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时期的杨得志
疾风扫沙场
——杨得志上将戎马传奇
将军像闪电,行走如飞;
将军似疾风,横扫沙场。
将军的性格快、思维快、动作快、用兵快,将军的一生都离不开“快”字。当“疾风扫沙场”完稿后,我准备送将军过目,想象中的将军会像年轻人一样,大步流星地向我走来。
然而,杨将军病了,1994年 10月25日, 一代名将杨得志与世长辞。
拿着未能让将军过目的文稿,陈辉来到 三〇一医院,与将军告别。
飞兵夺乌江:迅雷不及掩耳
乌江,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生死”江。
杨得志曾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叙述了当年红军突破乌江的情景:1934年11月,红军在长征中血战湘江,损失惨重,全军后卫的一个师,所剩无几。
生死关头,毛泽东改变了中央红军到川黔湘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主张,率领红军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发。
危难中,先遣团──红一军团一师一团团长杨得志,受命率部强行突破乌江,为全军开路。
红军和蒋介石的兵力谁先到乌江,谁就是胜利。杨得志率先遣团拼命开赴乌江。杨将军感慨地说:“行军速度,是撤离江西以来, 从未有过的。”经过几天几夜的强行军,先遣团抢在蒋军主力之前,到达乌江渡口──龙溪。
乌江,水深流急,白浪滔天,吼声惊人,
红军选用竹排扎,全团选了8名水性好的勇士先行试渡,结果失败,勇士全部牺牲。
杨得志在悲痛中,组织第二梯队渡江。这次他们在竹排上绑了扶手,并在下游水流较缓的地方选择了渡点。十几名战士前赴后继,又冲向凶猛的乌江。乌江天险被突破,一个个竹排像箭一样飞向对岸。
先遣团顺利过江,红军主力顺利过江。蒋介石得知这一消息后,犹如“迅雷”轰顶,不知所措。杨得志率领红一团又“疾风”北上。
抢占大渡河:生命在于时间
蒋介石梦想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他狂妄地叫喊:“前有大渡河,后有金沙江, 十万大军左右夹击,共军插翅难飞。”
红军先遣支队刘伯承司令、聂荣臻政委在离大渡河160多里的村庄,向先遣团长杨得志下达了强渡大渡河的命令,刘、聂首长反复强调3个字:“抢时间!”
天上下着瓢泼大雨,道路泥泞不堪,杨得志带领全团官兵冒雨强行军,140多华里,马不停蹄,一气赶到了大渡河渡口安顺场。立足未稳,便快刀斩乱麻地投入了战斗,敌军官正在打麻将,做梦也没想到红军会来这么快“三下五除二”,敌人在我岸一方的两个连被全歼。在渡口,战士们缴获了一条船,这是敌人自留的运输船,后来成为红军强渡大渡河的唯一渡船。1993年我在红一师纪念会上,见到了唯一幸存的老船工韦崇德,老人对我说: “杨团长他们再晚到一步,渡河恐怕就无望了”。
18勇士抢夺泸定桥,每人一把大刀,一支冲锋枪,一支短枪,五六枚手榴弹。连长熊上林担任队长。杨得志在向18勇士交代任务时,仍突出个“快”字: “快速渡河、快速上岸、快速占领岸头阵地。”
18勇士在我军青史留名;杨得志指挥强渡大渡河,天下传美名。
长征后,毛泽东对杨得志说:“红1团在这次大转移中是立了大功的,你们一直走在我的前面。”周总理称赞红1团是“天下第一团”。
角逐清风店:胜利就在大腿上
1947年9月的清风店战役是杨将军一生追歼顽敌最精彩的一幕。
解放战争时期的杨得志
清风店战役用将军的话来说有4快:战场变化快、敌人行动快、我军追歼快、战役结束快。
战场发生了出乎预料的突变。原作战方案是经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批准的,更改作战方案再请求批准,就会贻误战机。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正在作战途中的杨得志和政委杨成武、参谋长耿飚商量决定,立即向部队下达命令,进军清风店。
所有部队接到的命令都强调:要快!要快!!要快!!!
