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篇(七):读书不吝“碎片”积少成多更给力】
为了迎接“4·23世界阅读日”的到来,宁波市热爱阅读的青年们自发组织“阅读占领地铁”行动,呼吁大家每天利用碎片时间阅读。公交、地铁,让阅读无处不在。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市民们纷纷拿起手机阅读电子书、微博、微文。互联网时代的阅读不必拘泥于形式,除了实体书,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也忙,呼吁大家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中国网)
宁波市“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的形式,开展读书活动。给人很多启发,让人们联想到,不论是在繁荣的都市,还是在偏僻的乡村,也不论是在圣人的故土,还是在遥远的边疆。读书已成为社会新常态,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件大事。全民阅读,人人读书的社会氛围初步形成。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翻开书刊阅读是读书,上网浏览学习也是读书。不论用什么形式,读多读少,关键在学得进,学的透,学以致用。如果不求甚解,就会留于形式,等于没学。读书不吝“碎片”,学一点,学会一点,积少成多,必将铁杵磨成针。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读书内涵不断增加,外延不断扩展。从理论到科技,从生产到生活,方方面面的报刊、书籍随处可买、可读;广播、电视进入千家万户;手机、电脑更令人爱不释手。新的传媒工具给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阅读空间,更灵活的阅读方式。人们读书,有了更低的门槛,更多的选择。读书已由看书、看报的单一方式,转向听广播、看电视、上互联网等全方位、立体化阅读的新态势。利用电脑、手机阅读正成为时尚,移动阅读、社交阅读正成为趋势。把有限的时间用好,即使是“碎片”,也会积少成多。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通过读书,吸取营养,学到知识。获得前进的动力,让工作更顺利,生活更开心,人生更精彩。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多读书、读好书,学到知识,传递文明。受益自己,给力社会。现在,我们正面临着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良好时机,要做到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有选择、有目标、有计划地阅读,通过读书,积累知识,培育美德,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自己充电加油,增加前进动力。从而,坚定依法治国,科技兴国的信心,为民族复兴、人类文明做贡献。(黑龙江文明网2016年4月22日首发,中国文明网在首页“深度评论”报题,文明评论版转发,成都龙门阵文明论坛再转发)
【传承文化篇(八):小小“思亲卡”文明又环保】
清明节前夕,哈尔滨万余名市民通过网络、卡片等载体,以寄思亲卡的方式祭祀,表达对先烈和已故亲人的思念与祝福。这一方式,取代了烧纸钱的传统祭祀方式,为祭祀活动提供了有益的新路,受到社会的普遍赞誉。大家说,小小思亲卡,文明又环保。
生与死是自然规律,由于文化的差异,各民族对待生死的态度有较大的区别:在较为开放的西方,把生死看得很轻松,所以婚丧嫁娶大都在教堂里进行,人们在去墓地祭扫的路上,往往还会讲些轻松趣事。俄罗斯人甚至把葬礼也艺术化、现代化了。棺材被制作成轿车、轮船、飞机等各种形状,带给死亡一抹时尚。华人世界则有所不同,重生厚葬。安葬已故亲人时,往往兴师动众,举行隆重仪式。葬礼和祭祀更是别出心裁。墓地越建越豪华,一块只有几平米的墓地,造价竟达几万,甚至十几万。祭祀时“烧纸钱”及“陪葬品”的花样越来越多,不仅有“人民币”“美元”等冥币,还有“轿车”“别墅”等生活用品,祭品令人目不暇接。
清明节是传统节日,也是华人重要的祭祖扫墓的日子。每逢清明节,人通过焚烧冥币等祭品的传统方式来缅怀先烈和已故亲人……从街头巷尾,到郊外墓地,祭祀队伍所到之处,车水马龙,烟雾缭绕,遍地纸灰。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造成了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等诸多社会问题。
缅怀先烈和已故亲人,是人之常情。然而,传统的祭祀方法问题多多,已与今天社会现实格格不入。近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传统祭祀方法必须改变,在探索祭祀新方式。在死人入葬上,先后出现了火葬、海葬、树葬。在祭祀上,还有鲜花祭祀、网上祭祀等环保的新方式。现在,哈尔滨市民以写、寄“思亲卡”这种文明祭祀的方式,为人们祭祀增添了新内容,多了一项祭祀选择。
不论什么样的祭祀方式,都是要寄托哀思,表达对先烈和已故亲人的怀念、敬仰,凝聚爱国、爱家的力量,激励人们更好地建设祖国和家乡。如果祭祀滞留在传统的、注重虚无缥缈的方式,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文明祭祀,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经济发展。
人人都应主动参与文明祭祀。从我做起告别陋习,用文明祭祀的实际行动,爱护、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做精神文明带头人,为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城市文明创建成果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哈尔滨文明网2013年4月日首发,中国文明网转发,新华网、新民网、东北网、和讯网等多家网站再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