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2日傍晚,家住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安区的王翠英像往常一样下了班,跟丈夫一起回家。路过菜市场时,夫妻俩买了不少菜,还有一只烤鸭,因为早上走的时候,小儿子曾吵着要吃烤鸭。夫妻俩拎着烤鸭,兴冲冲地赶到了家。
回家看见小儿子在床上躺着,王翠英以为小儿子睡着了,上前一看大惊失色,因为孩子一身都是血,王翠英心里发慌了,把东西一丢,摸孩子的鼻子没有气,摸脚脚还有点温度,摸手也有点温,她吓得不行了,连忙叫来丈夫。
眼前的情形,把夫妻二人吓得手足无措,慌乱中,二人赶紧拨打了120和110报警电话。
接到报警电话后,牡丹江市东安区爱民分局的民警立即赶到了现场。只见小孩就死在内屋的炕上,头朝炕沿外侧,处于趴着的状态,头部也大量的血迹。死者名叫张成,是报案人王翠英的小儿子,年仅14周岁。
经过进一步搜查,警方发现作案凶器了,就是他家的锤子。经过法医鉴定,死者就是被人用这把锤子猛击头面部,致使颅骨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这样的手段极其残忍,张成不过是一个14岁的孩子,凶手究竟有着怎样的仇恨,竟然要用锤子如此残忍地杀害一个孩子呢?
通过调查,警方发现,被害人家的门锁没有被破坏,财物也没有丢失,更没有发现死者有挣扎反抗的痕迹。种种迹象表明,凶手应该跟死者很熟悉,是在死者没有任何防范的情况下行凶作案的。与此同时,死者的母亲王翠英还向警方提供了一个信息,王翠英有两个儿子,一个14岁,一个17岁,都住在一起,现在小儿子死在家中,大儿子张旭却失踪了,这一情况当即引起了警方的高度重视。
杀害张成的凶手难道竟是他的亲哥哥张旭吗?这一推论让所有人都不寒而栗。
那哥哥张旭究竟是不是凶手?如果是,又有什么样的理由要对自己的亲弟弟痛下杀手呢?案情推进到这里,所有的疑点都集中到了哥哥张旭的身上,而此时,警方却怎么都找不到张旭了。
这个张旭的性格非常孤僻,孤僻到什么程度,据他父母反映,那时候他们初到牡丹江,大儿子在2、3个月之内几乎没出过这个屋,在家看电视、吃饭、看小说,不出门,不与任何人交流。
一个没有手机也没有任何朋友的人一旦离家出走,就如同断了线的风筝,很难再查到他的行踪。警方为了找到张旭,用尽了各种方法。
悬赏、贴告示,甚至网上追逃,所有的侦察手段几乎用尽,张旭却仿佛人间蒸发一般,再也没有露过面。转眼1年多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就在人们开始逐渐淡忘这个案子的时候,2010年3月,事情却突然有了转机。
2010年3月,湖北孝感警方接到消息,有人称看到张旭出现。得知此线索,警方立即出动,于3月25日下午在湖北孝感王翠英的老家将张旭抓捕归案。
张旭归案后,很快交代,弟弟张成正是他亲手所杀。然而,问到杀人动机,张旭的回答却令人匪夷所思。
“为什么杀你弟弟?”
“因为方便面,抢方便面吃。”
“到底是什么情况?”
“肚子饥了,我拿了三袋,他硬拽了一袋,吃了一会,他睡了,然后找了一把锤子把他砸死了。”
“就因为他拿走了你一袋方便面?”
“是。”
仅仅因为抢一袋方便面,就要杀死自己的亲弟弟,这是任何一个正常人都做不出来的事情。鉴于张旭的这种精神状态,公安机关特地申请要对张旭做精神鉴定。
很快,鉴定的结果出来了。张旭虽然思想极端,但不属于精神病范畴。
2010年6月10日,此案被移送至牡丹江市东安区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办理此案的是一名女检察官,她很震惊,她想象不出一个刚刚满17岁的孩子,用那么残忍的手段,杀死了自己的亲弟弟,她也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她反复耐心地询问,张旭终于逐渐袒露了内心,可对于接触到张旭内心深处的检察官来说,除了震惊还是震惊。
女检察官亲切地问:“杀你弟弟是一时冲动吗?”
