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唐铎 

唐铎:荣获苏联勋章最多的开国少将

——我军荣获苏联勋章的五位开国将军 

他是苏联列宁勋章、红旗勋章、红星勋章、卫国战争勋章,攻占柯尼斯堡奖章、战胜德国卫国战争奖章、苏联建军30周年奖章的获得者,也是人民解放军唯一获得7枚苏联勋章和奖章的开国将军,这在苏军官兵中也是罕见者。他叫唐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主任、开国少将。

 

“五四运动”走出的早期革命者

 唐铎,1918年,14岁的唐铎进入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认识了蔡和森和毛泽东,毛泽东对这个眼光远大的少年同乡非常欣赏。

1920年5月,15岁的唐铎乘法国邮船到法国蒙达尔纪勤工俭学,他是留法勤工俭学中年龄最小的学员之一。1921年10月13日,法国当局以“过激分子”、“从事布尔什维克活动”的罪名,将唐铎等104人驱逐出境,遣送回国。

回国后,唐铎投入大革命洪流,执意学飞行,1924年,在广州飞机制造厂当实习生的唐铎被录取为国民革命军军事飞行学校学生,加入国民党并入飞行学校学习飞行。军事飞机学校第一期毕业学员共10名,其中4名是共产党人或后来成为共产党人。他们是:刘云、王翱、王勋、唐铎。

   1920年16岁的唐铎在法国勤工俭学时与同学合影,前排右侧身穿白色西装为唐铎  

1925年10月,唐铎等学员毕业后,由国民政府选派到苏联继续深造,入苏联空军第二飞行学校学习飞行和通讯技术,毕业于茹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曾任苏联空军院校教官。

 1944年6月,唐铎被任命为苏联空军七十四团实习副团长。到作战部队后,唐铎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并屡立战功。

 

斯大林不肯割舍的军事人才

 唐铎在苏联28年出生入死,在枪林弹雨获得了无数战绩,被誉为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中国雄鹰”。

他带领4架强击机超低空出航,很快德军野战机场的轮廓出现在下方。唐铎率领4架战机加大油门增速,突然冲进德军机场,整个机群扑向目标,几十架德机被炸毁,唐铎中队在苏军航空兵中声名大震。

1944年7月3日,唐铎率领三个大队24架伊尔—10强击机,以大队纵队跟进的团编队队形,大机群超低空出航。 

当机群抵达第聂伯河上空时,遭遇德空军“梅塞施米特”式歼击机群的阻击,唐铎指挥机群紧缩队形,且战且进,使德军的企图未能得逞,同时干掉了8架德军歼击机。 第一圈单机跟进俯冲轰炸,颗颗反坦克弹在德军坦克群中爆炸,数十辆坦克顿变废铁。第二圈鱼贯进入打火箭弹,德军坦克、汽车多辆爆炸开花,成为一片火海。

唐铎发现德军指挥官带领大批士兵仓皇逃跑。这时,他的机枪已经没有子弹,他冒险降低高度,开创了世界航空兵用螺旋桨绞杀地面步兵的先例,他巧妙地用螺旋桨的旋转把德军官兵的脑袋削掉了一大片。                   

   唐铎荣获的苏联各种勋章和奖章  

由于战功卓著,该团荣获“苏联近卫军”荣誉称号,唐铎荣获一枚列宁勋章。

“我在死人堆里埋了三次,但都绝路逢生”唐铎回忆说。

卫国战争后,他与卫国战争前一直等着他的女友—乌克兰姑娘盖妮娜・娃尔娃拉・伊万诺夫娜结婚。婚后,唐铎为妻子取了中国名字为唐瓦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空军总司令刘亚楼访问苏联,点名要见唐铎。刘亚楼向苏联提出唐铎回国的强烈要求,但苏方没有答应。

 1952年,刘少奇赴苏参加苏共十九大时,再次提出让唐铎回国,苏联表示同意,但还是拖着不办。

直到斯大林去世,1953年4月9日,唐铎终于告别了曾经生活战斗28年的苏联,回到祖国。

 

唐铎拥有的“三大传奇”经历

唐铎一生创造了开国将军的许多传奇,也有一些常人的不解:一生参加了三个党;(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苏联共产党)一生坐了三次牢(法国、苏联疑为日本特务、“文革”中被关押7年)

1953年4月18日,唐铎携苏联妻子及两个幼子回到了阔别28年的祖国,受到朱德总司令接见。5月,周恩来总理安排他出任正在组建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主任,协助陈赓院长创建学院。

