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6日,笔者曾报道过程国明资本下乡的事迹。后来,他一直是笔者关注的重点,而追踪采访的过程,就是他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的发展过程,也是资本下乡引发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
程国明有三个身份:桑落墅镇桑落墅联村的农民;龙凤面粉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地主。第二个身份让程国明挣了大钱,可程国明更看重第三个身份,“从我想干事那天开始,就想种地。说白了,我想当个大地主。现在有些农民不愿种地了,我去种,因为中国这么多人,粮食生产是天大的事儿。”
从最初的开馒头房,到之后的卖青菜,再到后来开办面粉,程国明总是想着种地的事儿。那天,惠民县桑落墅镇5个村的村干部找到他,共同表示:村民想把承包地流转给你,你看看行不行,要是行,就把手续办了,明年麦收后地就给你种了。他只回答了一个字:“行!”
说干就干,他以每亩800元的价格流转了3块共计120亩土地。当时,桑落墅镇的土地流转价格是200元/亩,他这个价格把当地农民吓了一跳。不过,他流转土地有个条件:必须成方连片流转,每一整块不能小于30亩,如果是三五亩的,白给也不要。
按这个条件,程国明在2009年又流转了47块地,总面积达到2700亩;2010年,他把每整块地的标准提高到40亩,流转总面积达到7000亩。目前,程国明有了230块地,将近1万亩。“今年冬天再流转土地时,我要把每整块的规模提高到50亩。”
之所以如此在意每块地的规模,是因为程国明看到农民分散种植的低效。“我这近1万亩耕地,原来属于2000多户共6000多人口,人均1.7亩地。如果是4口之家,不到8亩地,一年的纯粮收入只有五六千元。”程国明说,农民把地流转了,租金收入也是五六千元,如果出去打工,每天还能最低收入80元。
“更重要的是有了规模,农业才能提高现代化生产程度。”程国明说,“同样的玉米联合收割机,如果是收割散户的玉米一天最多收60亩,在我的大块田里一天收100亩很轻松。”而且,农业生产离不开水,土地面积若是有了规模,打井、挖渠就有了投入和收益账可算。还有就是因为承包到户后,土地被人为划分成独立小块,很多地块已经20多年没深翻了,在土地流转形成大面积后,就可以使用大型机械深翻25厘米再种庄稼,不仅能够节约成本,还能提高作物的产量。
除了对面积规模的要求,程国明流转农民土地还有一个条件:不要短期的。不过,当地实行的30年土地承包期已过了10年,所以,程国明要求把剩下的20年全部流转给他。“这样,我在土地开发、水利建设等方面才能搞长远规划。”
程国明先后流转过来的近万亩耕地,原先需要两三千个劳动力为之忙活。“我现在只有9名管理人员,外加雇来的150个当地农民。”他还算了一笔细账,每亩地每年的支出大约是800元租金、800元生产资料和人工费、100元贷款利息,而每亩地的年收益是1000斤小麦、1000斤玉米。“就算每亩小麦、玉米卖2000元,我一亩地还能挣300元。即便是碰到天灾虫害,只要别太大,还是能够保本的。”
如今,若是流转农民土地,双方要经过镇经管站签订流转合同。“我和农民说了,要是每年的6月25日以前没有把流转费给你,你就到你原来的承包地收割我种的庄稼。”程国明说。
2013年4月,惠民县桑落墅镇的农民口口相传着一件事:程国明买了洒农药的飞机!不少农民闻讯赶来看新奇。其实,那是2架无人驾驶的农林植保直升机,但在当地农村却是史无前例的稀罕事。
那天上午10点,在桑落墅镇李行头村村西600多亩成方连片的麦田边,一架小直升机在人们好奇的目光中飞进麦田,在距离麦苗三四米高处快速飞行的同时,喷施出细白色的药雾。
“用这东西洒药,可比背着喷雾器打药强多了!”两个骑自行车赶来的农村妇女边看边议论。
程国明的老父亲程观玉也骑车赶来了,看着飞机贴着麦田飞来飞去,老人说:“这东西确实好用。”早年间,在刚承包到户时,程观玉一家5口种着4.5亩地,那时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天忙到黑,收获的粮食只能算是解决了温饱。如今,程国明居然种着上万亩地,还使用上了飞机,这让老人感慨不已:“老办法种地不行了。”
