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将星杨成武

杨成武上将戎马传奇 

翻开中国共产党的战争史,飞夺泸定桥、强占腊子口、血战黄土岭、角逐清风店……许多大仗、恶仗、硬仗、险仗,都是杨成武亲自指挥的。

然而,坐在我面前的这战功显赫的八旬老人,却称自己是“革命军中马前卒”。   

透过将军的话语,透过中国革命战争的硝烟,陈辉在寻找将军为人民解放,戎马一生的“卒”迹,串联起将军的赫赫战功,足见陈晖是提炼主题,构建结构,巧妙叙事的高手。

 

决定红军生死存亡的生命线——

泸定桥上,留有将军的“卒”迹

1935年5月28日凌晨5时,红4团政委杨成武和团长王开湘在长征路上,收到一份令他们大惊失色的命令:要他们团一天强行军240里赶赴泸定桥。

“我们能否一天内走完240里,赶到泸定桥,关系到全军的命运,我们要经得起考验,誓死赶到泸定桥!”杨成武斩钉截铁地说。

在途中的猛虎岗,红4团又消灭了敌人一个营,此时,离泸定桥还有110里,天上又下起倾盆大雨,道路泥泞,举步维艰。但大家不畏艰险,在雨中奔跑,在泥中奋进。

红4团在拼命赶路,忽然对岸火把通明,原来与敌人在大渡河东岸形成了平行态势。   

这时,从对岸传来了清晰的号声。

“敌人在向我们发问了!”站在杨成武身边的司号员报告说。

“按俘虏交代的号谱,吹号回答!”杨成武告诉司号员。   

司号员按照敌人的号谱吹响了事先准备的答语。俘虏也按照事先做好的准备,提高嗓门做了回答。

杨成武命令部队也打着火把前进,由于有了火把照明,行军速度反而  加快了。

敌人信以为真, 糊里糊涂地与红4团隔河并行了30里。

雨下得越来越大了,夜也越来越深了。猝然间,对岸那条火龙不见了。为了摸清对方的情况,杨成武让司号员吹号问敌人干什么?敌人回答宿营休息了!

大家乐坏了,行军的速度更快了,并纷纷称赞杨政委的妙计,太高明了。 

就这样,经过整整一夜的急行军,第二天早晨六点多钟,按照军委预定的时间赶到了目的地——泸定桥。

泸定桥的守敌做梦也没有想到红军来得这么神速。一接近泸定桥,红4团就消灭了桥西守敌,很快地占领了桥西的阵地和离桥头约半里地的一座天主教堂。

杨成武将军说,当时我和王开湘带领营连干部到河边察看地形,都不禁倒吸了口冷气。 

悬于十丈高空中的泸定桥只有13根铁索,9根作为桥面,4根作为扶手。桥面原来铺有3尺宽的木板,被敌人全部抽掉。

东岸的桥楼上,敌人垒起沙袋,搭成一个牢固的桥头堡,那个桥头堡紧紧联结着泸定城。城门处几座碉堡形成了交叉火力,堵住红4团的去路。

29日下午4时,总攻开始。突击队员越战越勇,踩着铁索稳步前进。敌人被英勇的突击队吓呆了,他们掉头就跑。

突击队加快了前进速度。他们迎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在激流奔腾的江面之上,攀缘铁索,奋勇前进……

敌人用火来阻挡红军。杨成武振臂高呼道:“同志们,这是胜利的最后关头,拿出你们的勇敢精神,冲过去!莫怕火!冲呀!敌人垮了!冲呀!冲呀!”

