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岛上的渔民开始收割海带。
每天早上迎着晨光,守备一连南侧的海面上一派繁忙景象。渔船的发动机不停轰鸣着,船只马力全开往来穿梭,船上的渔民正在紧张有序地收割海带。
每逢收海带季节,因为当地男人们出海打鱼,或三四个月,或半年,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妇女儿童,收海带的重任落到女人身上。所以,多年来,连里经常派人帮助渔民晒海带。
这天,连里派甘震带着两个班的战士,来到海滩,等待渔民们把海带拖上岸,战士们就开始晾晒。甘震向大海望去,只见一位年纪稍大的渔家女子在船头将浮标上的海带解下,挂在长绳一头的铁钩上,站在船尾的另一位渔家姑娘拉住长绳的另一头,把绳子绕在起网机上。随着起网机的转动,一大串海带被迅速地从海里拉出,渔家女子把海带从铁钩上解下后铺在网里。没过多久,一艘载新鲜海带的船只朝着岸边驶来。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岸边的战士和渔民们,趁着晴好天气,将海带从铲车上拖至晾晒区,赶在天完全透亮之前,开始晾晒工作。刚从海上捞出的海带个头粗壮,在阳光照射下晶莹顺滑。战士们将新鲜海带整齐地摊开晾晒,一条条,一片片,沙滩上满满的都是又肥又大的海带,场面蔚为壮观。一个月下来,甘震和战士们都晒成了"黑铁塔"。渔民为了表示感谢,经常给连队伙房送来一些鲜海带供战士们吃。
海带晾晒完后,连里派甘震到蝎子岛民兵连担任军事训练教员。
“哪位是民兵连长?”甘震站在门里,冲着里边的人问道。
一位三十开外的渔家妇女,接过话茬:“我是民兵连长唐美兰,你不用介绍,我也知道你是谁,你叫甘震,你父亲是甘甜指导员。”
甘震听她这么一说,不再有约束感:“报告唐连长,守备一连三排七班班长甘震奉命前来报到!”
唐美兰连长连忙把他行军礼的手拉了下来:“甘班长,咱们是一家人,别这么客气,我带你去训练场,帮助正在训练的女民兵纠正一下队列动作。”
训练场就在海滩边,只见民女兵们正在齐步走,队列中绝大数是女民兵,男人成了葱花。
晨光刚刚划破天际,甘震已经站在了海滩训练场上,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官,他今天开始训练女民兵齐步走。在他眼前,二十来个女民兵身姿挺拔,眼神中流露出期待与坚定,甘震心里清楚,齐步走看似简单,想要走整齐绝非易事。他用目光扫视了一下队伍,在齐步走训练中,一个叫唐美华的女民兵手臂总是不自觉地比别人高出一些,步伐节奏也与其他人不太一致,这使得整个队伍的整齐度大打折扣。
“左起第三名,出列!”甘震声音干脆有力。队列里的女民兵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叫的谁?甘震只好走到那位女民兵的面前:“请你出列!”
那位女民兵红着脸,站得笔直,脸上带着一丝紧张。
甘震耐心地讲解:“你的问题在于手臂摆幅和步伐节奏。手臂摆动时,要注意高度和力度的控制,跟着我的口令,手臂摆到这个位置。”说着,他亲自示范,握住张悦的手臂,带着她一下一下地摆动,感受正确的高度和力度。
休息时,女民兵们嘻笑着,议论起眼前这位小战士,别看他年纪不大,军事技术真不错,就是脸上没笑容,怪吓人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女民兵们进步越来越明显。在一次县里组织的正式会操中,蝎子岛的女民兵们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走过检阅台,赢得了阵阵掌声。甘震和发民兵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甘震按照上级指定的训练大纲,完成了对女民兵连的队列训练和射击任务,并通过上级的检查考核,接下来是投弹训练和实弹投掷。
实弹投掷那天,甘震把安全弦绷得紧紧的,生怕那个环节出现差错。
“通过几天的投弹练习,你们基本掌握了动作要领,投的距离也达到标准,按照训练大纲的要求,今天我们进行实弹投掷,大家一定要沉住气,千万别着急,按照我教大家的动作要领,一步步地做好,大家有没有信心?”
队伍里传出轻微的声响:“有!”
甘震心里咯噔一下:“坏啦,她们太紧张啦,如何让大家从紧张情绪中摆脱出来,得想个辙,不然的话,对实弹投掷不利。”怎么办?灵机一动:“时间还早,给大家讲个战斗故事,大家想听吗?”
