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将星璀璨 甄选极光
陈辉军事文学纪实作品的精度是指它采写的大量军事人物传记,陈辉能够宏观驾驭一种军种、一个兵种、一场战争的题材,也善于捕捉我军历史上杰出战将,陈辉的军事人物传记占比在作品中七分之一。他将这些军事传奇将领描绘得出神入化,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
陈辉军事纪实人物的代表作有“中国三杨”、重创美军“开国元勋师”开国少将汪洋、上甘岭战役名将秦基伟,一篇比一篇精彩。
“中国三杨”发表在《世界军事》杂志上,并被全国多家杂志转载,首篇《将军百战归——记杨勇上将戎马生涯》1994年2月,在《世界军事》刊发后,被《新华文摘》《名人传记》《军事文摘》《作家文摘》头条转载;《疾风扫战场——杨得志上将戎马生涯》也被《党史博览》《法律生活》《名人传记》《世界军事》增刊等多家杂志转载;《革命军中马前卒——杨成武上将戎马生涯》在《世界军事》发表后,同样被多家刊物转载。
杨得志上将
陈辉介绍说:“杨得志上将的女儿原总参管理局副局长杨华荣四处寻找《疾风扫战场——杨得志上将戎马生涯》的作者,总算联系上我。见面后,她说是从《党史博览》杂志看到的这篇文章的,到报刊亭给她弟弟妹妹都买了一本,说这篇文章是写我父亲最好的一篇,要请我吃饭进行答谢。”由此可见,陈辉的军事文学的精品已经得到杨得志将军亲人的高度认可。
秦基伟将军、汪洋将军的文章也被多家杂志刊发、转载,并被收入书中。
陈辉在军事文学纪实人物创作上,定位精准,突显出他们人生中最高光的亮点,探索出一条精品之路。
将军沙场百战归
杨勇上将
——杨勇上将戎马传奇
写将军却未能相见,对写作者是件很难的事。陈辉采访了将军的夫人林彬、子女和部下。在结构文章时他都用别人眼中的杨勇,叙述了将军波澜壮阔,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老校长眼中的杨勇
那是70多年前,在湖南省文家市里仁学校的一间教室中,中共地下党员、校长陈世乔在给同学们讲解“勇”字的含义:“‘勇’字是形容士兵的忠诚、勇敢、刚强不屈,这才是一个好男儿的阳刚之气……”。这次讲课,给一名叫杨世峻的同学巨大的触动,为了激励自己也成为一名为国为民的勇士,他改名“杨勇”。
杨勇一生百战沙场,最能体现“勇”字精神的是将军身上的5处伤疤。将军的夫人林彬给我介绍了这些伤疤的部位和来历:
头顶,子弹伤;右大腿部,炮弹伤;腮部,子弹贯通伤;左臂肘部,子弹伤;左肩,子弹贯通伤。杨勇每一次负伤,都有一场恶仗;每一处伤疤,都有一段传奇:
1933年10月,与敌遭遇,团政治处主任杨勇,带头冲入敌群,一发子弹从他的头顶中央穿破了头皮,他全然不顾,继续冲杀,敌人抱头鼠窜,落荒而逃。战后,杨勇受到军团长彭德怀的称赞,胸前挂上了一枚三等红星奖章。头顶留下两公分长,不再生发的弹痕。
在残酷的湘江战役中,团长牺牲,团政委杨勇也被弹片击中右大腿,他咬紧牙关,一把将弹片拔出。大声呐喊:“为团长报仇!”冲出堑壕,战士们随其蜂拥而上,疯狂的敌人“退了潮”。
1935年1月,在长征路上的土城战斗, 是杨勇负伤最重的一次。10团政委杨勇又一次带队冲锋,一发无情的子弹从他的右腮穿入,从唇部钻出,一进一出,杨勇从此失去了6颗牙。这次伤愈后,杨勇脸上留下的弹窝。
平型关大战,是我军首次与日军交锋,却是杨勇第4次负伤。担任八路军115师686团政委的杨勇,身先士卒。他带领三营在老爷庙与日军展开了白刃战,刀、枪、拳、 牙都成了武器,枪托飞舞,杀声震天;马刀闪亮,敌头落地。在厮杀中的杨勇,突然感到左肩一股热流,左臂肘一阵疼痛。接着鲜血浸透了军装……