杨成武带着3连在22个勇士后面一边铺桥板,一边向桥东冲去。

 在3连后面,王开湘团长带领着二梯队像潮水般地涌上桥头。经过两个小时的巷战,夺取泸定城。为红军大部队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立了头功。

1985年5月,红军飞夺泸定桥50周年纪念日,杨成武将军重返泸定桥,他感慨万分,提笔书怀:“无边风雨夜,天堑大渡横,火把照征途,飞兵夺泸定。”

 

红军北上抗日的最后—道天险

——腊子口,留有将军的“率”迹

                                                                                                                                                                        红军时期的杨成武  

巧取天险腊子口,是杨成武率部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又立奇功。

甘肃境内的腊子口,是红军长征途中的最后一道天险。

腊子口前面,有一座小木桥。要上腊子口,必过此桥,别无通路。国民党新编陆军第14师在木桥和山口处布置了两个整营的兵力,桥上筑有坚固的碉堡,在后山还有敌3个团的重兵,大有一夫当关,万将莫入的气势。

杨成武心想:“看来光强攻不行,还要智取”。

现地观察回来,杨成武要大家献策。哪知,一个苗族小战士说他能爬上去,杨成武专门和这个小战士谈了话。他说,他在家采药、打柴,经常爬大山,攀陡壁,眼下这个悬崖绝壁,只要用一根长竿子,竿头绑上结实的钩子,用它钩住悬崖上的树根、崖缝、石嘴,一段一段地往上爬,就能爬到山顶上去。

他终于上去了。

杨成武和王团长研究决定,迂回部队由侦察队和通信主任潘锋带领的信号组以及1连、2连组成,由王开湘带队。正面强攻的任务由2营担任,6连是主攻连。

总攻前的战斗是在夜间开始的。为了麻痹敌人,掩护王团长带领的迂回部队,杨成武命令6连从正面向敌人展开猛烈进攻。

正在这时,毛泽东派人来了解情况,问要不要增援。显然,腊子口的战斗太重要了。

杨成武非常冷静。他想,光指望攀悬崖的迂回部队不行,还要想办法多路出击。

于是,桥上,小分队轮番攻击,疲劳消耗敌人,伺机夺桥。桥下,组织突击队涉水偷袭,获得成功。

此时,王团长带迂回部队到达预定地点,发出了信号弹。

“总攻开始了!”战士们欢呼。

红4团占领腊子口后,又一口气乘胜攻占了哈达铺。

腊子口一战,是长征中少见的一场险仗,也是出奇制胜的一仗,杨成将军的指挥艺术又一次得到了生动体现。

 

日军“名将之花”的葬身地

 被杨成武所部击毙的日军名将阿布规秀 

——黄土岭,留有将军的“卒”迹

黄土岭,曾是一块被日本侵略军践踏的土地,也是一块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土地。

1992年8月的一天,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在黄土岭战斗的第一战场——雁宿崖,面对高高耸立的“雁宿崖、黄土岭战斗胜利的纪念碑”感慨万分。他就是当年黄土岭战斗的直接指挥者杨成武将军。53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

涞源情报站送来一份情报,坐镇张家口的日军“蒙疆驻屯军”司令兼独立混成第二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辻村宪吉大佐率日军第一大队和伪军共1000多人进驻涞源城,拟分西路、南路和东路向一分区根据地“扫荡”。

情报证实,东路由辻村宪吉大佐率一个大队和一个炮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共600多名日军,向雁宿崖扑来。

11月3日,杨成武部署一分区第1、第2、第3团分别在雁宿崖狭谷两侧的山梁上隐蔽地层开。

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日军被歼灭大部,剩下的敌人被压缩在雁宿崖村和西北小高地上,仍然在疯狂地抵抗,企图坚守到天黑,等待增援部队的到来。

下午4时许,杨成武命令发起总攻。这一仗,除辻村逃脱和13名日军被俘外,600余人全部被击毙,死尸散布在河套、山谷和村庄里。

杨成武料事如神。11月4日,阿部规秀亲率日军两个大队1500余人,沿着辻村大队被歼的路线南犯。

杨成武分析了阿部规秀这个山地战专家,又狡猾,又急于报复的心理,制定了以小股部队吸引日军,把敌人诱入黄土岭伏击圈,一举歼灭的战术。

11月5日,日军继续搜索前进。阿部规秀判断八路军“主力已向司各庄方向退走”,决定“迅速追击八路军主力,并将其捕获”。

6日夜间,杨成武命令各部队进入预伏阵地。在日军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八路军在黄土岭以东的狭谷周围,准备好一个阿部旅团非钻不可“大口袋”。

11月7日上午,天空飘着密密的雨帘,山谷弥漫着浓浓的雾气,潜伏的八路军与群峰都消逝在细雨迷雾之中。

12时,日军先头部队进至寨头附近,主力逶迤在上庄子一线,直到下午3时左右,其后卫部队才进入狭谷。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日军已伤亡过半,这时陈正湘团长在白脸坡上用望远镜发现一座独立院落前,有几个挎战刀的军官进进出出,陈团长立刻断定这是敌人的指挥所,用电话报告给杨成武,并请示调用分区直属炮兵营,将敌指挥所一举歼灭!