一箱药没打完,程国明就看出用这种直升机洒药的一个好处:螺旋桨高速旋转时产生的向下气流,能把喷出来的农药迅速均匀地“压”到麦苗间。这样,就增强了药液雾滴对农作物的穿透性,减轻了农药的漂移程度,“效果比我想像得还要好。”
试飞完成了,技术人员正在把直升机装回车里时,李行头村67岁的李荣廷骑着自行车赶了过来,没能看到飞机洒药,他有些遗憾,凑到近前仔细观看飞机后,他对站在一旁的程国明说:“你就是程国明?我和你父亲很熟,不认识你。”程国明笑着说:“我就是程国明。”李荣廷转头看着飞机说:“我今天可不是来看你的,我是来看飞机的。”李荣廷的话,引来一片笑声。有人开玩笑说,你和程国明的父亲很熟,就向他借飞机用用呗。李荣廷听了,笑着说:“他就是借给我也用不上,我只有四亩半地,地块太小了。”
前来看程国明试用直升机的不仅有当地农民,桑落墅镇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也过来了,他们不是来看新奇和热闹的,而是想看看这种直升机洒药的效果到底如何。
“初步来看,效果还可以。”桑落墅镇党委书记说。他还说,如果村民们也觉得好用,就可以提倡大村或几个村联合买一架,为村民提供打药服务,这样既可以让外出打工的农民少担心些地里的农活,又可以减少留守的老人妇女的体力付出。
其实,这种直升机自重只有10公斤,一次携带10公升药液,8分钟喷施完成,作业面积10亩。直升机以电池为动力,每块电池可以作业2架次,每架飞机配备4块电池。操控服务车上备有发电机,每块电池25分钟就可以充满。4块电池轮流使用、充电,可保证直升机不间断作业。
“从试飞情况来看,两架直升机一个小时作业15架次以上,可以喷施150多亩地。”程国明说,如果天气允许,两架直升机一天能作业1000多亩,“我现在种着8600亩小麦,不用8天就能喷洒一遍。”
程国明原本计划在给小麦打第一遍药时就用上直升机,可没想到培训飞机操作员用了40天。没办法,只得在打第一遍药时,像以前那样靠雇佣当地农民来打药,平均每天要用50人,足足打了两个多星期。
“虫情发生后,最佳的防治时间往往不到一个星期。所以,这是我决定购买洒药直升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用这种直升机受天气的影响较大,尤其风力超过4级便不宜作业了。
对此,程国明依然算着自己的经济账:“一天作业1000亩,用来充电的发电机耗用的汽油才4公升。”程国明说,一公升汽油8元,费用不过30多元。再有的就是人工费,包括遥控飞机、加注药液、电池充电等工作,两架飞机共需要6个人,每人每天工资平均100元左右,加上一日三餐,6个人一天的总费用不过800元。“这样算下来,平均一亩的投入也就0.8元。”而且,使用传统方法一亩地的农药费用在2元左右,使用直升机可以节省三分之一的用药量,也就是一亩地可以节省0.6元左右。这个数字看似很小,不过考虑到有近万亩耕地,每年要打六七遍药,那就可以节省近4万元。另外,人工打药平均每天要雇佣50人,每人每天工资60元,可是每人每天平均只能打药10亩……总之,单是一亩地的人工投入就是6元,如果使用直升机的话,每亩人工投入仅有0.8元。诸如此类地细算起来,那就是一个大数字了。
不过,为了购买这两架直升机,程国明在多次与厂家商谈价格后,还答应了厂家的附加条款,仍花费了35万元。“不止这些。”程国明说,“加上3个操作员的培训费用,我总共花了45万元。”此外,这种直升机一年的维护费用大约在3000元左右。即便如此,这对于种着近万亩地的程国明来说,仍算是小投资。特别是,第一年在直升机项目上的投入与传统使用人工的投入基本相抵后,第二年就会显现出其在节省人工投入方面的巨大优势了。
对于目前的种植面积,程国明仍然不满足,不仅计划继续扩大土地流转面积,而且准备再购买两架洒药直升机,除了自己使用外,深知田间劳作之苦的他想替当地农民洒药,“只种几亩地的农民是不会买这种直升机的。到时我可以少收点钱,既能让老人妇女免受背喷雾器打药之苦,又能在创收的基础上降低购买和使用直升机的成本。”
让程国明有些遗憾的是,这种直升机还没有列入国家购机补贴目录。“要是效果确实很好,我觉得应该列进去。”程国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