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的 知 青 岁 月75


  下乡时,那时的农村真穷,真落后。我们下乡时,大队还没有通电,人们之所以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没有电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有什么事情要做,比如说女人要缝补衣裳,就得点灯熬油。点灯熬油,那也是费钱哪。人们生活的困苦,能省点儿能省点儿,当然也包括灯油。除非有什么要紧的活计要干,一般的家庭灯油也得省着用。

  别说农村,就算是城里人,晚上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而言,也只能早早的睡下。点电灯不也是费电吗?城市里如此,处于穷乡僻壤的农村,晚上就更谈不上什么娱乐。因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并非出于人们的本意。实在是没有办法而为之。

  那时候,农村没有电的客观原因是缺少电线。电线,在当年属于统购统销的物资,区区一个农村的生产大队,要想搞到全国统购统销的物质,那是比登天还难的一件事情。由于消息闭塞,我不知道别的公社或者大队有没有电,如果和我们大队一样没有电的话,也只能和我们大队的知青和社员们一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在中国或许已经延续了上千年。这说明整个中国的农村社会,还处于十分封闭落后的状态。

  那时的城里人,每年按人发放一些布票。因为数量有限,所以,人们的衣服裤子,甚至鞋子上也打着补丁。在农村,社员们发布票吗?我不明就里。所以,我经常看到一些社员,穿着自家纺的家织布衣裳。 

  我们曾居住在一家姓谭的大爷大妈家,他们家就也一台上世纪70年代前,农村常见的那种织布机。织布机是木质的,看起来很笨重,而且由于体积大,占据了屋子里很大的面积。织布机是脚踏的,两只手拿着梭子在纬线之间来回地穿梭着。虽然很笨重,却很实用。据说,织布机是我国古代的黄道婆发明的。但发明的是不是这种织布机,我就不清楚了。

  到我们下乡时,农村的耕种方式。还是沿袭那种上千年的古老的耕种方式,使用的劳动工具,如锄头,镰刀,镐头,铁锹仍在广泛地使用着,看不到半点儿的近代耕种方式。若是哪个大队或者生产队有台拖拉机,那就属于比较现代化的机械化生产工具了,只有在公社的农机站里才能见到。至于那时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寅吃卯粮,青黄不接,是屡见不鲜的事情。社员们每人每年300斤毛粮(未脱粒的粮食),几乎是半年糠菜半年粮,免强维持生计。就是在这种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我们的那些父老乡亲们,和我们的共和国共度时艰,毫无怨言。仍然坚定不移地听党的话,跟共产党走,这是中国农民的一种伟大的情怀。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会被他们这种伟大的情怀感动着,激动着。是他们用无私的奉献精神支撑着共和国的大厦,巍峨地屹立在华夏的大地上。


我 的 知 青 岁 月76


  青 春 都 去 哪 儿 了

  2018年,是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当年那些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历经50年的人生旅程,如今已经步入老年人的行列。面对熙熙攘攘的大千世界,他们仍然保持着一颗淡定的心。仅以此文,献给这些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们。在这里,我要为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喊:“知青万岁!”

  ——题记

  谁没有豆蔻年华?谁没有青春年少?

  然而,我们的青春都去哪儿了?

  1968年的秋季,我从一个初中都没毕业的中学生,被上山下乡的激流裹挟着,来到辽西的一个小小的村落,开始了我的知青生涯。可知,那年我才18周岁,刚刚步入到成年人的行列。

  我们总是感叹青春的美好,赞美青春充满了活力。可是,我的青春是怎样的一副情景啊?瘦弱不堪的身躯,穿着父辈的工装,口袋里囊空如洗。就是这样的一副精神状态,我信心十足的走进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大课堂。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着一个伟大声音的召唤,近两千万高中、初中的学生,打起背包就出发。这是一个怎样的一个时代啊,激情澎湃,热血沸腾。那一声召唤,像是一柄火炬,点燃了千千万万个赤子的心,他们义无反顾,毅然决然的走向了党指引的方向。

