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长陈毅元帅 

陈毅元帅:胆略超人的共和国外交部长

——周恩来总理麾下的八位将帅之星

周恩来作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首任总理,从开国之初到1958年,其麾下先后有8名开国将帅担任国务院所属部门正部级领导,其中元帅2人、大将1人,上将4人,中将1人,分别是陈毅、贺龙、罗瑞卿、李克农、王震、吕政操、李聚奎、余秋里,他们担任了外交部长、公安部部长、中央调查部部长、农垦部部长、铁道部长、石油部部长和国家体委主任。

开国将帅在建国初期和五十年代,协助周恩来总理保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他们不仅是治军良将,也是治国良才,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共和国元帅外交部长陈毅开了先河,今后也不会再有来者,因此陈毅是新中国唯一的元帅外交部长。

元帅是军人,外交部长是文人,陈毅恰恰是两者合一,文能安邦,武能服众。

陈毅担任外交部长14年,开创了元帅外交的风格,大气蓬勃,胆略超人,有军人的豪爽,也有文人的儒雅,使新中国外交风格独树一帜,为东方大国的平等外交、友谊外交立下了汗马功劳。

  

先说陈毅当元帅

1954年9月,陈毅被任命国务院副总理,分工为常务副总理,兼管科学院、政法、文化,并准备做外交工作。陈毅授元帅衔成为有争议的未决问题。

 1955年9月11日,周总理打电话给杨尚昆,强调授予陈毅元帅军衔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明确主张授予陈毅元帅军衔。

陈毅,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随南昌起义部队南进,1928年4月与毛泽东会师于井冈山,参与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和反“围剿”斗争。红军长征后,他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抗日战争时期,他任新四军代军长、军长,领导开辟苏南、苏北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和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等职,参与组织领导了淮海战役等一系列重大战役。1949年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参与指挥了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上海等地的战役。

9月27日,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授衔授勋典礼,毛泽东主席将他签署的元帅授衔命令状,授予10位元帅,陈毅也获此殊荣,使后来的元帅外交部长成为现实。

   

再说陈毅当外交部长的故事。

外交工作需要柔,也需要刚,要刚柔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兼首任外交部长,周恩来外交风采的温文尔雅,以理服人,以柔克刚。而陈毅则不然,他虽也是以理服人,但是其言语激烈,有时竖起拳头,发言铿锵有力,给人以大国外交部部长的震撼之力,让人印象深刻。

 其实,早在抗战时期,陈毅就参加接待了赴延安的美军观察组。1944年底,他受毛泽东委托,就美总统特使赫尔利调解国共矛盾问题研究对策,主张不接受美蒋条件,采取既不妥协也不破裂的政策,以待时机。这一建议被毛泽东所采纳。这也许是党中央选择陈毅任外交部长的原由之一。

毛泽东夸赞说:“陈老总这个外交部长是真正的外交部长,这个人让外国人明白了,这个部长不好惹哩!”

陈毅担任外交部长后,其豪放的性格,大气磅礴的外交风格就展现出来。国庆外交部记者会的发言就一直被中外人士津津乐道。

1965年,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当时的中国面对国际反华势力的围堵。9月29日国庆前,中央决定举行一场首次以外交部部长为主体的记者招待会。

 陈毅一身灰色的中山装,戴着一副墨镜,一副元帅外交家的派头。他一上台,就直截了当地对各国记者说:“现在,你们愿意提什么问题,我尽我所知道,可以给你们回答。”他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一会侃侃而谈,一会言辞激烈,一会又诙谐幽默,精彩无比。

当有西方记者不怀好意问道:“中国领导人和陈毅是不是好战分子?”陈毅一听顿时来了脾气,他将墨镜摘下,举着拳头,对着那个记者大声说:“老子就是好战,老子就是好战分子!我们中国人民本不想打仗,可有人想打,那就打好了!老子头发都等白了,要打就早打,现在不打将来打,老子等不上还有儿子,以后儿子和他们打!是美帝国主义穷凶极恶,欺人太甚。”

在招待会结束时,陈毅又对国内外反动派讲道:“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要报销!”

 这场记者招待会登上了各个国家新闻的头版头条,美联记者认为这是一场热情奔放的接见,英国《每日快报》指出陈毅坦率的惊人,日本《朝日新闻》认为陈毅的讲话具有强大的逼人力量,法国前总理富尔指出陈毅的讲话,表明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民族自尊心。

毛泽东主席听到陈毅的记者会发言后,高兴地夸赞:“讲得好啊!陈老总这个外交部长是真正的外交部长,这个人让外国人明白了,这个部长不好惹哩!”

