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长姬鹏飞代表中国政府发言 

姬鹏飞:将军大使中的唯一外交部长

——周恩来总理麾下的十二位将军大使

姬鹏飞在新中国首批12位“将军大使”中有三个唯一:唯一担任外交部长的“将军大使”;唯一年龄在39岁以内的“将军大使”;唯一担任过外交部、中联部两个部长的“将军大使”。两个仅有:新中国11任外交部长参加过长征仅有的两位部长(周恩来)。新四军走出仅有的两位外交部长(陈毅)。


1、不愿当外交官找老上级粟裕司令帮助求情

    1949年底,第三野战军7兵团副政委姬鹏飞成为第一个被周总理点名要的“将军大使”,姬鹏飞从内心来说喜欢带兵打仗,而实现这一愿望整整经历了10年曲折。

姬鹏飞,曾用名吉洛,1910年2月2日出生山西省临猗县东张镇街东村,幼年丧母,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后,虽然后来他曾进入中学读书,但还是因为经济原因辍学。

恰逢西北军冯玉祥的部队在西安开办陆军医院,不收学费,还给予生活补助。姬鹏飞抓住机会,在数百人的报名者中,脱颖而出。在医院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中原大战后,冯玉祥失势,其部队大多被蒋介石收编,姬鹏飞被安排到26军任少校军医处长。1931年,26军进驻江西宁都,参与对红军的围剿。

1931年12月中旬,26军1万多人在宁都举行起义,全体加入红军。姬鹏飞被编入红五军团,成为军医处处长。1933年姬鹏飞加入共产党,并参加过长征。                                                                                                                         抗战中姬鹏飞(中)与叶飞、张藩合影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姬鹏飞终于如愿以偿,实现了“红色医官”向作战指挥员的转变,姬鹏飞在担任新四军挺进纵队政委期间,带领部队开辟了苏北抗日根据地。姬鹏飞率领部队还进行了著名的黄桥战役和郭村保卫战;在抗日战争中后期,姬鹏飞和陶勇精诚合作,一起创立了苏中抗日根据地;在日军投降后,姬鹏飞指挥了兴化战役,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创造了新四军少见的攻城战例,为我军将来的大规模攻城战提供了经验;解放战争开始后,姬鹏飞成为华野7纵司令,在粟裕的指挥下,姬鹏飞带领7纵参与了“七战七捷”的苏中战役,特别是在汝南战役中,姬鹏飞率领7纵成功歼灭国民党49师,缴获了数百门各式火炮和轻重机枪,还俘虏了6000人,毛泽东特别发电祝贺姬鹏飞。

正是姬鹏飞在战场上大显身手的时刻,中央让他改行当外交官,自然他一百个不情愿。

 姬鹏飞没有直接到北京,而是先到上海找粟裕为他求情,试图留在部队。

粟裕耐心地对姬鹏飞说:“国家哪里需要军人,军人就要去哪里。军人的任务,不止在战场上。你是军人啊,国家有需要,将军别无选择。”


2、初始东德荣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荣誉勋章

姬鹏飞从事外交工作,第一个职务是中国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大使,1955年1月,由于姬鹏飞在民主德国任大使期间的出色表现被调回国内任外交部副部长,受到民德总统威廉·皮克当面称赞,并被授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荣誉勋章。周恩来也对他的建馆工作予以表扬,张闻天、黄镇、耿飚等驻外大使曾到驻民德使馆参观取经。

在中国与联邦德国建交中,姬鹏飞也发挥了积极作用。1972年1月6日陈毅去世后,姬鹏飞接任新四军老领导担任了新中国第三任外交部长。


3、中美建交姬鹏飞不卑不亢彰显大国风度

1971年10月22日,基辛格第二次访华,基辛格在首都机场走下飞机,没有发现他期待的鲜花和人群,警卫将欢迎的人群隔于飞机场之外,他只能冒着淅沥的小雨走到迎接他的姬鹏飞等外交人员队伍中,在道路上他看到“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标语,不免心中一惊,忐忑不安。

基辛格担心地问随行人员:“中国人是不是不喜欢美国人,是不是这里的政治风气并不欢迎我?”

随行人员没有回答,姬鹏飞却笑嘻嘻地解释道:“博士,你不要介意,你们用报纸与电视,我们用墙上的标语,昨天我们墙上反美帝,今天却换成欢迎亚非乒乓球赛的英文标语。我们的宣传有些放空炮。我们欢迎美国客人。” 

轻松欢快的解释,打消了基辛格心中的疑惑,他理解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外交手段以及欢迎方式,消除了对中国的戒备以及对中国的固有观念。

周总理也没有想到姬鹏飞会以这样风趣诙谐的外交语气让基辛格放下戒心,使他对中国产生了浓重的好奇心理,一时间拉近了两国交流者的距离。

 1972年1月17日,尼克松的副手黑格前往中国,为尼克松访华做最后的铺垫。他这次来的目的是调查中国新闻信息通讯的安全程度,以及国家军事防卫是否得当,而这些都事关国防,也事关中国的主权。

