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但是要想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就必须得拥有医师的执业资格,所以每年的职业医师资格考试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试。但是在2007年,国家医师资格的考试却发生了一次意外,那年的9月21日,也就是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的前一天,卫生部发出一份通知,原定的考试被取消了,医师资格考试在全国叫停,这在全国的医考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受此影响,全国有227万考生被迫延期参加考试,经济损失达7000多万元。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国家级的医师资格考试突然停考了呢?

  (一)三年医考百分之百过关神话,口腔医学泰斗被疑涉嫌泄题

  2007年,就在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的前两天,卫生部考试中心与相关部门连续收到好几封匿名电子邮件,称国家医学考试相关科目存在泄题情况。在这些匿名电子邮件中,发信人还附上了数十道考试样题。经过比对已经出好的考题,医考部门确认,这些考题与当年的考试试题完全相符!

  如此看来,这些电子邮件所称的情况并非空穴来风。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试卷的命题属于国家机密级。这么重大的国家机密怎么会在考前泄露呢?又是何人通过什么渠道泄密的呢?

  眼见着医考开考在即,留给办案人员的时间非常紧迫而短暂,这不禁让负责承办该案的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反渎职侵权局局长心急如焚。如果不尽快破案,那么意味着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的时间将有可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这无论是对考生还是对相关考试组织部门都将产生难以估算的损失。

  按照常理来说,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属于国家级的考试,为了保证试题不被外泄,从出题到试卷的印刷,包括运送的环节,都有一整套完善的机制,那么举报人发来的泄密题目从何而来?泄密者究竟是谁呢?目前摆在办案人员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分析这些举报的邮件,查出泄密者。

  举报邮件不仅列举了考试的样题,而且还提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华西口腔医学院的一名教授,名叫王某某。

  办案人员迅速开展调查,在调查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王某某在中国口腔医学界的分量,“王某某在口腔界是有一定名望的一个口腔修复专家。”王某某,主任医师,华西口腔医学院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是国内口腔修复医学领域绝对的顶级专家,甚至在国外,他也是多家医学院的特聘教授,享有极高的声誉。

  办案人员分析,王某某在多家医院任职,收入不菲,而且身为口腔医学界的泰斗,王某某还是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口腔学科的出题人之一,不论是名还是利,王某某都不太可能是考题的泄密者。

  难道是举报信有假?

  为了弄清楚这个疑问,专案组的办案人员从北京飞往成都。见到王某某时,专案组人员都感觉他身上散发着浓浓的儒雅的学者气息,一头乌黑头发,人长得精神,也显得很年轻。

  办案人员对他说,“把钱包数好了多少钱,回头跟我回北京好吧?配合一点。”经过报请有关部门批准,办案人员决定将王某某带回北京进行调查,听到这个消息,王某某却显得很平静,也十分配合。

  他的这些表现让专案组人员感到疑惑,难道说王某某不是泄题人?但是随着调查的深入,一个十分异常的现象引起了办案人员的注意。原来王某某所带的辅导班的考生连续三年医考的通过率都达100%,而全国口腔医学类考试的通过率才40%左右。难道说王某某的教学方法效果非常好,学生素质非常高,以至于他所带班级创造了连续三年百分之百通过的神话?这个现象确实让人好奇和怀疑。

  在侦查中,办案人员又发现了另一个异常,那就是王某某的一个习惯动作。办案人员发现,“(王某某)电脑笔记本的那个包,包不离身。”王某某在后来的供述中称:“我养成习惯了,我在国外工作的时候老是爱背个包,然后里面装一个电脑。”无论是开会、吃饭,还是上洗手间,王某某总是包不离身。

  他为什么会这么在意这个电脑包呢?泄题的秘密会不会就藏在其中呢?专案组人员首先对他的电脑进行了检查。 办案人员:“从他这个笔记本电脑里最后恢复了当年考试的300多道题。”对于这些考题的来源,王某某则解释说,自己是医学资格考试口腔学科的出题人,这些题就是为了出题准备的,不过王某某的这个解释却让办案人员觉得非常牵强,有很大的疑点。

  (二)为掩护真正幕后而胡乱攀咬,却不曾想牵扯出又一个泄密者

  按照规定,每年的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考题不是由一个人来出的,它是由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名专家共同拟定的,算下来每个人也就能出十几道题目,那么王某某的笔记本当中怎么会出现300道题呢?

