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秋,邓华到省会长沙考入岳云中学。如果说,1922年秋走出去山村来到郴州,是他一生的第一个转折,那末三年后奔赴长沙,便是他的第二个转折。
当时的中华大地正处在革命高潮的前夜。在长沙,大规模群众革命斗争此起彼伏,工人、农民、学生和市民,不断举行罢工、罢课、罢市和示威游行,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和军同官僚的腐败政治。
邓华这时已十五岁,他积极参加罢课和游行示威活动。他在一篇题为《论青年人生观》的作文中写道:“嗟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青年人当舍身报效祖国,挽救国家危亡,解放亿万生灵涂炭!对表现了步入青年时代的邓华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特别使邓华痛心疾首的,是黄静源的被害,黄静源,郴县良田人;是郴县最早的共产党员。邓华从进步青年中听到这位革命先躯的许多英雄事迹,十分仰慕。没想到,这年10月16日,时任安源工人俱乐部主任的黄静源被反动派杀害了。他在临难面前不改色,高呼“打倒帝国主义”、“工友们联合起来”等口号。遗体运到长沙后,邓华含着满腔悲愤参加了10月26日的万人追悼大会。当由16人扛始的灵枢在面前通过时,他含着眼泪三鞠躬,然后紧握拳头,跟随大队呼喊“黄静源精神不死”等口号。
1926年,随着北伐军入湘,农民运动在湖南境内蓬勃兴起。这一年寒假,邓华带着北伐军入湘后热火朝天的群众运动激情,回到郴州。他惊异地发现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哥哥邓多英、二姐夫何仰之已在激烈的革命斗争中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二姐夫何仰之还是永宁乡党的负责人之一。他俩给了邓华《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阶级斗争》以及《新青年》、《向导》等革命书刊,让他阅读,使他大开眼界。在哥哥和二姐夫的教育引导下,邓华投身到斗争的第一线,他协助农会起草告示,写标语;扛上梭标,走进农民自卫队行列,清算斗争土豪劣绅。他亲眼看到了农民群众一旦组织起来,有着何等巨大的威力!斗争实践,使青年邓华的思想产生了新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