1955年9月,唐铎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军衔。

1961年,中苏关系恶化,唐铎夫人唐娃柳一直保留着苏联国籍,这在当时是极端严重的政治问题。

1964年,唐铎转业到辽宁大学任副校长,负责体育教学工作。

“文革”爆发后,唐铎身背莫须有的“苏修特务”罪名,被无辜关押监禁长达7年之久。

 1978年,党组织为唐铎彻底平反,恢复名誉,恢复工作,任命为辽宁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同时他被选举为政协辽宁省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

 1983年11月20日,唐铎突发脑溢血去世,享年80岁。悼词称赞唐铎是我党的一位优秀党员、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坚强战士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忠诚战士。

 

徐介藩:黄埔军校走出的苏联奖章荣获者

——我军荣获苏联勋章的五位开国将军                                                                                                                                                                             开国少将徐介藩  

从黄埔军校到苏联学飞行的共产党员

徐介藩是我党早期党员和革命者,是从黄埔军校到苏联学习飞行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0年7月,徐介藩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徽省立第一中学。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925年1月,徐介藩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在黄埔军校期间,徐介藩参加了配合东征剿灭叛军的战斗。1925年底转入广州航空学校学习空军驾驶。

1926年6月,徐介藩被选送到苏联列宁格勒红军航空学校学习航空理论;1927年,转入红军第二飞行学校,学习飞机驾驶技术;1928年10月,转入莫斯科东方大学二年级学习政治。1929年10月,他从东方大学毕业以后,被苏联内务部分配到远东地区的斯沃博得内公安部门反特务科担任干事。

1931年被调往布拉戈维中斯克州公安部门担任主任科员。同年,徐介藩参加苏联红军,担任过作战参谋。1934年9月,徐介藩被调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公安部门担任科长。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工作期间,徐介藩多次受到苏联上级领导部门的奖励,曾经荣获过银表等奖。


从《毛泽东选集》俄文总编到驻苏联总领事

1948年3月,徐介藩从苏联回国,中共东北局的领导同志考虑到他俄文方面的特长,安排他担任东北编辑局俄文编辑,出任《毛泽东选  集》俄文总编辑。

1949年10月2日,中苏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徐介藩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馆一级参赞。

毛泽东第一次赴苏联进行访问,徐介藩全程参与了这次会谈,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顺利签署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朝鲜战场彭德怀秘书到哈军工系主任

朝鲜战争爆发后,徐介藩参加了抗美援朝,并有幸成为志愿军司令彭德怀的俄文翻译。

彭德怀司令的俄文翻译原来是毛岸英,后来毛岸英不幸牺牲后,继任的翻译水平有限,导致中苏双方经常发生误会和争执,彭德怀多次向军委建议给他派一位得力的俄语翻译。

经过周恩来的物色,徐介藩于1951年4月从外交系统调到朝鲜前线,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主任兼俄文翻译。徐介藩在苏联生活了20多年,对苏联语言、民族性格、习惯都摸得很透,所以跟苏联人交流时,他除了能准确传达彭老总的意思以外,还会为中国争取到很多便利,这让彭老总特别欣赏,大为满意。平时很少夸人的彭德怀,对徐介藩翻译工作非常满意,他评价徐介藩:“各方面由于翻译误差而出现意见分歧、发生争执的现象大大减少了!”

在军事工程学院创院的艰难时期,徐介藩忘我工作,严于律己,高风亮节,他拒绝搬进为学院为他准备的高档楼房,坚持住在两间仅24平方米没有供暖设备的背阴平房里。

为了培养装甲兵工程技术干部,徐介藩制定了“严格管理、从严治教”的方针,提倡理论和实践并重,技术学习和战术学习并重,呕心沥血培养了我军大量装甲兵人才。

1958年5月,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系筹建坦克科学技术研究所,11月,徐介藩兼任主任。徐介藩在同事、学生面前平易近人,从不以老自居,工作中兢兢业业,生活上艰苦朴素,业余时间刻苦钻研专业知识,成为哈军工老同志中“活到老,学到老”的典型。

1955年授军衔的时候,徐介藩因名额有限,最后只被授予装甲兵大校军衔。直到1961年8月,因工作出色、成绩斐然,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署命令,徐介藩才晋升少将军衔,跨入了开国将军的行列。

熟悉徐介藩的人都知道他性格耿直、坚持真理。1959年9月庐山会议,彭德怀受到了错误对待,徐介藩在认真阅读完彭德怀所写的“万言书”之后,不惧形势的压力,不怕引火上身,不怕被划入彭德怀“军事俱乐部”成员,公正地直言:“我看彭老总没有错!”