“不是,有预谋。”语气非常坚定。
“有预谋?”检察官难以置信。
“是。”
“预谋多长时间了?”
“大概从七岁开始,10年。”
七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年纪。在成年人看来,这个年纪的小孩子没有隔夜仇,今天打架哭鼻子了,明天又能笑着玩成一堆儿。可是,张旭从7岁起,却已经对弟弟起了杀心,而且这股杀意,一忍就是10年。这真是让人想想都不寒而栗。到底为什么会这样?是张旭天生冷血么?还是这其中另有隐情?凡事都有因由,要想弄清楚这股仇恨从何而来,还要从张旭小时候说起。
张旭出生在湖北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小的时候很受父母宠爱。3岁那年,为了生活,张旭的父母双双去了外地打工,把张旭留在湖北老家跟随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在湖北农村,张旭的生活一直都很平静,直到六岁那年,父母带回了一个陌生的男孩,这个男孩就是张旭的弟弟张成。
弟弟张成当时只有3岁,是张旭的父母在外地打工期间生的孩子。因为从小就没有什么接触,张旭对这个弟弟很不习惯。
没有丝毫感情基础的两兄弟就这样生活在了一起,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张旭发现,自己和这个弟弟根本合不来。
后来为了抢东西、撕书这样的小事,他们出现了矛盾。
从一年级,张旭的教科书经常被弟弟撕,因为弟弟老撕自己的课本,张旭很生气,多次向父母反映。可是,父母不但不阻止弟弟,反而还百般维护。
检察官问起张旭父母是否有这样的事。
父亲说:“这个事他告诉过我,我当时没在意,我想着孩子在一起亲哥俩,再大的矛盾,我想以后懂事了就好了。”
母亲也承认,小的脾气差一点,但是两个人打架的时候,他们常常护着小的,因为他小。
父母对弟弟的偏袒让张旭觉得很不公平,渐渐地,张旭感觉自己不再是父母眼中的宝贝,他们对弟弟的疼爱远远超过了自己。
检察官问张旭:“你为什么觉得父母对弟弟好些?”
“从小父母都是疼小的。有好吃的先给他,有好穿的先给他。”
“还有呢?”
“只要和弟弟发生矛盾,不管谁对谁错,最后挨打的一定是我。”
问起母亲这些事,母亲说:“自家的孩子,谁也没在意,一般就是整大的,没整小的,大的看他大些,就弄他,没在意。”
看着弟弟越来越受宠爱,而自己却备受冷落。渐渐地,张旭的心理开始失去平衡,他变得内向、孤僻了。
其实,张旭作为一个留守儿童没有人关心没有人照顾,当他父母回来的时候,带来了他的弟弟,对张旭没有那么多的关心,反而对他的小弟弟特别的溺爱,这就促使了犯罪嫌疑人心里面会产生了畸形的变化。
张旭的内心在悄悄起着变化,父母却一无所知。日积月累中,矛盾越来越深,张旭幼小的心里,一个可怕的想法渐渐生根发芽了。
女检察官继续追问:“你7岁就有了杀人的想法?”
“是的。我看书,知道杀人,杀人可以让一个人永远消灭。”
“就想让弟弟消失?”