意识到中国人对尊严十分重视的基辛格跟黑格打招呼,希望他别太过,但黑格依旧奉行美国的老一套。

在会谈时,黑格向姬鹏飞提出,希望中方提供一份可能会对总统造成威胁的恐怖分子名单,这无疑是一种命令的口吻。

 这涉及国家的主权与国家的尊严,姬鹏飞绝不能容忍,他不卑不亢地回答道:“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根本没有恐怖分子。请贵国总统放心,我国政府绝对保证总统先生的安全。”

黑格并没有就此罢休,当他想要再开口提出要求时,姬鹏飞告诉他这涉及国家的主权,不能够容忍任何其他国家的人诋毁并且践踏中国的尊严。后来,黑格听取了基辛格的意见,选择相信了姬鹏飞的保证和中国的安全。

 在美方谈到用卫星电视对尼克松访华进行实时转播时,美方提出希望在中国地面建立卫星站,姬鹏飞毫不客气地反将一军,就会关系到中国主权。这一问题双方陷入僵持,后来姬鹏飞与周总理商量后,提议由中国购买美国卫星转播设备,美国再租用中国设备。此话一出,黑格当即哑口无言,中国主权没有受到伤害,转播问题也迎刃而解。

1972年2月21日,中美在20多年的敌对情绪后终于走上了谈判桌。尼克松访华期间,姬鹏飞与美国司法部长罗杰斯周旋也十分出众。

罗杰斯由于之前与总统尼克松有矛盾,经常制造小麻烦。在谈判之初,罗杰斯认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可以是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改善关系。这个观点明显没有诚意,并且在玩文字游戏。

姬鹏飞当即表示关系正常化是指建立外交关系,在无法建立外交关系的情况下可以改善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

罗杰斯诸如此类的异议刁难还有许多,但都一一被姬鹏飞顺利挡了回去。经过多方面的准备,让世界震惊的尼克松访华顺利结束,中美成功向世界发布了联合公报。

而这些都离不开姬鹏飞的不卑不亢与自信大方的外交风格。周恩来总理感慨地说:在我看来,中美这次成功的外交离不开姬鹏飞的出色表现。


4、中日建交谈判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

中日建交谈判是姬鹏飞任外交部长期间经历的大事,他是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使中日谈判陷入僵局时柳暗花明。

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为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偕大平正芳外相等52名高官抵达北京。

田中首相一行抵京的当日下午,中日双方就邦交正常化的谈判立即展开,气氛非常和谐友好,但没想到在欢迎晚宴上却出现了不愉快的场面。

欢迎晚宴上,田中角荣致欢迎词,这样描述侵略中国的历史:“过去几十年之间,中日关系经历了不幸的过程。其间,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麻烦,我对此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

第二天的谈判中,周总理坦率严肃地指出:“田中首相对过去的不幸的过程感到遗憾,并表示了深深的反省,这是我们能够接受的。但是,‘添了很大的麻烦’这一句话,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的反感,中国被侵略遭受巨大损害,绝不可以说是‘添麻烦’。” 周恩来据史讲理说:“日本攻陷南京,侵华日军屠杀了几十万名中国士兵和平民。侵华战争期间,1000万中国人死于日寇炮火之下,2000多万中国人民受到战争伤害,中国遭受3000多亿美元的财产损失”。

最后,周恩来理直气壮地问田中:“你是怎么想的呢?”并且进一步阐明:“添了麻烦”只是小过失的道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用“添了麻烦”来表达,在中国人民中间是通不过的,而且会引起强烈的反感。田中当即承认“周总理讲的是事实,不容争辩”。接着对此解释说,从日文来讲,“添麻烦”是诚心诚意地表示谢罪之意,并且包含着保证以后不重犯、请求原谅的意思。

 在周总理的强烈要求下,田中角荣又急忙道歉,并同意更换用词。周总理这才同意继续谈判。                                                                                                                        《中日签署联合声明》周恩来身后左侧为姬鹏飞  

 针对日方对“添了麻烦”词义的解释,我方还搬出了日本出版的辞书、辞典,一一查出“添了麻烦”、“反省”、“道歉”、“谢罪”等字词的含义以及程度,表明用“添了麻烦”来道歉的不足、不当。日本外务省中国课课长桥本等人连称“厉害”、“折服”!

9月27日晚,毛主席会见田中首相时一上来就问起:“那个‘添了麻烦’的问题吵得怎么样了?”田中称,已经基本解决,可以按中方的习惯改。毛泽东进一步告诫说:“只说句‘添了麻烦’,年轻人也不会满意。在中国,这是把水溅到女孩子裙子上时说的话。”一句轻松的俏皮话,点出了问题的实质。最后毛主席说:“吵出结果就好,天下总没有不吵架的,不打不相识啊!”

 其实,田中此时说“基本解决”,当时并没有解决,而且对日方来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9月28日上午,姬鹏飞外长和大平正芳外相在去长城及归途中的车上围绕“添麻烦”的问题继续商谈。当时只有外交部新闻处处长周斌给姬鹏飞当翻译,日方翻译没去。

周斌回忆说:大平和姬鹏飞都是1910年生的,两人同岁,谈得很好。大平说:“姬外长,我说心里话,田中先生对这个事情很担心,我也很担心,我们如果谈不成的话,我们回都回不去,国内反对我们来的人很高兴,国内希望我们来的人,我们怎么向他们交代呢?”

