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春节过后的4月,老康所在一军成立了战地教导大队,分干部和战士两个中队。入选条件是荣立二等功以上的前线参战人员。老康毫无争议地入选了,他告别燃烧的阵地,去设在文山州委党校的战地教导大队系统地学习了一个月。
尽管告别前线,但这里依然属于战区范围,因此老康他们全体学员都统一住帐篷。按照当时的说法,但凡入选这个战地教导队的学员,都是今后要重点培养的对象,像老康这样来自最基层第一线的班长,又是一等功臣,提干进军校深造绝对有戏,今后他在军队的前途应该是一片光明。
然而老康却格外平静,甚至有些诚惶诚恐,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荣誉并不属于他个人,而是许许多多英勇牺牲的战友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他没有资格想那些,他需要做的就是继续完成一名士兵的任务。只要换防和撤离发命令不下,他就坚守战斗岗位,为祖国守好南疆大门,别无他求。
在这一期战地教导队,不光有老康这样的战士,还有不少连排级干部,有的本身就是从军校毕业后奔赴战场的干部,就像他的排长吴恩光一样。全队一共分2个班,其中干部1个班、战士一个班。举办这样的战地教导队的目的,老康说传言比较集中的有两点,一是总结战场经验教训,提高作战指挥能力。二是为部队储备军事指挥人才。万一有进攻作战计划,要立马归队参加作战,以践检验学习效果。
老康心里明白,和他们相比,自己还差太多,能够被选拔到这里的都是精兵强将,每个人身上都有着近乎传奇的战斗经历,正所谓强中自有强中手,因此老康是抱着认真学习的态度来的,何况他也真的很想好好静下心来,把“145”阵地的那些永不磨灭的战斗经历写下来,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吧。
在教导队除了学政治、学军事外,还要认真组织研究对越作战战术,因此每位学员都领受了一项重要的任务,要结合自己在前线的战斗经历和心得,撰写一篇战例。当我问起老康他写的战例手稿有没有保留时,他摊摊手说:“没有,那会打仗呢,没多余的纸,也没买点抄一份。”我大呼:“哎呀太遗憾了,不然写进去内容可就丰富了……”
听了我的话,老康眼珠子转着嘿嘿笑道:“是吗?你认为这很重要吗?那好吧,你别急,容我好好想一想,这玩意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尽管已经过去了三十八年,但是很多东西却反而越来越清晰了,我好好回忆一下,给你重新勾勒一下大概的概况的。”
乖乖,三十八年前的一篇战地案例,他还能够凭借记忆回忆起来吗?我特别好奇,期待值满满的。
果然,老康这家伙的脑子的确好用,简直太牛了,他仅凭借记忆,竟然一口气把当年自己的这篇战例回忆的八九不离十,所在是令我敬佩不已。我不由得疑问道:“按理这篇战例对于你本人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你和你的战友们用生命和鲜血换取的胜利成果,倾注了你的很多情感的,你应该保留下来的。”
老康眯着眼睛望着我说:“你这么说只能说明你不了解那个时候前线的真实情况,当时在教导队依然处于全面备战状态,我们随时都有可能重返战场的。那时候笔和纸都是十分稀缺的东西,而且时间很宝贵,写完了就上交,个人就没有保留,因为我们还准备再上战场的,能不能回来还不好说。”
老康的这篇战地案例题目叫《利用定向地雷和手榴弹夹击战法打敌偷袭》,他无不自豪地告诉我:“就这一战例,是学员中最优秀的战例,大队长点名表扬了我。后来大队长把我叫去,给了我一个任务,把全部学员,包括干部在内撰写的战例全部交由我一个人修改。”
老康真诚地告诉我:“正如毛主席说的那样,打仗我们没学过,只能是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对于战争总结我们这些刚从阵地上下来的人脑子还都处于紧绷的状态,很多事情一时半会还难以平复,因此要突然转换到心无旁骛,抛球一切其他杂念,全身心撰写战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的体会是逐磨着写,边写边思考,大致分开头一一经过一一一一主要体会一一经验教训四方面写”
老康凭借自己的惊人记忆,向我较为完整地讲述了他的那篇战例。
一是开头部分:主要讲述战斗的经过情况,需要用简练且专业的军事术语进行描述,而不是泛泛而谈,更不是讲故事。
二是主要体会:
1、警惕性高。观察哨兵夜间观察不放过如何一个疑点,并及时报告,为歼敌提供了先决条件。