“烈火识真金,战场见勇夫”。将军用枪疤为后人塑造了一个虎将的“军魂”。
日军司令官眼中的杨勇
“没有‘勇’字,不称为杨勇;不言‘谋’字,也不是真正的杨勇。大智大勇,相映生辉,才是名副其实的杨勇。”《杨勇将军传》的主要作者姜锋上校,对将军的评价,可谓恰如其分。
“吕梁三战三捷”是杨勇将军指挥才能的生动写照,具有“宋江三打祝家庄”那样的传奇色彩。
三次潜击战,歼敌近千,山口也一命呜呼。
“吕梁三捷”作为我军抗战时期的成功战例,被广泛流传。
1941年1月,担任鲁西军区司令员的杨勇,在潘溪渡伏击战中,采取“围点打援、设伏围歼”的战法,全歼日军一个中队150余人和伪军一个大队400余人。
……
将军从初级指挥员成长为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的我军高级将领,形成了一种“决心果断,指挥灵活,能攻善守,英勇顽强”的独特战斗风格。他指挥过的许多成功战例,都载入军事教科书,成为我军的一笔宝贵财富。
国民党兵团司令眼中的杨勇
杨勇1946年1月,担任冀鲁豫军区第7纵队司令员的杨勇,在济宁地区率部歼灭伪军1.1万余人。
1947年7月,在鲁西南战役中,杨勇指挥一纵歼灭国民党5个半旅。
1948年11月, 杨勇率一纵在张公店地区全歼国民党181师5000余人,俘敌55军中将副军长兼181师师长米文和。
1949年12月,杨勇统一指挥五兵团和三兵团五个军,在兄弟部队配合下,发起了“成都战役”,在强大的攻势下,敌7、15、16、18、20兵团先后起义,5兵团被全歼,俘敌5兵团司令李文以下5万余人。
《法律生活》杂志刊发陈辉纪实文章《上将杨得志》
……
杨勇打仗“吃肉”的战例举不胜举,然而啃起“骨头”来,更展现出将军的本色。淮海战役中的“蒙城、板桥阻击战”,是将军一生中啃的最硬的一块“骨头”。
中原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杨勇接到淮海战役总前委刘伯承、邓小平的命令,要求一纵在蒙城、板桥一带凭借涡河、淝河组成防御,正面阻击黄维兵团,争取坚持3天时间,掩护中野主力集结和展开。
此时的一纵刚刚完成歼灭国民党精锐181师的恶战,部队尚未休整、补充,而且所属的20旅正在配合兄弟部队作战,尚未归建。眼下仅有两个旅的兵力,加之挺进大别山时,重武器大都抛弃,无论从兵力、装备和部队的精力上都无法与黄维兵团抗衡。但杨勇毫不犹豫接受了这块“硬骨头”。
面对黄维这块“铁骨头”,杨勇又一次迎刃而上。他带领一纵迅速在板桥地带的第二道防线,进行了殊死的抵抗。
又是一场恶战。天上飞机、地下坦克、大炮,黄维要用立体进攻,突破防线。以凶猛的炮火反复轰击后,继而用坦克摧毁我军前沿工事,然后,由步兵成散兵线队形冲击。一纵拼命抵抗,战斗减员整连、整营的递增,多次出现战场危机。
战斗进入白热化。一纵官兵在杨勇指挥下用枪炮、血肉筑成了铜墙铁壁。
整整三天三夜,一纵两个旅抗敌12万,杨勇率领一纵在我军战史上谱写了阻击战的新篇章。
3天的时间,使我军主力顺利全歼黄百韬兵团, 并为我军全歼黄维兵团奠定了良基。
尚未恢复元气的一纵余部在杨勇的指挥下,又参加了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在华东野战军的协助下,黄维兵团全军覆没,其中一纵歼敌16000余人。一纵打硬仗饮誉淮海战场,杨勇啃“骨头”闻名遐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