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连载中)***


110:我继续做着《白日梦》

 

(左图:在《白日梦》的整个创作过程,我每天都处于兴奋状态,每天都有新想法和新变动。)

 我写的电影文学剧本《白日梦》讲的是剧中一个男孩(张小凡)的故事。小凡从小聪明好动,可爱淘气,有着超常的想像力。他的家庭是一个循规蹈矩的"正常"家庭,小凡的行为总是和父母,和学校,和大人们产生冲突。在大人们联手努力分析后,认为小凡患有严重的多动症,把小凡送进了经神病院。在医院中小凡看到了有各种各样的真假经神病患者。一个晚上,小凡爬树越墙逃离了医院。在漫无目的的游走中,小凡的想象力如同天上的白云一样地自由飘忽着,他的终极幻想画面是这样的:有一天整个城市的路都会动,有各种变速路,可以永远不用任何的代步工具了⋯⋯当电影结束时,小凡的"病"被大人们治好了,在一队整齐划一厐大的学生队列中,小凡迈着和大家一样的步伐走向远方。

 

为了使《白日梦》的人物丰满生动,我去了离我家不远的天坛小学,和校方说明了我的来意,想和任何一个四年级班上的同学做一次对话。校方很痛快地做了安排。我站在讲台上,首先问:"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你记得最清楚的一个梦?站起来讲给大家听听,好不好?"没想到我的话音一落,呼啦啦地举起了一片小手……秋天是一年中我最喜爱的季节。1986年北京的天空还是蓝色的,四九城的上空盘旋着家鸽,鸽子哨忽远忽近地是那么地忘我。几天的天坛小学的进进出出,使我最高兴的是知道了,这个时代的孩子们心里都还有梦,他们的想象力和我剧中的小凡也不相上下啊!

 

(右图:我和小朋友在一起的欢乐时光。)

随后,我又来到了儿童医院的精神病科,和护士长商量好,跟着他们上一个白班和一个夜班。在这里的孩子们最使我吃惊的是,似乎比在学校里的学生们还快乐,每个人都在尽情地表现着自己想要表现的。他们对我都很友好很愿意和我聊天和我玩。

 

有个叫欣欣小女孩似乎一整天都跟在我后面学我说话,无论我和谁说话,她都是一句不差地再说一遍,弄得我下意识地把语速放慢,怕她跟不上。吃中饭了,我从挎包里拿出一个果子面包坐在大树底吃着,欣欣跑过来蹲在我面前,我把面包递过去问:"欣欣你吃饭了吗?"她小心翼翼地探过头咬了一口说:"欣欣你吃饭了吗?",我的眼前一片空白……

 

(左图:上图是当时我画的电影中要出现的小学校草图,下图这是八一厂文学编辑部印的电影文学剧本。)

病房的夜又一次把我带回了当年的254医院的外一科病房。我在一旁看护士给孩子发药的过程。病房里的孩子们服完药,都各自上床了。我看着这静静的走廊,突然生出了一个崭新的画面:病房里全是水,孩子们的病床是浮在水中的小白船,孩子们在摇摇晃晃的船中盖着松软的白被子入睡了,远远地护士也划着一只白色的船在查房,换着输液吊瓶……

 

我很得意这个新的电影画面,心想可以用特技的蓝银幕合成来完成的。我不知不觉地走到了外面,在中午吃饭的大树下停了下来,大树有一抱多粗,枝叉搭在了高高的围墙上。我心里一乐,又发现了小凡可以跳离医院的一个捷径。走在院子中抬头看到了一只流萤,忽隐忽现,顿时使今夜生动了许多……


(八十年代,在邵飞家,身后就是她的彩墨创作。)


111:电影《八女投江》的冰天雪地 (一)

 

(左图:《八女投江》摄制组是秋天进驻东北小北湖的,那里的美景和我们拍摄的惨烈故事将形成巨大的反差。)

 从赤峰回来后,不久杨光远导演再次找到了我,递给我一个剧本《八女投江》想让我和陈布谷做这个片子的联合美工,并兼任影片的特技设计。另外,杨导说前期还要协助沈华芬(副导演)选一下演员,让我主要从人物形象上把把关。

 

《八女投江》讲的是1938年春,在日寇控制下的东三省,小学教员冷云不能忍受亡国奴的生活,于是与身为伪警长的汉奸丈夫孙汉奇决裂,毅然离家出走,参加抗日联军。在抗联,她成长为一名刚强的战士,与其他女兵们一起为抗日而战斗。一次日军对抗联实行三面包围,在乌斯浑河畔,冷云等八位女兵为了掩护大部队突围,主动在敌人一侧打响,直到最后一颗子弹打完,敌人渐渐逼近时,她们手挽手,从容地走向滔滔江水之中。这就是抗战史上著名的八女投江。

 

沈华芬副导演,是演员出身,年轻时出演了《苦菜花》中的杏黎,曾给观众留下过很深的印象。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八女投江》是沈华芬改做副导演的第一部片子。我们第一站就去的是北京煤矿文工团,去看一个叫张凯丽的话剧演员。当年的凯丽清痩,皮肤白晰,说话还有点东北口音。人很谦和内敛,很适合《儿女投江》中的主角人物冷云。(八女中唯一有文化的抗联战士),凯丽的气质和冷云形象真的很接近。

 

(右图:沈华芬(左一)、演王惠民的演员(左二),这也是我们一起选中的八女中最小的一位小演员。)