“是。”
他那时候就已经有了想杀弟弟的想法了在他的心中,在他的心中,他的弟弟好象不是他的同胞手足,而是他一个对手,一个与他争夺父爱母爱的竞争对手。
将弟弟视为对手,想要让弟弟永远消失。这样的想法一经出现,就像一条毒蛇一样,蛰伏盘踞在张旭幼小的心里。10年之后,这条毒蛇终于爆发了。
2007年,张旭的父母带着弟弟张成再次离开了湖北老家,来到黑龙江打工。没有了父母的管教和关爱,张旭的性格更加孤僻、自闭,在他灰暗的世界里,读书是唯一的乐趣。
上学、读书成了张旭最大的乐趣,然而,在2008年张旭高一的时候,由于一次逃学,他被学校开除了,如此一来,张旭最后的乐趣也被剥夺了。
学校这一举动,剥夺了他这个乐趣,他从学校辍学以后他表现的很烦燥很焦虑,就更自闭了,更不与人交流更不与人说话,每天就是关在自己的屋子里。张旭的状态,让远在外地的父母也很担心。于是,在2008年6月,父母把张旭接到了身边,想给他找一所学校继续读书。
刚来的时候,他父亲给他找学校的期间,他还挺高兴,有时候也偶尔跟父亲出去打打工,干点活做做家务。但是后来,父亲说学校不好找,没有学校能够录取他,他就有一种自暴自弃的心理。从此之后,也不跟父母出去打工,在家也不做家务,每天就是看电视、看书,足不出户。
一个17岁的男孩,整天在家里待着,既不读书学习,也不工作挣钱,张旭的这种生活状态让父母很是生气。
母亲数落他:“小的为家里挣钱,小的干活,你不干,你大一些还赤手要钱。。。。。。”
母亲的数落在张旭的心里窝着一团火。
2008年11月19日,矛盾终于激化。那一天,弟弟张成想要零花钱,父母随手就给了63块,而这时,张旭也想要点零花钱。结果爸爸没给他,还说,你不干活,不干活就像乞丐一样就要赤手要钱,你要干活就不用赤手。
妈妈也在一边跟着爸爸说:“这就是不干活的下场,就像乞丐似的,做人还是要自食其力,不需要赤手跟别人要。”
父母的话刺激着张旭脆弱的神经,而父亲接下来的举动更是让张旭怒火中烧。
张旭的弟弟爱吃烤鸭,他的爸爸就对张成说:“过两天咱买几只烤鸭,就给你吃,就不给他吃,他不是不干活嘛。”
当时的张旭非常生气,就是赌这口气,脾气倔强的张旭因为父母的一番话,竟然在床上整整躺了三天。三天里,张旭没有吃任何东西,直到2008年11月22日,案发的当天上午,躺了三天的张旭终于起床了。
他非常饥饿,当发现家里面有三袋方便面的时候,他想把这三袋方便面自己一个人全煮了,想自己一个人吃的时候,弟弟就拿话语刺激他,有本事你别吃呀,你别喝呀。
弟弟还过来抢了他一袋方便面,这让他感到非常窝火。钱不给我,买鸭子吃也不给我,家里面最后一点方便面,我想吃你还要来跟我争,还要跟我抢。越想越气,此时的张旭就像一座火山,他心中仇恨的怒火再也压不住了,他拿起家中的锤子,照着躺在床上的弟弟砸去,一下、两下、三下。。。。。。那么多年的压抑不满,在这一瞬间都爆发出来了。
张旭故意杀人案告破了,人们在唏嘘感慨的同时,又有了另一个疑问,张旭在潜逃的1年多时间里到底去了哪?
原来,案发第7天,父亲就在他家附近的一个公车站点上找到他了。因为一个儿子已经没了,不想让这个儿子再经受什么打击,这种情况下,他父亲给他买了一张火车票,给他送到湖北老家藏匿了起来。
检察官问:“你一年多没有报案,你知不知道这个行为已经触犯法律?”
母亲说:“我当然知道,就是包庇罪,我心里这么想的,管他呢,就犯法吧。”
即使知道犯法,夫妇二人还是甘冒风险把张旭藏了起来,只因觉得对不起张旭。
事发以后,母亲忏悔道:“都是大人错,孩子毕竟是孩子,我还是对他关心不够,关心够孩子不会那样。”
父亲也愧疚难当:“我真的愧疚,多少次我就这么想,不能怨孩子,就怨自己。”
直到此时,王翠英夫妇才发现,自己对大儿子的关注是如此之少,他们想要弥补对张旭的亏欠,想要保住这唯一的儿子。可是,他们的做法不但不能保住张旭,甚至连自己也要面临法律的制裁。
这真是一场人间悲剧。张旭的父母一定想不到,自己一味的偏袒竟然会种下如此深的仇恨,到最后,小儿子惨死家中,大儿子锒铛入狱,而为了所谓的弥补,夫妇二人又一错再错,如今,因为包庇藏匿,王翠英夫妇也将面临起诉。
一个本应和睦幸福的家庭,就因为这一道失衡的亲情,转眼家破人亡。也许,张旭只是极端的个案,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关爱,更需要公平。在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的今天,做父母的要如何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如何在管教与关爱之间将一碗水端平,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