炮兵营十几发迫击炮弹飞过去,奇迹出现了。一发炮弹在屋门口爆炸,弹片飞进院内,将阿部规秀和几名日本官兵炸死、炸伤。

失去指挥官,日军残部极度恐慌,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

11月8日上午,日军空投了指挥官以及弹药、给养,准备组织新的突围。与此同时,日军调集大量部队增援,为避免遭受损失,在给突围日军再次打击后,杨成武果断决定立即撤出战斗,日军又枉费了心机。   

黄土岭战斗,包括第一阶段的雁宿崖战斗,共歼灭日军1500多人和大量的伪军。阿部规秀是抗日战场上被八路军击毙的日军最高将领。当时,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

黄土岭战斗是我军继平型关大捷后的又一次震惊中外的抗日大捷。“名将之花”凋谢在杨成武足下,又一次展现了杨成武卓越的军事才能。

 

产生“五壮土”的英雄圣地

——狼牙山上,留有将军的“卒”迹。

  成武(左五)与狼牙山五壮士的幸存者葛振林(左三)、宋学义(左七)合影  

1993年6月10日,是北京军区“红一师”召开建师60周年纪念大会的日子,也是我一生中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我荣幸地采访到杨成武将军和“五壮士”的幸存者——葛振林会见的场面。将军和壮士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摇着、晃着。

52年前,将军和壮士的手,也是这样紧紧地握着、摇着、晃着。

狼牙山使将军难忘啊! “五壮士”令将军动情啊!

1941年9月24日清晨,3500多名日军带领伪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突然从四面八方对第一军分区所在地——狼牙山进行包抄,被合围在狼牙山上的地方党政机关和周围群众达三四万人。

如何掩护这么多人突围呢?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决定采取“围魏救赵”的战斗方案,把主力调到外线打击敌人,以解狼牙山之围。当时,他向一分区1团团长邱蔚交代任务,由他们掩护突围。

9月25日上午,冉元同在狼牙山上看到5个八路军在吸引敌人。他们站着举枪向鬼子射击。500多名日军嗷嗷叫着,扑向他们。

“五壮士”把敌人引到绝路棋盘坨,扑向他们的日军有几百名,他们打退敌人的5次冲锋。子弹已经用完了,他们用石头砸向敌人。最后,身旁的石也用完了。

这时,“五壮士”已到了狼牙山顶峰——棋盘坨,前面是敌人,三面是悬崖。

班长马保玉伸手抓住了葛振林的肩臂,断断续续地说:  “老葛!我们牺牲了,有价值……光荣……我们消灭了100多个敌人,完成了任务,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当俘虏!不能当俘虏!”   

 幸存的狼牙山五壮士葛振林(右)和宋学义(左) 

葛振林说:“人牺牲,枪也不能叫敌人得……”他们把枪都砸了,扔到山下。

他们高呼着:“共产党万岁!”   “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同志们!乡亲们!永别啦——”纵身跳下悬崖!

听到老乡冉元同带来的消息,杨成武落泪了。

然而,当天傍晚杨成武又激动起来。挂在狼牙山悬崖古树上的两位战士——葛振林和宋学义,居然带着伤归队了!

 

“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很快就传遍了一分区,飞遍了晋察冀,飞遍了全中国。

狼牙山战斗后两个月,晋察冀军区在狼牙山上修建了一座纪念碑,聂荣臻题写了碑名。杨成武写了一副《赞五壮士》的联语:“狼牙山涧成壮士,威震敌胆,易水河畔舒正义,万世流芳。”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