“想听!”民兵们异口同声。
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初,一位老班长刚入伍才几天,就赶上一场阻击战。那天黄昏,敌军向我军阵地倾泄了大量的炮弹,霎时,阵地上空浓烟四起,好几处战壕被炸断。但我军战士全然不顾,炮火刚延伸,连长便下令进入前沿阵地,在老排长的带领下,快速进入自己的战斗位置。他从战壕里抬头一看,阵地前沿黑压压的一片,有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他的心像揣着小兔子一样,蹦蹦直跳。
老排长看到他这幅熊样,拍了拍他的脑门说:“别怕,你越怕,子弹就越找你,你越大胆,子弹就绕着走。”
战斗打响了,且越来越激烈,敌军离前沿阵地只有二三十米啦,老排长大声喊道:“快投手榴弹,把敌人压下去。” 全排的手榴弹纷纷在敌群炸开了花,迫使敌人撤退了。
“嗨!别捂耳朵了,你投的手榴弹响了吗?”老排长气不打一处来。
“我投出去啦!”
“拉弦没有?”老排长追问?
“噢!我忘拉了。”
“我说呐,全排36枚手榴弹少响了一声,别小看这颗手榴弹,它能炸死二三个敌人哪。”老排长话音刚落,阵地响起一片笑声。
听到这里,有的女民兵捂着嘴,有的弯着腰,前仰后合笑个不停。
甘震一摆手:“好啦,别笑啦,这位老班长打那以后,刻苦训练,英勇杀敌,成了全团的战斗英雄!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咱们也知道,别买关子。”
“你们都认识他,他是你们村的唐家宝。”
女民兵们齐声喊出:“原来家宝叔还有这么一段光荣史。”
甘震见火候已到:“开始投弹!”
二十几名女民兵逐一完成了实弹投掷任务,甘震脑袋里紧绷的那根弦开始放松啦,只剩下最后一名,便可大功告成。
甘震喊:“唐美华!”
唐美华慌里慌张:“到!”
“准备……”甘震下达口令后,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个女民兵,只见她哆哆嗦嗦地握着手榴弹,拧开弹盖,用小手指勾出弹环。鼓励她:“沉住气,只要你拉环,顺势把弹投到掩体外悬崖下就行,投!”
唐美华闭上眼,弹环拉出,手榴弹却落在身旁,发出哧哧的声响,四、五秒钟后手榴弹就会炸响,甘震脑子飞快地转动,当务之急是必须保证女民兵的安全。第一个念头是抓起来再投出去,但时间已经不同意了,弄不好会在手里爆炸,急中生智,他顺势用右脚将手榴弹踢向左侧的山崖,随即卧倒在地,弹体冒着白烟骨碌向山崖下滚去,几乎就在同时,“轰隆”,随着沉闷的爆炸声响,一道火光冲天而起,山崖上坚硬的泥土掺杂着弹片四处飞溅,稀疏的白雾飘散开来,浓烈的硝烟味涌入鼻腔。只觉得左臀部被急速射来的什么东西击打了一下,针扎似的疼痛,甘震被炸的昏了过去。手臂不停的往下边流着鲜血。此时的女民兵们安然无恙。 在生死严峻考验面前,甘震毅然抉择了牺牲自己。
不远处的女民兵被眼前惊险的一幕惊呆了,紧张得浑身血管都要爆炸似的,半天没喘过气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过了好一会儿,烟雾渐渐散去。女民兵们小心翼翼地起身,朝着甘震的身边跑去。只见甘震趴在地上,背上满是尘土和碎石,鲜血从他的手臂和后背渗了出来。
唐美华将压在身上的甘震轻轻的推开后,心却像撕开了一个裂口,发怔愣神,声音颤抖地说:“甘班长,你怎么样了?都怪我,要是我的失误......”
甘震艰难地抬起头,露出一丝虚弱的微笑,安慰道:“别自责,这不是你的错,训练难免会有意外,人没事就好。”
忽然,唐美华似乎清醒了许多,便对姐妹们喊道:“快把甘教员送到医院呀!愣什么神呀!”女民兵们这才反应过去,抬着昏迷的甘震向部队医院跑去。一路上,大家都被甘震的英勇行为深深感动,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唐美华,更是感激不尽。
护士很快把甘震推进急救室,安主任轻轻揭开浸满鲜血的袖口,鲜血还在往外流。经查全身共中了两块弹片,左臂、左臀部各一块,左臀部的一块则钻进了皮肤。她立即为甘震做手术,取出左臂和左臀部的弹片,进行缝合。
甘震苏醒后,发现自己躺在病床上,床边的吊瓶里的药水,通过细细的小管,输入自己的肌体里,他感到这些药水是多余的,因为自己没病。他正准备伸手去拔针头,一声脆若银铃的声音,制止了他的鲁莽行为:“别动!”望着这位戴着雪白大口罩推门而入的军医,他连忙申辩:“我是检查一下输液情况。”他的这句话,一下把安秀梅逗乐了:“这位救人英雄真逗,明明是想拔针,还找个理由为自己辩解。躺好了,我查看一下你的伤口。”
甘震只好顺从的躺下,成了军医手中的小羊羔,但嘴上还在强词夺理:“大夫,我真没病,让我出院吧!”