  面对侦查人员的讯问,王某某说这些题目是自己为了以后出书、搞研究用的。像作为口腔医学的出题专家,拿些试题回来搞相关的学术研究,听起来似乎也像那么回事,但是办案人员却认为,王某某的这种解释更加站不住脚。

  办案人员:“你如果想做一种学术研究,作为一种参考资料,完全可以等到考完试考题解密以后得到这些题,用不着在考试前得到它们。”王某某虽然不承认自己泄题,但对于题目的来源却并不回避,痛快地说出是医考中心一个叫于某某的处长给他的。

  针对这一供述,专案组迅速展开调查。于某某是医考中心分析评价处的一个负责人,按常理,他这个处不应该事先得到考题。王某某的供述直指国家医考中心,案件似乎有了眉目,然而考题是在考试之前泄露出去的,按照规定的流程,这个于某某根本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接触到考题,那么王某某的指认是真是假呢?办案人员决定先查一查这个于某某,没想到于某某非常主动地交代了自己泄题的犯罪事实,案件到了这里似乎已经接近尾声,但是于某某之后的供述却使案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于某某自己承认泄了题,但他给的却是石家庄一个姓王的朋友,并不是远在四川的王某某,而当办案人员将从石家庄追回的试题与从王某某电脑里搜出来的试题进行比对之后却发现,两者并不吻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办案人员说:“王某某说这个题是于某某给的,但是通过我们的工作,我们判断,王某某跟于某某应该不太熟,他们俩相勾结的这种可能性不太大。”于某某自称根本不认识王某某,怎么会冒险将题透露给他呢?办案人员对王某某的这份供述越来越怀疑,可如果说王某某和于某某真不认识的话,那王某某怎么知道于某某泄题呢?他们两人当中到底是谁在说谎呢?

  为了弄清楚于某某和王某某的真正关系,办案人员决定先给王某某做一个小测试,“把于某某跟其他人的照片放到一块儿,让他辨认,结果是他辨认不出来。”如果王某某认识于某某,自然会从那些照片中辨认出于某某,所以这就证明王某某说的是假话。

  (三)一个贪图虚名一个讲究义气,性格弱点终害了泰斗和才俊

  王某某觉得自己之前的三缄其口和胡乱攀咬都实属无奈,“非常简单的道理,我说我是向你要东西,反复问你要,最后别人说,好吧我给你,结果最后把别人说出来了。”在事实面前,王某某不得不承认自己说了谎——

  于某某只是王某某在一次国家医考中心开会的时候听到的一个名字!他原本的意图只是想牵扯一个不相干的人进来,将案情弄得更复杂,但是没想到这竟然又多牵扯出了一个泄密者,还让自己的谎言被揭穿了。王某某的这些举动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他在为真正的幕后上线打掩护。

  那么,这个深藏不露的上线又会是谁呢?

  在自己的谎言一一被戳穿后,王某某终于说出了一个人的名字——孟某。

  孟某是国家医学考试中心试题开发一处的副处长,从工作性质上来讲,孟某的确是能够接触到医学考试题这项国家机密的人。

  2008年4月22日17时47分,专案组人员对孟某进行第一次讯问。西装革履的孟某颇有青年才俊的气质,儒雅斯文、仪表堂堂、风度翩翩,只是他压根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以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坐在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的审讯室里。

  面对威严的侦查人员,看上去沉稳内敛的孟某显得有些拘谨而沉闷,金边眼镜后面的一双眼睛不停地眨巴着,时不时用手摸鼻尖,这些细微的举动逃不过侦查人员的火眼金睛,这说明他非常心虚。

  当他听到侦查人员说出王某某这个名字时,就知道自己已经没有抵赖的必要了。孟某交代说:“主要是我向华西口腔医学院的王某某泄题。从2005年开始,我把口腔医师类的题,就是随机选了300多道题,360道题,然后把题干和答案连成了一句话,变成知识点的形式,通过U盘拷给他。”

  在讯问中,孟某承认自己连续三年泄题给了王某某。正是这些题目,帮助王某某创造了其辅导班学生连续三年国家医考通过率100%的神话。

  孟某说:“开始的时候我没答应他,我说这个事儿不能答应你,后来在开省局长会的时候,他又跟我提出来。”

  王某某回忆说:“当时我跟他说帮帮我的忙,压力很大,帮帮忙。我可以联系进修,我原来也是国际口腔医学杂志的分栏主编,我可以有些文章帮他修改啊,然后进行送审啊,提前发表啊,这个也是人之常情,我说我可以做这些。”王某某说,自己是口腔类某研究生班的负责人,这个班的通过率太低,对他本人及华西口腔医学院都会有不好的影响,希望孟某给他透露些考题。

  见孟某没有同意,王某某又多次给孟某打电话,并提出可以帮助孟某的妻子发表学术文章。

  孟某说:“他反复地跟我说这个班对他有多重要,对这个学校有多重要,因为本身我也是学这个口腔的,对这些口腔专家包括口腔界比较有感情,我就给他了。”

  案件到了这儿,应该说是真相大白了,但是有一个问题,却令人不解。王某某是大学教授,业界泰斗,孟某是国家干部,年轻有为,这两个人在大多数人看来,都有着令人羡慕的美好前程,可是作为考试中心的工作人员和出题人,这两个人很显然应该知道这些考题是国家机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铤而走险呢?

