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邓华作为战役指挥员,在执行自己担任的战役任务时,根据对敌我双方情况的科学分析,联系整个战局,从全局出发,数次对战区的战略部署提出更加切合实际的意见,甚至提出改变上级不正确部署的建议。其中最突出的有三件事。
一是建议集中兵力攻积四平。1947年5月下旬,邓华奉命率辽吉纵队协同第1纵队攻四平(三战四平)。战前,他像往常作战样,对敌人的兵力、火力和工事构筑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计算,依据亲自掌握的第一手敌情,判断敌军在3万人以上。这和不足2万人的敌情通报出入较大。他认为“东总”拟以两个纵队攻四平,在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打攻坚战,把握不大。他还认为,如果打不好四平这一仗,人力物力遭受损失,不仅影响部队士气,还会影响夏季攻势战果的扩大,可能短时期内使我在东北战场战略上处于被动地位。他随即草拟了给总部的电报稿,准备建议增调1个纵队。后来经过与纵队其他领导同志周详考虑,他决定从全局出发,把上级可能的批评置之度外,单独签署,把电报发了出去。只是把电报口气改缓和了一些:最好增加一个纵队,否则增加两个师也可以。以后实际上只增加一个师,而且这个师只能担任战役预备队,不能担负独立攻击一个方向的任务。后来的作战实践证明,两个纵队加一个师,打四平这样坚固设防的中等城市,只能对该市西城(以铁路为界)从西南、西北两个方向攻击,无力在东城增加一个攻击方向;夺取西城后,敌人退到东城死守,这时两个纵队已打得很疲劳,加上战斗减员和存在着铁路开阔区的不利地形等情况,再攻东城,就显得兵力不够了。后来,为了夺取东城,“东总”又把第6纵队的两个师调来,形成“加油战术。”由于攻击四平的时间过长,敌人南北援兵迫近,结果不得不放弃夺取四平的计划。
尽管上级没有接受邓华的正确意见,他还是坚决指挥所部,浴血奋战12昼夜;取得歼敌4600多人的巨大战果。辽吉纵队曾攻下敌71军军部大楼。活捉71军军长陈明仁的胞弟、特务团团长陈明信。
二是建议集中更多兵力攻取绵州。1948年9月,在著名的辽沈战役中,邓华受命指挥第7和第9纵队,会同第3纵队和第8纵队执行包围歼灭锦州守敌的ff务。怎样攻打锦州,如同1947年夏季攻打四平一样,也有一个集中兵力问题。最初的部署是:以7个纵队组击南北接敌,直接攻打锦州的只有4个纵队。邓华当时只是一个战役方向(指挥城南方向两个纵队)的指挥员,但他纵观战役全局,认为攻职锦州是战役第一阶段的重点,也是能否把蒋军封闭在东北,予以歼灭的关键,因此应以6个纵队在援敌未到之前迅速拿下锦州。这样,打援也就好办了。如果攻打锦州时间延长,甚至拿不下锦州,反而可能使南北援敌会师锦州,形不成分割东北各点敌人,各个歼灭的局面。邓华将这个经过慎重的考虑,终于正式向东北野战军总部提出。电报发出后不久,野战军总部又调来了2个纵队,即部署5个纵队攻打锦州,二个纵队作为战役预备队,外加1个炮兵纵队和1个坦克营,攻克锦州就有把握了。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以五个纵队从东南北三个方向对锦州发起总攻,经31小时激战,全歼守敌范汉杰以下10万余人.邓华指挥的城南攻锦集团(含2个纵队),在总攻发起后25分钟,率先破墙登城。而后,神速突破,勇猛穿插,予敌致命的打击。攻锦战役的速胜,反映了作为战役方向指挥员的邓华,具有战略全局的胆识和胸怀。
三是建议改变攻击方向,不打塘沽打天津。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人民解放军不经休整,就进军关内,准备会同华北部队举行平津战役。1948年12月底,邓华奉命统一指挥3个纵队,歼灭塘沽守敌,封锁平津之敌从海上逃跑的去路。到达平津前线,邓华仔细勘察并组织试探性进攻后,认为攻塘于我不利。因为塘沽东面临海,南面和西北面直到海边,皆为宽阔草地、盐田,冬不结冰,无法徒涉,难以接敌,更不便大兵团行动。而且国民党海军的军舰摆在海上,协同防守,既可增强机动火力,又可在必要时掩护撤退。在这样的地形、敌情条件下,用几个纵队的兵力打塘沽,不仅部队伤亡大,而且难以做到速战速决。塘沽战斗一旦不能速决,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天津之敌有可能乘机突围。不管天津之敌是东进塘沽、大沽还是西逃进入北平,都将使平津战役的情况变得复杂,那将是对全局性的影响。同时他认为,如果不打塘沽,转而拿下天津,不仅天津守敌跑不掉,对切断北平之敌东逃去路,威慑北平之敌也有利。邓华的头脑飞速地思考着。他十分清楚,夺取塘沽是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重要的战略部署,作为3个纵队的战役指挥员,现在提出不打,是不是会有不执行命令之嫌呢?他又考虑了一天,还是向平津前线指挥部拍发电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二天,平津“前总”派出参谋长刘亚楼等人前来实地勘察,取得了一致的认识。于是,由邓华和刘亚楼共同向中央军委和“前总”报告,提出不打塘沽,转而攻取天津的建议。中央军委和平津“前总”接受了这个意见,立即改变部署。毛泽东给平津“前总”发电说:“放弃攻击两沽(按:指塘沽、大沽)计划,集中五个 纵队准备夺取天津是完全正确的。”1949年1月14民邓华指挥两个纵队由东向西突破天津守敌的防御工事,与兄弟部队一道,经29小时激战,全歼守敌13万余人,解放了天津,一举切断北平守敌从塘沽上船南逃之路。
这三件事都反映了邓华作为战役方向指挥员,具有战略全局的胆识和胸怀。也反映出他为了全局的胜利而不顾个人得失和为了对人民负责而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