安秀梅摘下口罩说:“孩子,听话,你还得住几天。”
“我当是谁哪,原来是舅妈,我听您的,千万别告诉我舅舅,别让他为我担心。”说完吐了吐舌头。
正当甘震住院时,一阵阵锣鼓和口号声:向解放军学习,向解放军致敬!向舍身救人的甘震同志学习……当地政府和民兵连送来大红锦旗。
逢年过节,连里组织排演文艺节目,是当年最盛行的文化活动,它既是战士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因此,守备区从连队到营,均各有一支演唱组或者宣传队,名称大多前面冠以“毛泽东思想”,无疑,连队演唱组是最基层的“文艺团体”了。
这不,守备一连为参加全营文艺会演,宋指导员找到二排六班战士董乐声: “小董,为了歌颂我连战士甘震在训练女民兵投弹中,在手榴弹即将爆炸时,为救女民兵而光荣受伤的事迹,你能不能创作一个小话剧,名字暂定《瞬间》,争取一炮打响,夺个冠军回来。”
董乐声想了想,勉强的应允:“指导员,我试试吧。”
宋指导员给他打气:“我相信你的能力,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开动脑筋,下一番功夫,一定能编出好剧本。”
董乐声,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战士。精于二胡,又善于各种乐器,那二胡拉得像出自江南水乡一样悠扬;那唢呐吹得如来自黄土高坡一样高亢;那三弦弹得似传自皇城根戏场一样空灵。总之,除了不会弹钢琴外,连里备的乐器没有看到他不会用,还会作曲写词编排。原来,他入伍前在中学就是一个“—专多能”的文艺人才。
入伍后,连里文艺演唱组正在编排春节联欢文艺节目。他训练回来,看见两个战友正在认真的比划动作。他知道“对口词”表演对动作的要求不多,更没难度,一站一立,一跨一举,再加表情眼神也许就够了。他发现两位战友比划的动作,好像不到位。于是,出于热情,帮助他们纠正手势和腿部动作。这一举动,让在场负责演唱组的六班长顿感诧异,觉得这个兵不一般。
负责文艺演出组的六班长,找到宋指导员,向他说明了情况。没过两天,连里通知董乐声加入文艺演唱组。
六班长对这个初来乍到的文艺兵,寄予希望,又是安排台前表演,又要求创作节目。
连队演唱组人人身兼多样,不管你的实际水平如何,都得担当,即使不会也得学起来,这正是一连战士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优良作风和精神使然。
董乐声随后参加了几个小节目排练和连里的春节联欢会演出。有《对口词》《三句半》《表演唱》《样板戏》片段等。六班长创作的表演唱《老汉探亲》,由他自己主演老汉,白毛巾裹头,手握烟杆,八字胡子,那走像、台词逗得战士前仰后合。他清唱的京剧《红灯记》选段,获得全连干部战士的夸奖。
董乐声接受任务后,一夜难以入眠。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上,开始创作。一稿,两稿,写了又改,改了又写,直到自己感到满意后,才将《瞬间》脚本交给了宋指导员。指导员接过剧本后,反复推敲,几经润色,终于定稿。
为了排演好这个节目,宋指导员特意找到唐海秀乡长,说明情况后,唐乡长表示全力支持,并立即从民兵连挑选了包括唐美华在内的三位女民兵参与,叮嘱她们当好配角。
在排练《瞬间》过程中,宋指导员多次亲临现场,观看排练,提出中肯建议。他对剧中演员说:“这个节目,是反映一连战士舍身救人的感人事迹,一定要把握住英雄人物性格和气质,演好,演活,演出水平来!”
扮演英雄角色的董乐声下了保证:“指导员,您放心吧!我一定演好自己身边的英雄,向观众展现出了我连军人应有的严谨态度和坚毅品质,在生与死关键时刻,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彰显出中国军人的荣光和威严。”
宋指导员点了点头,然后,转过身来,关心的问:“唐美华,你紧张吗?”
“指导员,紧张!我从来没有上过舞台,怕演不好!”唐美华如实回答。
宋指导员对她和其他女民兵说:“开始紧张,是人的条件反射,时间一长就好了,所以,你们不要腼腆,放松心情,相信你们一定会成功。”
经过一个多月的排练,甘震的英勇事迹,终于全搬上了舞台,真正触动了全连干部战士心,勾起战友们对身边英雄的敬佩。三位女民兵的演出为剧情添色不少,无疑,她们在台上表演更加吸引了台下战士们的眼球,掌声更响了。后来,《瞬间》在营、守备区战士文艺汇演中,赢得了一致好评。
两个月后,甘震被破格提升为守备一连三排排长,原排长顾小水调到守备二连当副连长。
陶桂香看到儿子成长进步,心里十分高兴。,心想孩子大啦,应该放手让他自己闯荡。自己该为自己的后半生想想了,是留在海岛,还是去东岛市荣军医院照顾范宏连长哪?两年前,弟弟赵大炮曾给她和范宏连长牵过红线,那头一百个愿意,只是桂香认为孩子小,不能让孩子分心,所以,她一直犹豫不决。如今,个人问题,到了非解决的地步啦,怎么办?征求儿子意见吗,他能同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