  专案组发现,孟某和王某某其实并没有金钱上的往来,王某某的辅导班也没有多收考生的费用,那么他们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呢?孟某沉闷地对侦查人员说:“我这个人比较讲义气,可能就被义气这个东西给害了。”此刻的孟某已经不再如昔日般风度翩翩了,眼前的他身着蓝色囚服,原先三七开的“西装头”现在剪得很短,毫无发型可言,他那原本乌黑的头发此刻近一半都已经灰白了,衰老的程度比起王某某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前后形象气质上的强烈反差带给观者非常强大的冲击力,让人平添无限感慨。

  仅仅是王某某这样一个专家级的大人物的几次请求,为了这份人情,孟某就放弃了原则,这不能不说是孟某性格上的一大弱点。而与孟某一样,王某某的失足也恰恰源于他的性格弱点。

  据办案人员了解:“王某某好像不贪钱,但是这个人图名,比较注重自己的名誉,这个就是他的弱点。”仅仅为了获得一个虚名,仅仅为了证明自己确实配得上业界泰斗的名誉而落到犯罪入狱的地步,如今的王某某悔恨交加。

  (四)口腔医学业界绝对权威专家,法律意识淡漠令人瞠目结舌

  此刻出现在审讯视频中的王某某仿佛老了几十岁,看上去就像一个久经风霜、年近古稀的老人,原先乌黑的头发此刻变成了秃头,短发中夹杂着一大片灰色的发茬,整个形象气质已全然看不出昔日医学泰斗、权威专家风范的丝毫影子,完全蜕变成一个可怜可悲、遭遇致命重创的老者形象。

  王某某苦涩地带着一丝自嘲的笑意真诚地剖白:“如果知道这个事情要坐牢,要违法,产生这样的危害,我什么都不会做。你把我枪毙、车裂,我也不会去做这样的事。我虽然在口腔专业牙科方面掌握一些知识,但是对法律的知识很浅薄,这个是要坐牢的呀,不是开玩笑,是要被开除党籍的。”

  2009年7月28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对王某某、孟某和于某某一案进行了公开宣判,三人因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分别被判处2至3年的有期徒刑。案子宣判了,孟某和王某某得到了应有的惩罚,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孟某能够轻而易举地把考题带出考试中心?为什么本来不应该在考前接触到试题的于某某也能拿到试题呢?

  办案人员分析:“有制度不去落实,有监管却不到位,这也是造成他们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个诱因吧。”在案件的侦办过程中,办案人员发现,作为泄密单位的医考中心,保密措施竟然形同虚设,“他们的涉密计算机能够接互联网,这是绝对不允许的,涉密的计算机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自己保管的密码,大家混用,这也是不可想象的,而且人员调动或借调比较频繁,保密的场所随意出入。”就是因为这种随意,不该接触到试题的于某某就拿到了试题,不该将试题复制的孟某带走了备份,而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事发之前,孟某还专门针对保密措施的漏洞起草了一个整改规范。

  北京市西城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处的检察官说,“虽然孟某和王某某表面上没有金钱上的交易,但实际上双方还是互利互惠的。从检察机关查办的考试泄密案件来看,泄密源主要包括命题人员、保管人员、押运人员、印刷人员以及监管人员这五大类,但是从我们查办的案件来看,发生在命题人员的案件是7件,所占比例是百分之四十三点多,而管理人员是6件,所占比例是百分之三十八点多。从这个数据大家不难看出,此类人员是这类犯罪的多发、易发人群。本案发生的最大因素是一个保密者的保密意识问题,除此之外,虽然有一些专业的保密人员,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也了解保密知识的规定,但是在工作中极度的不负责任,这显然在制度上包括法律上仍有一定的欠缺。”

  【警示与戒鉴】

  社会关注的2007年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试题泄露这一焦点案件已尘埃落定,泄露试题的人员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然而,对本案的思考还有待深入。我们知道,医师资格考试关系到对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试题的泄露不仅扰乱了国家级考试的正常秩序,对社会造成的破坏性后果更不容低估。特别值得深思的是,犯罪人或是大学教授、业界泰斗,或是医考中心的工作人员和出题人,他们地位显赫,前途无量,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铤而走险?检察机关在办理本案中发现,始作俑者并非犯罪人对金钱和物质的贪恋,而是对所谓功名的追逐。同时,泄题人员的法律意识、保密意识极其淡薄,保密措施形同虚设,也是产生此案的温床。

  据此,检察机关于2008年10月7日向医考中心发出《检察建议》——

  1对卫生部医学考试中心及所属单位普遍进行一次保密制度、保密纪律、保密安全方面的教育和检查,尤其要对涉密人员进行保密意识的法制教育,认清失职渎职行为的危害,避免此类案件的重复发生。

  2规范保密操作规程,完善和健全相关的保密制度和保密纪律。

  3加强对涉密计算机和涉密办公室的监控,责成专人负责管理,对涉及国家秘密的资料要建立健全严格的查看、借用登记和审批制度,有效预防泄露国家秘密案件的发生。

  4杜绝通过邮寄、互联网发送邮件的方式传递试题。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