1968年4月,徐介藩又被以“苏修特嫌”的罪名,非法关押在北京郊外的通县进行“隔离审查”,强令他“交代问题”,并受到专案组的残酷迫害,酿成了脑血栓后遗症。1975年12月5日,中共中央专案审查小组第三办公室对徐介藩做出了解除审查结论,但强加在他头上的罪名并没有摘除。


从中国共产党员到苏共布尔什维克党员

徐介藩的革命生涯经历了中国共产党党员——苏联共产党党员——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转变;同样他的国籍也经历了中国国籍——苏联国籍——中国国籍转变。

徐介藩还有一个特殊经历:两次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1月,徐介藩考入黄埔军校。经黄埔一期毕业的许继慎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许继慎战争中牺牲,遗憾地是许继慎介绍他的入党登记档案却不幸遗失。1926年2月,徐介藩由广东航空学校同学、共产党员李清源和戴勋二人介绍,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9年4月,徐介藩在莫斯科东方大学转为苏联共产党(联共)候补党员;1932年4月,苏联共产党(联共)批准他成为联共正式党员。从此,徐介藩由中国共产党党员转为苏联共产党正式党员。

1948年3月,徐介藩回国的申请经苏联共产党(联共)中央审核批准回到祖国,同时转为中共党员,证明人为我党早期领导人李立三。

徐介藩是国籍也和他的党籍一样,由中国国籍到苏联国籍,再到中国国籍的转变。

1926年6月,徐介藩赴苏联学习时是中国国籍;1932年4月,徐介藩领到了苏联护照,1936年正式加入了苏联国籍;1949年10月2日,苏联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苏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徐介藩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馆一级参赞,此时,徐介藩尚拥有中苏两国国籍,他认为自己本来就是中国人,现在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官,所以不能拥有双重国籍,就办理了退出苏联国籍的法律手续。


从苏联妻子到与林彪前妻张梅成婚

徐介藩一生有两次婚姻,第一次婚姻是苏联妻子马尔多夫斯卡;第二次婚姻的妻子是林彪的前妻张梅。

1931年,徐介藩从苏联斯沃博得内公安部门反特务科被调往布拉戈维中斯克州公安部门担任责任科员。单位中一位叫作马尔多夫斯卡的苏联女青年深深地爱上了这位来自中国的同事。1933年,徐介藩与马尔多夫斯卡喜结连理,两人感情深厚,十分恩爱,先后有了三个可爱的女儿。

1948年3月,联共中央批准了徐介藩回国的申请,他偕同苏籍夫人和3个女儿回到阔别20余年的祖国。

马尔多夫斯卡深爱着徐介藩,但来到中国后,她对艰苦的生活条件、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以及气候环境难以适应,再加上她当时身体不好,在中国没多久,马尔多夫斯卡就带着三个女儿回到了苏联。

1950年2月,与徐介藩患难与共的苏联妻子马尔多夫斯卡因患癌症,医治无效而逝世,徐介藩万分悲痛,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但为了报效祖国,他忍痛把自己的3个女儿托付给在苏联的马尔多夫斯卡母亲抚养。6月,徐介藩被派往苏联赤塔筹建中国总领事馆任总领事。

与国内的生活相比,孩子们更适应苏联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了三个女儿的前途着想,他最终决定三个女儿留在了苏联,并把想法向组织上进行了汇报,组织上也表示了理解。

 第二任妻子是林彪的前妻张梅。林彪与张梅1937年结婚。1938年冬天,经组织批准,林彪在妻子张梅的陪伴下,到苏联养伤。在苏联养病期间,林彪和张梅之间因性格不同,产生隔阂。虽然,林彪和张梅在苏联生育了一个女儿林晓霖,但他们夫妻二人的关系已经名存实亡。

1942年初,林彪奉命从苏联回国,张梅并没有跟随林彪同行。1942年秋天,张梅收到林彪托人带来的一封信,信中表示,他已经另外成家了,并劝张梅另行择偶。

1948年秋天,张梅带着女儿林晓霖从苏联回国,进入沈阳医科大学学习,没有上过初中的张梅,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大学学业。毕业后留在沈阳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当了医生和科主任。解放之初,中央卫生部代表团出访苏联,由张梅任随团翻译。

1956年徐介藩经人介绍结识了张梅,两人很快便互生情愫,办理了结婚手续。两人婚后相敬如宾,生活得很幸福。徐介藩对林彪的女儿林晓霖视如己出,关怀备至。林晓霖评价,徐介藩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继父。

 1983年4月16日,徐介藩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因病去世,享年82岁。

 徐介藩的继女林晓霖退休后,与百岁的母亲张梅一起生活在北京。2005年,张梅还获得中国和俄罗斯分别颁发的两枚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60周年功勋荣誉章。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