区创作和传唱优秀童谣的做法,在践行中得到了完善。现在,已由中小学的选修课升级为必修课。通过传唱童谣,养成讲文明的好习惯,增强敢担当的社会责任感,自觉争做爱党、爱国、爱家、爱社会主义的一代新人。
在校园里传唱童谣,成为德育教育的有力抓手和常规工作。孩子们传唱童谣,传播文明,净化心灵、提高素质。从而增强爱国情感,树立责任意识,逐步成长为祖国合格的接班人。(哈尔滨文明网2014年7月16日首发,中国文明网转发)
【传承文化篇(十):“阳光筑梦”托起明天的太阳】
成都中医药大学阳光筑梦之圆梦阙家队13名“95后”大学生志愿者,为南充市高坪区阙家镇祠堂村小学的60名小学生,带来了利用兼职挣钱购买的书包、学习用具和生活用品。阙家镇祠堂村小学90%小学生是留守儿童,在大姐姐和大哥哥的陪伴下,这个暑假他们不孤单。(中国文明网)
暑假到了,大学生志愿者到偏僻山区与留守儿童互动,送去的不仅是学习用具和生活用品,更是送去了温暖的阳光,播撒着爱的种子。大学生们利用所学的知识,给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传播国学,开展传统文化体验,与小学生互动。小学生们与大姐姐、大哥哥一起,辨认中草药、进行互动游戏。共享假期的快乐,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大学生志愿者的行动,传递正能量,实现助人者和被助者的双赢。
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农民纷纷走出家门,常年在城里打工。他们把孩子留给老人照顾,形成了留守儿童现象。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无法得到父母直接照顾。老人又年迈体弱,往往照顾不周。加之大多农村交通不便,儿童学习、娱乐等资源匮乏,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特别是在暑假期间,正逢农忙季节,他们要完成暑假作业,还要与家中老人一道忙农活。自然增添了孤独和失落感。志愿者给他们送去爱心,送去温暖,就是雪中送炭。
儿童是明天的太阳,是实现中国梦的后备军,是民族复兴的希望。帮助儿童健康成长,不仅是家庭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留守儿童是儿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待留守儿童,是推进文明社会建设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阳光筑梦”活动,以关爱留守儿童为宗旨。给留守儿童送去爱的阳光,让祖国不再有“被遗忘的角落”。有了大姐姐和大哥哥的陪伴和帮助,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不仅过上一个丰富多彩的暑假,感到温暖、快乐,还使他们增强进取的信心和学习的动力。
近年来,阳光筑梦活动已形成了社会共识,参与者越来越多,爱的阳光温暖着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得到了物质和精神帮助,心情愉悦,增添学习、奋斗的信心。阳光筑梦活动播撒的种子,正在祖国各地生根、发芽。更带动了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一个团体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全社会都共同作为,形成合力,才能具有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力量。阳光筑梦活动,仅依靠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是不够的,还需要国人齐心协力,共同参与。全社会具备帮助他人能力的人,都来参与这项活动,大家都去播撒“爱”的种子,祖国大地必将鲜花盛开,硕果累累。(哈尔滨文明网2015年7月27日首发,中国文明网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