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  虚假的“小组”讨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的学生合作学习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如何才能真正发挥“小组”的作用呢?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对小组缺乏有效的管理,“学习小组”就会流于形式,从而变成“闲话小组”或者班里的一个个“小团体”。一般的做法是,首先要选好组长,组长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热爱学习,二是有责任心。只有热爱学习的组长才能使“小组”真正赋予学习的内涵,也只有具有责任心的同学才能对组内同学的行为进行监督与引导;其次分组要“好赖搭配”,课堂学习小组不是兴趣小组,不能让同学们自由组合,教师要注意把不同学习水平的同学搭配在一起,把平时总在一起“混”的同学拆开,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探讨上来;第三对于问题的设置,要注意有讨论的价值,也要考虑学生的能力与兴趣,能让他们“跳起来摘到果子”最好,同时要考虑到每个学生都可能有所收获;第四对于小组代表回答问题,最好采取“轮流坐庄”不要总是那么几个学习好的,爱表现的同学来“展示”,要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小组的“使命感”。而不是“学习小组”只是“组长”的小组。

  下面的案例是一位教育实习的师范学生深入课堂听课后的感受,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一些教训。

  案例:虚假的小组讨论

  记得有一次,我到一所初中见习,参观了一堂语文课,课上学生们学习的是一首古诗。当老师提出让学生们合作学习,讨论这首诗的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时,大家顿时炸开了锅,一个个兴高采烈地聚拢到一起,组成几个小组,热闹地开始讨论。老师让我在过道里转转,看看每个小组的情况,还可以和他们一起讨论讨论。当我走在他们中间时,我发现热闹只是表象,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一个小组看似讨论得很激烈,但我走近,听清楚了才发现,原来他们根本没有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而是在讨论前一天晚上看过的电视剧的内容;另有一个小组只有一个学生在说着自己的看法,而其他几位学生则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在做着自己的事情;还有一个小组中的两位学生因为意见不能统一,而开始争辩起来,根本没有静下心来好好讨论的样子……当老师让他们回答问题时,虽然每个小组都会被叫到,但是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几乎都是用猜拳的方式选出来的。他们回答的时候,其他学生全然没有认真听的样子,也根本提不出什么不同的意见。显然,学生们虽然美其名曰“合作学习”,但却没有真正做到合作,一堂课下来,本来就会的同学依然会,而不会的同学依然不会。

  这确实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反映了目前小组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真正的合作,是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是每个人都在进行的积极思考,当然每个人都需要发表自己的观点。真正有效的交流,是不同观点的碰撞和融合,而不是只有少数人参与,多数人的休息与放松。上面案例中的学生表面上看很热闹,但实际上并无多大的意义,是一种虚假的“小组”讨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许是组织的问题,也许是内容的问题,更有可能是方法的问题。组织的问题就是对小组的组合缺乏科学,组员搭配不合理,既缺乏核心人物,也没有骨干成员配合,所以学习讨论流于形式;内容的问题,可能是老师布置的问题缺乏讨论的价值,学生不可能有自由想象的空间。所以,学生无所适从只好说闲话,聊电视节目;方法的问题是指教师缺乏对学生小组学习方法的指导,也就是说,当一个讨论问题摆在面前后,组长应该如何引导同学们讨论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方法学生们或许就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所以,小组讨论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的指导,比如,问题包含了那些方面?你认为应该怎样认识?为什么你有这样的认识?你查阅一下资料还有那些观点?其他人的观点你同意吗?为什么?我们小组最后能否达成共识,应该达成怎样的共识等。层层递进地多提几个为什么?或许学生就有思路大开,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