陈毅以一种元帅的外交方式,让国外重新审视新中国。陈毅一番话,让这场记者招待会声名远播,陈毅的名声也流传全世界。

外交部部长唐家璇回忆说:“现在大家都知道‘乒乓外交’,我认为‘乒乓外交’之前,首先是‘围棋外交’。”

 陈毅当外交部长不仅强势夺人,有军人的豪气,还有文人的雅气,诗人的浪漫,围棋外交就是陈毅雅气的再现。

自“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间便陷于冷战状态,中日政府间交往中断,只保持了一部分民间交流,而新中国成立后的中日外交则面临着新的考验。外交部长的陈毅开始寻找打开外交僵局的突破口,恰逢日本围棋代表团访华,这位闻名政坛的围棋迷抓住这一机会,亲自前往设在北京饭店的赛场与日本棋手对弈,并在宴会上提出,中日两国围棋界今后可以进行交流。从此,也就拉开了中日两国间“围棋外交”的序幕。

外交部唐家璇部长回忆说,日本有800万人下围棋,陈毅正是抓住了围棋在日本的影响,把围棋与外交联系起来。在陈老总的热心推动下,日本棋界名人联合发表了呼吁书,要求日本政府改变对华政策,早日实现邦交正常化,终于打开了铁板一块的中日外交壁垒。

1964年12月,日本29位知名棋手发出呼吁,号召日本800万围棋爱好者参加要求恢复日中邦交征集3000万人签名的活动。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全面实现邦交正常化。

陈毅这一外交创新,也被运用到后来的中美“乒乓外交”之中。

苏加诺总统笑着说:“我与其他国家领导人谈话,从来没像与你谈话这样轻松。”

1964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召开第二次亚非会议筹备会,几乎在所有重大问题上,双方的立场都接近一致。但关于会议的时间、地点等问题总定不下来。在谈到第二届亚非会议的地点和时间时,苏加诺想仍在万隆开。

担任中国外交部长的陈毅,笑着对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说:“你是总统,我是元帅,我给你当参谋长,你要不要呢?”

苏加诺总统笑道:“当然要啊!”

“好,既然你要我给你当参谋长,那么你就听听我的意见。”陈毅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第一次亚非会议在万隆开过了,第二次亚非会议应该选在非洲国家开。

陈毅接着说:“非洲的独立国家有40个之多,总统阁下如果主张在非洲开,就是支持了非洲的斗争,这样你就站得高、看得远,顾全大局,表现了政治家风度,证明你没有什么私利打算,你去发言就响亮。”

苏加诺一听,觉得言之有理。可是在开会时间问题上,苏加诺还是坚持在当年开。

陈毅诙谐地笑着对他说:“你既然要我这个参谋长,就听听我的意见。我认为最好在明年开,为什么?因为今年7月有阿拉伯首脑会议,8月非洲首脑会议,10月有不结盟国家会议,以后又有什么英联邦会议、联合国大会。这些国家领导人长期在外面开会怎么行呢?亚非会议和不结盟会议,不应该互相竞争,而应当互相补充;即使要竞争,也不用抢先开会的办法竞争嘛!”
       陈毅幽默风趣的话使苏加诺总统大为赞赏:“我与其他国家领导人谈话,从来没像与你谈话这样轻松。好吧,地点问题我同意你的意见,关于时间问题也好商量。”

在陈毅这次短短5天的访问里,两国代表商谈并签署了3项文件:联合公报、文化交流协定和中国、印尼友好条约,其中友好条约是原计划之外的成果,陈毅说这次是“超额完成了任务”。

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是陈毅生前挚友。西哈努克回忆说,当年他的父亲去世时,恰逢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访问柬埔寨,当时两位中国领导人穿上了柬民族服装参加了国丧活动,表示出对柬民族的尊重与友好,令他终生难忘。后来,当他闻讯陈老总不幸逝世的噩耗时,前往八宝山参加了追悼会。

     陈毅(中)与周恩来访问缅甸,参加当地泼水节  

幽默诙谐是陈毅外交生涯的又一个特点。在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外国记者问陈毅:“贵国最近打下了美国制造的U—2型高空侦察机,请问陈毅先生,你们用的是什么武器?是导弹吗?”

