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好事篇(十九):建雷锋驿站 给奉献爱心者鼓劲】

  在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52周年之际,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哈尔滨雷锋车队队长栾景通为使全国雷锋车队的驾驶员到哈尔滨时,能有一个温暖的家,投资四百多万元创建了全国首家“雷锋车队招待所”。招待所成立后,将为全国各地来哈出差、观光旅游、省亲的雷锋车队志愿者提供免费住宿服务。(哈尔滨文明网)

  我国学雷锋运动,经久不衰。特别在近年来,学雷锋的志愿者活动,更把学雷锋活动推向新高度,形成了规模化、常态化,“活雷锋”到处涌现。雷锋车队就是这支队伍中的团体队员,他们每个人都默默做着奉献,给社会带来了温暖。雷锋车队参与者越来越多,让无数人受益。

  学雷锋的志愿者,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只讲奉献,不求回报。然而,作为普通人,他们也有自己工作和生活的需求,出门在外,也会遇到吃饭、住宿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需要他人的帮助。

  哈尔滨雷锋车队队长栾景通,以雷锋精神建雷锋驿站,创建了全国首家“雷锋车队招待所”。从1999年建站到现在,已经有十几个年了。为更好地传递爱心,他给“活雷锋”送去温暖,免费服务。他用无私奉献默默坚守的行动,表达他对志愿着服务的嘉许和关爱,让好人有好报。

  栾景通建雷锋车队招待所,给出差在哈尔滨的雷锋车队志愿者提供免费服务,使他们到哈尔滨后,有个温暖的家。同时,也是为志愿者搭建了一个弘扬雷锋精神交流经验,传递爱心的新平台、好场所。他的这一行动,吸引了更多的志愿者的支持和参与,“发酵”正能量。让“活雷锋”感到温暖,增强自豪感、荣誉感,鼓励志愿者多献爱心,多做奉献。

  文明社会需要有更多类似的驿站,政府也应把建文明驿站作为制度,提倡和鼓励更多的栾景通,建更多的驿站。不仅为活雷锋,也为见义勇为者,为所有的好人,建这样的驿站,激励他们为社会提供种类更全、质量更优的服务,让好人有好报。(哈尔滨文明网2014年1月4日首发,中国文明网转发、新华网、新乡网再转发)


  【热评好事篇(二十):无声微奉献 传有声巨能量】

  江苏省江阴市年过七旬的张纪清老人,20多年来,化名“炎黄”,不断变更汇款地址,每年都会寄出捐款给江阴祝塘敬老院、社会福利事业以及希望工程,还多次在“七一”前夕交纳特别党费。当人们发现,他就是一直以来被大家视为楷模、口口相传的“炎黄”时,无不为之感动。他却平淡地说,自己做的事是微不足道的,不想声张。(中国文明网)

  比起那些把“百万”当小钱的大款、大腕来,张纪清老人的奉献,也许称不上“大手笔”。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平时节衣缩食过日子,却27年如一日,尽其所能,源源不断捐款捐物,默默无闻做奉献,帮助很多人改变了命运,可谓人间大爱,功德无量。这些功德,是无法用金钱的数量来衡量的。

  张纪清老人不忘自己是放牛娃出身,能过上好日子,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和社会的发展。用力所能及的奉献,回报国家,回报社会。他做人老实,做事认真;他跑遍了无锡、苏州、上海周边的邮局,化名“炎黄”,进行慈善捐款;他淡泊名利,把奉献放在心上,做在手上,甘当无名英雄的行动,令人感动和敬佩。让“炎黄”从一个名字,成为奉献的代名词,升华为一种精神。

  诚然,一滴水、一粒米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但正是一滴滴水的汇集,才有了奔腾的江河,一粒粒米的堆积,才有了满仓的食粮。张纪清老人隐姓埋名,助人为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培育了“炎黄”精神;他锲而不舍追求,用无声的微奉献,传递着有声的巨能量,推动社会的进步。

  一个人力量是有限的,众人合力是无穷的。建设文明社会,需要张纪清这样的人,需要“炎黄”这种的精神。如果人人都尽心尽力,自觉学习张纪清,争做“炎黄”,那么,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市民成为“炎黄”,我们身边都是“炎黄”,全社会就会掀起一场崇德扬善的“炎黄”旋风,社会就一定会更加和谐、美好。(哈尔滨文明网 2014 年1 月4 日首发,中国文明网、新华网、新乡网转发)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