  农村的生活是清苦的,不仅知青,就是当地的社员们,也是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日子,这在当时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但是,无论是知青,还是社员,对此都无怨无悔,始终以高昂的斗志,奋战在农业生产第一线。

  那时,我们真的很年轻,给人一种乳臭未干的感觉。在艰苦的劳作和生活中,我们努力的改变自己的模样,使自己逐步的向农民的形象靠拢。这是一场艰苦的蜕变,就像是蛇蜕皮一样,要经过一番痛苦的磨砺。

  现在十七八岁的年轻人,真的很幸福。或许,此时的他们,正徜徉在花前月下;或许,他们还在校园里安心的读书;或许,他们还在父母面前撒娇;或许,他们无忧无虑的在爱的伊甸园,亲密的相依相偎。

  可我们,已经投身于改造自己,改造自然,改造世界的大潮之中。我们的青春,时刻准备着接受时间的考验。

  青春,多么美好的字眼儿!他可以让我们产生无尽的遐想;他可以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他可以让我们把自己和祖国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他可以让我们满怀信心的行进在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

  然而,这一切都与我们毫无关联,甚至有些滑稽。作为知青,我们的任务就是“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改天换地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如今的我们,会不时地发出一声感叹:“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对还是错?在我们为之努力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青春都去哪儿了?”

  是啊,我们的青春都去哪儿了?是被岁月淹没了吗?是被我们蹉跎了吗?是被谁偷走了吗?还是被时代抛弃了。没有,都没有。青春已经存储在我们记忆的光盘。那时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已经刻骨铭心的镌刻在我们不老的年轮里。

  青春,是我们一路走来坎坷生活的见证,我们在火热的斗争中淬火,在斗争中百炼成钢;青春,是我们把对组国的一腔热忱,书写在蓝天白云之间;青春,是我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逆流而上,不屈不挠的奋战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在大风大浪中经风雨见世面,一步步的走向成熟;青春,是我们在那方热土辛勤的耕耘,收获着微薄的希望。却始终无怨无悔,体现了我们这代人的热血衷肠。

  青春,都去哪儿了?我不停地想,我不停地问。我在四处张望,我在苦苦的寻觅。啊,青春,在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责任里;在祖国无限信任的目光里;在浩瀚大海的珠贝里;在广袤宇宙的星辰里。天地可以为我们作证,我们的青春,在火红的岁月里。啊,青春,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在我们青春年少时,多么希望青春在我们成长的路上驻足,让我们永远都那么年轻;让我们的心永远都那么激情澎湃;让我们的意志,永远都那么坚强如钢。

  放眼广袤的辽西平原,我不停地想,我不停地问。青春,都去哪儿了?在这里啊,在这里。

  在春天播种的希望里;

  在夏天锄禾的汗水里;

  在秋天收获的笑声里;

  在冬天黎明的粪筐里。

  在我们青涩的爱恋里;

  在我们朦胧的理想里;

  在我们懵懂的目光里;

  在我们甜蜜的初吻里。

  改革开放的40年,正是我们风华正茂的青春岁月,为着远大的理想,为着实现宏伟的蓝图,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到这场伟大的时代洪流中去,奉献着我们的青春年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青春的倩影渐行渐远。留给我们的是满头的华发和爬满脸颊的沟壑。但是,我们没有埋怨,没有后悔,没有懊恼。这就是我们这代人对青春意义的理解和诠释,这就是我们这代人最高贵的思想品质。

  多想回到那段美好的峥嵘岁月啊,那是我们人生中最璀璨的金色年华。那段峥嵘岁月,多么的令人神往,多么的令人回味,多么的令人畅想。当我们走进夕阳的时候,还会经常的想起我们的青春岁月。我们可以问心无愧的向这个世界庄严的宣告,在我们的青春岁月,已经把满腔的热忱和辛勤的汗水,献给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献给了我们挚爱着的伟大的祖国。

  正值广大的知青朋友们欢庆上山下乡50周年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回望青春岁月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那就让我以蓝天为纸,森林为笔,海水为墨,在浩渺的天宇,写下四个遒劲隽永大字“青春万岁!”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