杨得志下达命令:“吃饭也不停止行军!”于是,大路上每隔50公尺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准备了无数大缸,里面有水、有饭,官兵们边走边吃。
24小时之内,我军主力走完了200多里的路程, 11战区司令官孙连仲,像疯狗一样地大吼:“共军连辆汽车都没有, 他们靠什么在20多个小时内从保定赶到保南的清风店? 他们会飞吗?他们是神行太保吗?”
清风店战役,我军歼敌2万余人, 生俘罗立戎等正副军长将校级军官10多名。聂荣臻在祝捷大会上兴奋地说: “这次歼敌打得很干脆,从军长到马夫没一个逃跑掉。蒋介石在北平坐镇指挥也救不了他们!”
清风店战役在我军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沙场疾风杨得志也军史留名。
围攻新保安:神兵跑断飞毛腿
将军一生打过无数次仗,毛主席亲自督战,还仅此一次。“主席催得紧呀!部队跑得苦呀!”新保安之战46年后,将军还感慨万分。
平津战役中,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报90份,其中55份是发给杨得志领导的华北军区野战军第二兵团的,而电报内容大都是为新保安督战。
毛泽东为平津战役做了三个阶段的部署:一、 完成对敌军的分割包围,但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二、从张家口开始,然后天津,以此各个歼敌;三、解放北平。
1948年11月26日凌晨,毛泽东第一封催战电报发往正在河北省曲阳一带的二兵团。电报命令: “杨罗耿率二兵团于今26日由曲阳出动,以5日至6日行程进至涿县、涞水以西地区待命。”
27日午夜, 毛泽东又来电命令二兵团“12月1日集中于易县西北紫荆关地区荫蔽待命。”
与此同时,毛泽东令杨成武率三兵团29日完成了对张家口敌11兵团的包围,但“围而不打”。在北平的傅作义得知张家口被围,大惊失色。他担心将来断了返回绥远后路,急令其“王牌”35军,从北京丰台火速西援张家口。从此,陷入我军布置的圈套。
12月4日,毛泽东在19个小时内连续给杨得志发了3封电报。凌晨2时, 令二兵团“应以最快手段攻占下花园地区一线”;下午4时,又令:“务以迅速行动,以全力包围宣化、下花园两处之敌”;夜间9时, 毛泽东更加明确指出二兵团“最重要的任务是于明(五) 日用全力控制宣化(不含)、怀来(不含)一段”,“务使张家口之敌不能东退”。三封电令,急如星火,犹如战鼓击在杨得志心上,他深感责任重大。
接到命令后,杨得志率二兵团全力旋风一般地向阻击地域涌去。大洋河覆盖着薄冰,来不及架桥官兵们冒着刺骨的冰水徒步涉河。大家浑身冻得发紫,棉裤和上衣下摆冻在了一起,迈步都很困难,但没有人停步,全力赶路。尽管这样,与车轮滚滚的35军相比,仍处在落后状态。
于是毛泽东又来电催战。6日清晨3点多钟,毛泽东令二兵团“全力在宣化、下花园一线坚决堵击”敌人。杨得志在行进间阅读电报时,作战参谋赶来报告: “35军已经越过下花园,奔新保安了!”