接防145阵地后,战士们一下子打破了生物习惯,白天睡觉,晚上出洞,一时很不习惯。反映在夜间观察或值守时容易打瞌睡、犯迷糊,肉眼长观察时间非常容易产生疲劳。因此,在前线阵地里上级反复强调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绝不可有一丝一毫的麻痹大意和松懈,更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疑点,发现情况及时报告。以后阵地上配备了先进的微光夜视仪,观察效果更好,肉眼观察的视觉疲劳轻很多。尽管这样,班排长每晚都要反复交待:“注意提高警惕”。正是由于警惕性高,及时准确地发现了敌情,为歼敌提供了先决条件。
2、准备充分。军中有句名言,叫作“不打无准备之仗”。一旦发现敌情后,第一时间迅速及时向上级报告,同事做好战斗的心理准备、人员布防准备和战备物质准备。立即召集班排长和战斗骨干共同研究技战术,群策群力,制定战术统一打法,明确战时各班分工。及时做好战前动员,并准备好地雷,挑选经验丰富的班长和老兵骨干抵近敌人前沿阵地进行布雷。
3、战法得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根据战场形势,例如用冲锋枪射击,夜晚看不见目标,一旦开火,我军145阵地对面那种一谷一隔的敌140高地火力可立刻支援,且敌140高地高于我145阵地,而用定向地雷和手榴弹夹击的战法,可以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既隐蔽杀伤的面积又大。最终取得理想效果,歼敌8人,而我无一伤亡。
4、协同有力。我军145阵地有步兵、60炮兵、机枪兵和军直侦察兵等多兵种协同,为达成一个目标而互相配合,共同作战,做到配属分队服从步兵,统一指挥,统一调动,统一部署,统一行动,接受任务不抢功,不推诿,不拖拉,不单干,速战速决。
三、经验教训:
1、战前准备工作有疏漏。实施布雷作业时,未安排火力接应,一旦被越军发现交上火,不能及时得到火力支援。
2、战斗任务完成不彻底。战斗结束后,团营连逐级通报了战果,并令抢回1、2具越军尸体,但因地形复杂,于我不利,且担心遭敌炮火报复,最终未予实施。
从坚守145阵地看“1.15”战役的特点
(一)、从越军方面看:
1、收复所谓失地的决心坚决。
2、军事准备时间长,超过半年,包括炮火准备和战术准备。
3、打我立足未稳企图明显,且利用临近春节以“临时停火”麻痹我方思想。
4、堑壕延伸战法,步兵机动更加隐蔽、快速,对发起突袭起到一招制胜的效果。
5、单兵作战能力不弱。
(二)、从145阵地情况看:
1、战略意义,是那拉方向防御纵深的门户,一旦失守,142阵地将被分割,处于孤立难援的境地。
2、145阵地部署兵力25人,其中步兵四连5班6人、炮班8人,二机连一排11人,后补充军侦察大队3人,配备微光夜视仪对敌观察。
3、火力部署,配属高射机枪3挺,40火箭筒1具,冲锋枪约12支。
4、地型地貌特征,145阵地卧于146阵地之下,土质结构,无植备,东西长约120米,南北宽约20米,左前方最远端是越南的大青山,近端是小青山,右前方一谷之隔是越军的140高地,140高地山腰三分之一处有一道山梁与145阵地相连。140高地植备较为茂密,你看不见他,他看得清你,明显高于145阵地,对145阵地构成火力威胁。越军经常利用14阵地,用60炮、火箭筒、冲锋枪,对145阵地进行炮火袭击、摧毁我表面工事,打冷枪。
5、阵地工事被毁严重。原有两道堑壕,战术想定,半山腰第一道堑壕原由步兵把守,山顶的第二道堑壕由机枪连守,但第一道堑壕被越军炮弹炸毁,步兵退守第二道防线,坚守失去弹性。
6、高射机枪作用难,本可以对山谷进行火力封锁,支援步兵战斗,但越军采取堑壕延伸战法,避开了重火器的打击,且高机枪体笨重,机动性不强,山头太低,距越军140高地太近,仅100多米,完全被越军140高地火力控制,反到成了拖累。
7、1.15战役前战斗减员情况严重,仅三机连一排在战役前就牺牲了5人、负伤1人,步兵也多人伤亡,兵力武器未得到及时补充。
(三)、1.15战役大致过程和基本经验:
1、时间节点:从1月15日凌晨一直打到18号结束,四个昼夜。
2、大致经历过程:越军炮火准备——突然发起进攻——争夺阵地拉锯战——表面阵地局部失守——自行组织反冲击与友军协助反冲击——夺回失守阵地。
3、取得战役的胜利,一是靠各级指挥的运筹帷幄;二是靠我军官兵训练有素,军事技术过硬。
4、兵员结构合理,当兵4到5年的老兵起到了骨干和定海神针的作用。
5、战前教育深入人心,“两不怕”思想牢固树立,打出国威、军威的决心牢固树立。
6、斗志顽强,不畏牺牲。个个有狼性、血性,冲锋陷阵,誓与阵地共存亡。
对于为什么像老康这样的一等功臣,由的战地教导队优秀学员,却没有提干和进军校,他不愿多谈,在我的追问下,他坦然告诉我,是他自己放弃了直接提拔的机会。在教导队学习期间,老康写信给连首长,表达了自己不想提干的想法。一个多月的学习结束后,团干部股股长又找他谈话,征求他提干的意见。老康还是主动放弃了,并向组织推荐自己的战友双胞胎兄弟之一的张大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