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参战记者长镜头

   他们是英雄,是名符其实的战斗英雄。在铁列克提8·13 战斗中,三名记者为国捐躯,以实际行动向党、向国家、向人民交出了最纯粹、最合格、最高尚的答卷。

   他们是英雄,是记录时代发展进步的英雄。他们生前爱党、爱国、爱家,为国家政治而唱与合,为民族正义而鼓与呼,记录并见证着重大历史事件的原貌。

   他们是英雄,是甘为人梯的无名英雄。他们以宣传别人为己任,以给别人做嫁衣为责任,甘愿默默奉献,哪怕付出生命,却少有人知道他们、宣传他们。此时,大家最关注的焦点就是如何定性记者们的行动,如何对牺牲记者进行组织定性。

   1969 年10 月,在事发两个多月后,新疆军区政治部给牺牲的三名记者报功,以组织的名义正式肯定了他们的英雄行为。


关于李连祥、温炳林、王一兵同志追记一等功的主要事迹

   八一电影制片厂记者李连祥同志、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记者温炳林同志,新华社记者王一兵同志,他们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无限热爱,对苏修叛徒集团无比仇恨的心情,于今年四、五、六月先后来到新疆执行战地拍摄任务。他们从始至终,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向边防战士学习,树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彻底革命精神放在首要位置。把边防斗争前哨,当作接受再教育的课堂,特别是在“8·13”执行巡逻任务中,表现英勇,现在把他们来到新疆采访活动的主要事迹报告如后:

   (一)李连祥同志主要事迹:

   李连祥同志在新疆战备采访任务中,牢记伟大领袖毛主席“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事艰苦的工作”的教导,走到哪里,好事做到哪里。他买了一套理发工具,把自己结婚时用的新窗帘做理发围裙,每到一个边防站,不但为战士理发、照相、帮厨、打扫马厩,还专门抽出时间教战士摄影技术。他说,我教战士学会摄影技术,战斗中如果我牺牲了,他们就会拿起摄影机,继续拍摄敌人的侵略罪行,铁列克提边防站的战士曾写稿表扬李连祥同战士们一起学习,一起劳动,帮助战士照相,又给大家理发、帮厨,完全是一个普通的战士。

   8月13日巡逻前夕,领导要大家休息待命,他放弃了休息,一口气给11名战士理了发。这天晚上临出发前,他在日记上写下了自己的坚强决心:“向杨水才同志学习,执行这次巡逻任务要做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反修而死,死而后已。把一切都献给党!”在这次巡逻中,苏修向我方开枪开炮,他冒着敌人疯狂炮火的射击,跪在地上勇敢地拍摄了苏修侵略军的罪行,并同英雄的边防战士一起打退了敌人的多次冲锋,用自己的英雄行为,实现了他“把一切都献给党”钢铁誓言。

   (二)温炳林同志的主要事迹:

   温炳林同志平日能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自觉地改造世界观,他在日记本第一页写上了“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最高指示,当作行动的座右铭。

   温炳林同志为了拍摄边防部队指战员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和苏修的侵略罪行,在塔城、伊犁地区跑了十多个边防站,吃大苦,耐大劳,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如苏修6月10日塔斯提地区枪杀和绑架我牧工的流血事件后,他连夜赶到现场,不顾长途行军的疲劳,抢拍了我军民声讨苏修及苏修所犯下的罪证重要材料。又如在丘尔丘特边防站,为了拍摄苏修侵犯我领土的罪证,边防站的领导表示对他们的安全关心时,他说:“我们来是向部队学习的,完成任务是主要的,个人的安全是次要的。”又如在阿克雀克龙口夺水的斗争中,积极主动地了解情况、研究地形、提出拍摄计划,并要求到最危险的地区去工作。来新疆后共完成了五千英尺的重要资料任务。在部队经常和战士谈心,为战士们照相、帮厨。

   他负重伤被苏修侵略军绑架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他把躺在自己身边负伤的战友袁国孝同志唤醒,并鼓励他说:“小伙子,坚持!我们要和苏修战斗到底!”他高呼“毛主席万岁!”打倒苏修!打倒新沙皇!”温炳林负伤后在侵略军面前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是他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结果。

   (三)王一兵同志主要事迹:

   今年六月,新华社决定派记者参加新疆反修报导工作,王一兵同志坚决要求到反修第一线。在来新疆前线的决心书上写道:“生为毛主席而战斗,死为毛主席而献身。”到新疆后,曾几次向领导小组表决心:“我已经亲眼看到了苏修的反动本质,在反修报导中,要做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坚决和苏修血战到底!”在报导中工作勤勤恳恳,拍摄了许多苏修蚕食我国领土,在我边境挑衅和破坏活动的罪证,拍摄了边疆军民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大好形势。

   他到部队后和战士打成一片,经常和战士一起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同战士谈心,一起修工事,为战士照相、理发。战士们称他是“我们的知心人”。在8·13巡逻任务前,身体有病,为了拍摄苏修的罪证,一再要求到最艰险的地方去。当巡逻中苏修向我方开枪开炮后,勇敢地拍摄了苏修的侵略罪行和边防战士英勇反击苏修的英雄形象,并同战士们一起打退了敌入的多次冲锋。

   根据李连祥、温炳林、王一兵三同志到新疆地区采访表现和8·13执行巡逻任务中的英勇行为,新疆军区党委决定绐他们追记一等功。

新疆军区政治部 

1969年10月30日 

   这是迄今为止有据可查的最权威、最官方的评价和定性。中国人讲究盖棺定论,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做出结论。三名记者以最革命、最纯粹的方式光荣牺牲在西北边防线上,可歌可泣。他们如有在天之灵,理当感到安慰。毕竟,与同时牺牲的25名解放军官兵相比,他们的立功最高(其他人最高的只是被追记二等功),得到的评价最高,受到的待遇也最高(所在单位分别为他们单独召开了追悼会)。虽然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无论是幸存的官兵,还是阵亡官兵的家属,并没有人对评功评奖的结果提出异议。

   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巡逻行动却以严重失利的方式结束,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也让各路记者的采访积极性明显挫伤。随后,大部分记者陆续撤回,只留下36号摄制组的值班人员,而三名牺牲记者却长眠在边防,长眠在塔城。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