像这种涉及国防机密的问题,一般可以用“无可奉告”的话把它挡回去,不过这样太严肃了些。风趣的陈毅举起双手在头顶做了一个动作,俏皮地说:“记者先生,美国飞机经不起导弹打,我们是用竹竿把它捅下来的呀。”

还有一次,一位日本记者问陈毅:“贵国在什么时候爆炸第三颗原子弹?”

陈毅巧妙地说:“中国已经爆炸了两颗原子弹,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事。第三颗原子弹可能也要爆炸,什么时候爆炸,请你等着看公报好了。”巧妙地堵住了日本记者探听军事机密的嘴。

阿富汗国王感慨地说:“讲一句老实话,我们处在东西两大阵营之间,要生存就只能站在中间。”

陈毅幽默地回答:“你们的政策是正确的。偏东,西不满;偏西,东不满。你们站在中间,双方比较满意,是两全其美”。听后,国王笑了起来。

陈毅接着说:“不过讲起来也很令人感慨,有些国家表面上站在中间,实际上却不是。”

国王说:“那些国家是为外国的政治经济服务的,是作为外国工具而存在的,阿富汗决不这样干。”
这是1960年8月,阿富汗独立42周年,陈毅应邀前去参加庆祝典礼时,与阿富汗国王的一段对话。在参加阿富汗庆典期间,陈毅对阿富汗国王和领导人非常尊重,平等相待,特别是照顾了阿富汗的和平中立立场,因此中阿联合公报非常顺利地签订了。

公报里就没有直接提反美的话,也没有明确写出支持刚果、古巴、阿尔及利亚人民斗争的字句。而是采取中立的立场:“正在争取独立斗争中的国家,最终是必然胜利的,我们双方要给予支持。”这样的措辞双方都能接受。陈毅后来说:“公报的调子不高,是中等的调子,但有一点刺,刺到身上又不大痛。”

陈毅幽默地说:“我是总理的兵,总理指到哪里,我就打到哪里。”

陈毅担任外交部长后,外事工作十分繁重,会议、接待外宾、出访,各种应酬应接不暇,作为妻子的张茜对陈毅不顾身体,没日没夜高节奏的工作十分担忧。

有一次,出国访问归来,陈毅与代表团成员搞联欢,吹拉弹唱,跳交谊舞。连日来快节奏地出国访问,张茜担心陈毅的身体,劝他早些回来休息,陈毅满口答应。但联欢晚会散场时已是凌晨2点,陈毅回家,张茜赌气将陈毅关在了门外。陈毅怎么敲门也不开,一气之下他让卫士找来秘书,见面就对秘书嚷道:“离婚!离婚!”实际上是向屋里的张茜说气话。

总理知道了,和邓颖超一起做张茜的思想工作。

1965年9月,陈毅又要访问西亚非洲六国。启程前一天,陈毅和出访的全体工作人员开会,周总理破格亲自作了动员讲话,除了说明此行任务的重要性外,还风趣地把张茜如何流泪关心陈毅健康的事说了一遍。

周总理最后以加勉励的口气说,陈老总在百万大军的战场如履平地,大江大海不知渡过多少,怎么在外交战线上,张茜竟动起了儿女之情呢?

该陈毅讲话表态了,他用四川口音风趣又洪亮地说:“我是总理的兵,总理指到哪里,我就打到哪里,张茜为我瞎操心!”说罢,哈哈大笑,逗得会场的人都跟着笑了。

这一真实的故事说明陈毅为新中国外交工作日以继日,任劳任怨,也说明妻子张茜对陈老总的关心和体贴。还说明了周总理是做思想工作的高手。

周恩来评价说:陈毅在对外活动中思路开阔,知识深广,眼力敏锐,胆略超人,言谈中往往有新创造、新境界。

陈毅,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1958年至1972年兼外交部长,在外交部长的岗位上整整14年。

在新中国外交大事记中留下了许多的记载: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当毛泽东与尼克松的手握到一起时,尼克松曾语重心长地这样说:“今天,我在这里握手时不能忘记另一个人,他在几个月前去世,他就是陈毅。” 

  外交部长陈毅与毛泽东主席在一起  

 毛泽东参加陈毅追悼会时评价“陈毅是个好同志”。这个评价已经超出了外交工作的范围,是对陈毅一生的评价。

 陈毅担任外交部长,以其特有的军人性格、元帅风采和外交工作的辉煌成就,为新中国真正登上世界舞台建立了功勋。

这篇写元帅外交风采的美文,紧紧抓住陈毅的性格的特点让人过目难忘。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