周斌回忆:关于当年中日战争性质和责任问题,我记得大平的原话是这样的,“那场战争的性质,中国人所坚持的那些观点,我个人都同意,当年我在张家口待了一年零十个月,我没有参加军队,我是大藏省的一个官员,在张家口做调查。我怎么不知道那场战争对中国人民意味着什么呢,我怎么不知道中国人民是怎么看待我们日本军队的呢,我太清楚了。”他说:“田中先生比我年轻,他是1918年生的,但是,战争后期日本在中国打仗消耗兵源很多,田中也被征兵了,他被派到东北牡丹江。他没打过仗,到了牡丹江以后,他就病了,得了霍乱,住在牡丹江的陆军医院,所以他没有拿过枪,也没杀过人,但是他也知道那场战争意味着什么。但是,现在日本和台湾地区还有所谓的外交关系,亲台湾的势力也比较强烈,自民党内的反对势力很强。在这个情况下,你让我们完全承认这一点,完全按照中国想要表达的内容来表达,田中和我回不去,回去以后我们也站不住。就算我们签订了联合声明,或者签订了其他什么政府文件,一回去也许我们就倒台了。”

姬鹏飞外长说:“我们俩同龄,我们是各为自己的国家在争,但是,你这个态度很好,很诚实,你讲的你们的处境和困难,我一定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我们应该找到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就是你们能过得去,中国人民也能接受。

9月28日深夜至第二天凌晨,双方外长和助手们在钓鱼台国宾馆继续谈判战争责任问题,其间总共送了四次咖啡,刺激精神。凌晨2点多的时候,大平外相从衬衣口袋里面拿出一张纸条,他说:“姬外长,这个是我们所能接受的最大限度的一个说法,如果再超过这个内容,我们就真难了”,他开了个玩笑,“那我们就卷铺盖回去了。”

日方翻译读了纸条上的内容,周斌记得是这样的表述:“日本国政府,对过去日本通过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痛感责任,深刻反省。”听完后,姬鹏飞还不放心,又让大平先生把这个条子拿来看看。这个条子是大平手写的,不是下面人起草的。姬外长担心日方翻译翻得不准确,对我说:“小周,你一个一个字准确地给我翻”,周斌说:“就是这个意思”。大平又说,“我只能让步到这个程度了,再要求我更多的话,我做不到。”

姬鹏飞在那儿深思熟虑,他总得作一个回答。那个时候已经凌晨3点了,印刷厂的工人都等着呢,因为《中日联合声明》上午十点钟要签字的,所以关于战争责任的措辞必须尽快定下来。

姬鹏飞心里是倾向同意的,因为他清楚中日建交是大局,而且田中和大平真心想建交,枝节问题可以让步。

姬鹏飞不再犹豫,他要马上请示和说服总理。于是表态说:“大平先生,我建议我们休息十分钟”。大平很高兴,“好,休息十分钟”,他说:我刚才递给你这个条子,我还没有给首相看过,估计他还没有睡着,还等着呢,我得去给他看一看。姬鹏飞也马上去见总理了,总理也在钓鱼台等着这个结果呢。

大概十二三分钟后,他们都回来了。姬鹏飞说:“大平先生,就按照你提的建议,按这个文字表达形式定下来。”日方高兴地鼓起了掌,最难一个问题终于达成了一致。

最后《中日联合声明》就采用了大平正芳条子上的表述,说明姬鹏飞向总理做了工作。当时外交部许多同志还认为不能接受,因为里面没有“侵略战争”四个字,最后还是周总理说了话:“既然他们承认给中国人民造成了重大损失,他们也痛感责任,他们要深刻反省,这不是就是承认‘侵略战争’吗?为什么一定要加上几个字呢?现在,田中先生和大平先生有困难,我们不应该为难这些准备解决问题的朋友们。”周总理表态后,没有人再争论了。

当时深夜,姬鹏飞和大平正芳还就“结束战争状态”、复交三原则和台湾问题的表述进行最后的商定。两国外长就所有的重大问题取得一致,并字斟句酌地敲定了《中日联合声明》的措辞。

9月29日上午,周恩来总理、田中首相、姬鹏飞外长、大平外相正式在人民大会堂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

从田中上台到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仅仅用了84天,抢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交,决定自1972年9月29日起建立外交关系,并尽快互换大使。从此,中日两国关系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也成就了姬鹏飞在外交史上的一大辉煌。

毛主席称赞“姬鹏飞是外交部的壮丁”。周总理评价:“外交部没有姬鹏飞是不行的”。  

2000年2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党中央评价他:“我国外交战线的杰出领导人”。在新中国外交史上,姬鹏飞无疑是一位将军出身的“外交明星”名垂史册。

这篇作品较为详尽地介绍了中美、中日建交的细节,其可读性很强。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