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的 知 青 岁 月73


  两张同学照  一生不了情

  我有一张拍摄于1971年9月27日的黑白照片。这一天,正是我们走上山下乡道路3周年的纪念日。

  1968年9月27日,我们抚顺市第20中学二年二班的48名同学,下乡到北镇县赵屯公社营盘大队第三小队插队落户,过起了知青生活。照片上前排左起为王德、郝富良;后排左起依次为周金兰、初克艳、李秀兰。我们小队共有6名同学,正好三男三女。刚下乡时,不少社员背后窃窃私语的议论说:“这些青年,下来时肯定都配好对儿了。”这些,都是一些社员后来告诉我们的。当然,他们的议论是善意的,我们也是这个耳朵听进来,那个耳朵就冒出去,根本没把他们的话放在心里。但后来趋势的发展,真的印证了社员们的议论。回城后,我们班48名同学,竟然有8对儿男女同学,结成了伉俪,占了同学总数的三分之一。

  农村的知青岁月里,我们迎着春风播种;踏着晨露锄禾;披着秋霜收获,艰难的完成着从一名初中学生到农民的蜕变。

  太阳俯瞰着我们这个特殊年代铸就的特殊群体;

  星光辉映着这个特殊群体一张张稚嫩的脸庞;

  天地见证着这个特殊群体苦涩的青春岁月;

  时空改变了这个特殊群体,整整一代人的美好年华。

  我之所以没在这张黑白照片里,是因为在1971年年初,我就加入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从而离开了亲爱的同学们,离开了我生活、劳动了两年多的那方热土,这也让我感到十分的遗憾。不过,我还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渠道,得到了这张珍贵的照片。原来,我和初克艳经过8年的恋爱,终于结成了伴侣。于是,手里就有了这张照片,我们一直珍藏着。我心里也曾幻想着,什么时候我们6名同学能在一起再照一张合影,以弥补我心中的那份遗憾呢?

  机会终于来了。1993年的秋季,也就是我们上山下乡25周年之际,一些同学串掇着要搞一次同学会。这是时隔25年之后,同学们的又一次大团聚。也就是在这次同学会上,我们青年点的6名同学终于又聚到了一起,并拍下来一张弥为珍贵的彩色合影照。照片上前排左起依次为李秀兰、初克艳、周金兰;后排左起依次为作者本人、郝富良、王德。两张照片,见证了两个不同历史阶段的青春印痕。

  此时,我们都已经步入中年,也正赶上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我们和我们的父兄们一起,共同行进在为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途上。

  如今,我们这代人大都进入晚年。但我们小队的几名同学,还是会经常的在一起小聚。每当聊起过去的艰难困苦,都不禁感慨万千。值得欣慰的是,我们无愧于我们的青春岁月,更无愧于那个伟大的时代。


  

我 的 知 青 岁 月74


  我们的青春不会老

  我们也曾青春年少,

  我们也曾风华正茂。

  难忘在校园的那些日子,

  朗朗书声伴良宵。


  时间如白驹过隙。

  岁月将皱纹刻在脸庞,

  鱼尾纹爬上眼角。

  多少个不眠的夜晚,

  我们把家乡思念。

  慈爱的父母啊,

  也为远方的儿女,

  送去深情的祈祷。


  四化建设的征程,

  我们也曾经挥汗如雨,

  共和国的擎天大厦,

  也有我们的付出和功劳。

  过去的已经烟消云散,

  现在依然山花烂漫。

  将来或许道路迢迢,

  但愿那时山花更加俊俏。


  朋友啊,

  如今的生活多么美好。

  我们应该欢呼,

  我们应该雀跃。

  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干杯,

  为我们伟大的祖国骄傲。

  我们无须改变什么,

  也没有那个必要。

  保持健康的身体,

  生活才会更加曼妙。


  朋友啊,

  让我们保持纯真的友谊。

  绽放灿烂的笑脸,

  也保持我们高尚的情操。

  让山水为我们作证,

  为了这纯真的友谊,

  干了这人杯生的美酒,

  我们便会青春永驻,

  在夕阳中独领风骚。


  期待着和朋友们的再一次邂逅,

  那时的我们仍然风采依旧。

  我们的青春,

  照例风华正茂。

  朋友们,

  端起手中的这杯美酒,

  干!

  祝我们青春常在,

  我们的青春永远不会老。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