二号人物杨桂珍,是个美丽丰满,泼辣热情的东北大妞,杨导演决定让刚刚分配到八一厂的,也是戏剧学院的毕业生岳红来出演,当时的岳红刚刚凭《野山》中桂兰的角色,获得了第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最佳女主角。其它演员基本上都是在东北哈尔滨话剧团解决的。八女中的第八位抗联战士是位朝鲜族姑娘。剧中的戏份不多,可也是八女之一啊!当时我的前夫艾端午的弟弟艾轩,正在交往的女朋友空姐张越,虽然是四川自贡女孩。可是我怎么看她都象个朝鲜族姑娘,我和导演说了我的发现,杨导说:"叫她来试试镜头",居然一下子通过了。很快八女都选齐了。

 

《八女投江》摄制组在哈尔滨停了几天就进驻了兴凯湖的小北湖一带进行拍摄。我记得我们住在一个林场宿舍。脚下是长年不化的大冰坨子,呼吸都可以使眉毛很快结成白霜的寒冬。伙食是纯东北饭,天天都有酸菜粉,每晚都有大碴子粥。我非常喜欢酸菜粉,一顿能吃三大碗。

 

左起:杨桂珍(岳红)、王惠民、胡素芳、冷云(张凱丽)在投江前最后一场激战的剧照。

我和陈布谷的分工是,她主要负责搭景,我负责人物造型。在人物造型我是有想法的,八女毎个人我制画了人物造型图。比如八女中胡秀芬的短头发,当时那个女演员不太愿意剪得那么短,我不由分说的坚持,最后她还是配合了。还有八女中的另外一个女演员,我的设计是她要从始至终地戴着一顶缴获日军的帽子,她也有点不高兴。的确不如不戴的好看,可是为了八女之间的造型不雷同,我也一味坚持了,最后的银幕效果证明我是对的。

 

冷云在影片中有一场在雪地里临产的重头戏。拍摄的前一天杨导找到我问,能不能让道具准备一个死婴模型?我问道具组,他们说没有现成的,也没带做模型的材料,说是北京厂里道具库房里能找到,不过再寄到拍摄现场,最快也要十几天吧。我把实情告诉了杨导,他说:"天气预报说明后天有大雪,我们等了好几天了,就想拍冷云在大雪纷飞中生产啊!"我想了想说:我试试吧。"

 

(右图:这就是拍摄"冷云雪地生产"的外景地。为了给那个小女婴送行,我那天特别戴上了一顶白色帽子(右起二)。雪,整整下了一天。)

就这样,找一具死婴的工作又历史地落在了我肩上了。我必须到哈尔滨市医院找一具被丢弃死婴来完成这个镜头。我和制片主任一说他马上同意,给我派了一辆卡车。

 

等我从市里回到了驻地,天已经黑了。 当我从卡车上抱下那个死婴时,她已经冻成冰块了。 雪在月亮下反着白光,显得漫无际涯的空洞,远山是虚无,天地是虚无,只有我和这小小的死婴似乎在真实地移动。我担心同屋的陈布谷害怕,也怕屋里太热,我去食堂借了个大铝盆把死婴就扣在了我们的窗户底下了,上面还压上了一大块煤块,那夜的雪一直不停……

 

第二天的天仍然是阴沉沉的,雪不见小,我们吃完早饭,一辆戴有防滑链的大客车向夹皮沟拍摄现场进发。谁也不问死婴道具的准备情况,我也懒得向杨导汇报。我悄悄地把大铝盆放在我脚下,上面盖着一块我从服装组要的蓝印花的包袱皮。叮嘱跟随我的战士小张带上一暖壶的开水说:"记住,谁要水都不给喝!这开水要用在一个重要的镜头中!“车窗外的飘着冷冷的,陌生的雪,谁也不知道我脚下的铝盆中那一起一伏的冰块女婴,我用脚紧紧地夹紧铝盆,山路太颤了,撞击声犹如狂诉一个魂灵的悲哀⋯⋯ 

(我和陈布谷(左一)在哈尔滨向当年抗联老战士请教《儿女投江》中有关置景和人物造型。)


【呼鸣油画作品欣赏】

 

《新八十七神仙卷一一呼鸣向大师致敬》(四)159 x121 cm x 13幅   布面油画 2012

《新八十七神仙卷一一呼鸣向大师致敬》(五)159 x121 cm x 13幅   布面油画 2012

《新八十七神仙卷一一呼鸣向大师致敬》(六)159 x121 cm x 13幅   布面油画 2012


**《油画背后的故事》**

1:呼鸣在1989年离开中国前往新西兰,最终定居澳洲,长达25年的海外生活,使呼鸣一方面对自己的文化怀有深深的敬意和浓烈的思念,(这在她多个系列的作品的创作当中皆有呈现);另一方面,又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了西方伟大的古典及现代主义艺术家,这使得她的作品具有了广阔的国际化视角与现代性意味。

学国画出身的呼鸣,在出国之后用画笔描摹着对于祖国深深地思念,她以油画布代替宣纸,以油代水完成了一幅幅创作精良、色彩饱满,感情深厚的中西合璧作品。

对人类的关怀,对故国的思念,对中西文化相融的广阔的格局与思考,形成了呼鸣独一无二的画风,她,最终完成了她的出走。

答:我还要飞,一飞几万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