而下花园离新保安又只有15公里,对于全部机械化的35军来说,易如反掌。危急时刻,毛泽东又发来电报。显然这封电报,毛泽东有些发火了: “现35军及宣化敌一部正向东逃跑。杨罗耿应遵军委多次电令,阻止敌人东逃。如果该敌由下花园、新保安向东逃掉 ,则由杨罗耿负责。……”46年后,这封电报仍使杨将军感到震撼,难以忘怀。
杨得志命令12旅拼死堵住35军;命令已经强行军5昼夜多的二兵团主力拼死赶往新保安。官兵们重装行军,变成轻装;强行军,变成了小跑;小跑又变成了大跑,争分夺秒,每秒必争。
奇迹终于出现了。12旅血战抗敌1个军, 迟滞了35军的前进。12月8日,连续6昼夜急行军、强行军、拼死行军的2兵团主力将35军死死围困在新保安。
22日17时,35军19000余人被全歼, 生俘敌少将副军长王雷震,军长郭景云自毙身亡。
新保安作为我军著名的运动战被载入军史,“沙场疾风”杨得志为创建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铁匠、矿工、士兵、总长:战火中走向辉煌
60年代下连当兵的杨得志
杨得志上将走的是一条铁匠、矿工、长工、士兵、总长的道路,是从枪林弹雨中逐步走向辉煌。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将领的特殊经历,也正是杨得志将军的光荣所在。
1910年1月, 杨得志出生在湖南省醴陵县南阳桥的一个赤贫家庭。全家的生存都靠父亲和叔父打铁挣来的几个钱勉强糊口,一个风箱,一个炉,一个砧子,以及一些锤子、钳子、火剪,便是这个家庭的全部家当。
很小的时候,杨得志就和父亲学打铁,将军至今还记得,幼年时父亲对他的启蒙:“伢子,你要好好地学哩,我们一家人就只能靠这铁砧子、火钳子活命屋檐下或古庙旁。
将军11岁那年,当了三年放牛仔。14岁那年,杨得志在哥哥杨海堂的带领下,到安源煤矿当了挑脚。1928年1月,18岁的杨得志,在哥哥杨海堂的带领下参加了红军,从此走上了由士兵到总长的道路。
杨得志刚入伍的部队是朱德、陈毅领导湘南起义时建立的红7师,仅有几百人和少量的武器。杨得志扛起梭镖随红7师上了井冈山。
入伍不久,杨得志就赶上了战斗。他缴获了一支杂牌枪。他去找班长,发现班长腹部中弹,生命垂危,班长见到他,用手艰难地指指身旁的一支“汉阳造”,就闭上眼睛。从此,他扛起班长用生命换来的“汉阳造”,又踏上新的战斗征程。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是杨得志成为名将的法宝。1931年杨得志已担任红11师师部特务连长,一天师长决定把他们连改为炮兵连。
杨得志带领全连虚心求教,不耻下问,从测量、计算、角度、火炮构造、原理,一点一点地向被俘的国民党炮连的连长老张学起,攻破一个个“文化关”、“火炮原理关”,终于成为合格的炮兵指挥员。
第三次反“围剿”,红军在黄陂第一次组织步炮协同作战。那天是雨雾天,能见度差,杨得志果断地命令开炮,一发发炮弹呼啸着冲破雨雾,准确地落在敌人阵地上,步兵乘着硝烟冲上了敌阵,很快全歼了敌人。
“加入共产党,是杨得志在人生道路上产生的一次新飞跃”。1928年10月的一天是杨得志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天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无产者成长为这个阶级的先进分子。入党宣誓会是傍晚在黄坳那个小庙里举行的。没有桌子,没有凳子,只在墙上挂了一面很小的党旗。站在党旗下,由党代表颜有光同志带领我宣读入党誓词: “牺牲个人,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
建党60周年时,将军在一篇《信念的力量》的短文中写道:“红军是靠党的领导,靠共产主义信念,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将军一生都在战火中奔跑,在弹雨中穿行。征程上是血、足迹上是血、身上是血、身旁也是血。这鲜红的血迹中,有亲人的血、有同乡的血、有战友的血,也有将军自己的血。
“一代风流百代骄,人民革命出英豪。”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将星陨落了,但它的光芒却永远闪耀在后人心中。
仅用一个快字,便把将军的一生描绘得惟妙惟肖,神灵活现,佩服陈辉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