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  班级中“小团体”

  良好的班风会为学生热爱集体,追求上进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不良的风气会分散学生许多不必要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在班级管理中“小团体”是老师们关注的重点。有的同学根据兴趣爱好,组成了一些“兴趣小组”,在这些小组里同学们积极探索,发挥特长,对良好班风的形成有积极的意义。而有些同学受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在班里组织起了一些类似帮派性质的“小团体”,比如按照地域,关系疏密,所住宿舍等。这些“小团体”本来也是学生们追求心理归属的一种正常要求,但如果这种“小团体”的过度发展,就会影响班级管理,甚至影响学校的安全稳定。所以,拆散这些“团团伙伙”成了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如何拆散?这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智慧。有的教师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批评教育,正面说服;有的老师通过家长做工作,让学生认识到“小团体”可能导致的危害;有些老师通过座位排序,或者重新分班等办法,把这些“小团体”拆开,但往往效果并不理想。笔者以为,要真正拆散这些“小团体”还必须解决思想意识的问题。让学生感受的学校公平和谐、安全稳定、追求进步,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就在身边,就不容易形成一些不良的“小团体”,即使形成也不会发展到影响班级稳定的程度。

  下面的案例是一位老师,对班级“小团体”的处理办法,值得我们学习。

  案例:班级中的“小团体”

  刚当上班主任不久,我就发现班里有一个明显的问题:不团结。后来,经过一段时间仔细观察,同时我找一些同学谈话,才最终探求到问题的根源:“拉帮结派”,即班级中“小团体”现象明显。在这些当中最突出的有两个小团体:“赵家庄帮”和“李村帮”,就是说这个班大多集中了这两个乡镇的学生。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且学习基础都很差,而且家长疏于管教,学生素质有待于提高。他们无法在学习上找到乐趣,又处于极为叛逆的年纪,拉帮结派、打架斗殴,便成为他们生活常态。两个小帮派常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个你死我活,甚至有时还故意制造事端,帮派成员都倾巢出动,差点闹出群殴事件。有好几次幸亏学生及时报告才幸免。期间,我多次找他们谈话,苦口婆心劝说,但效果并不理想。为了避免事态越发严重,我想了一个办法,拆散这两帮派,使之言归于好,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

  我专门选择了一个天气很不好的下午,提前半个小时告诉学生我要组织一场篮球赛。因为我发现他们帮派成员都很会打篮球,这下子把他们激活了,加上前面的恩恩怨怨,对方都想着拼尽全力较量较量。报名结束后,我宣布了参赛队员,当然都是我有意挑选的。还有,我宣布我来分队,并且我当裁判。分完后他们都瞪眼了,两个帮派都被我打乱后交叉分组。让原来两帮的“帮主”充当队长,还要领导“敌对派分子”。一宣布完就引来了很多不满,我“威胁”他们要是这次不举行,以后啥活动也别想举行。他们都明白我的意思,加上班主任亲自组织,就答应比赛了。

  鉴于双方球员技术都很好,比赛气氛一开始就很激烈。其实,刚开始有的同学彼此不配合,但学生毕竟是学生,比赛中双方的恩怨都变成了互相配合的默契。更不可思议的是队长在队中的安排和命令即使“敌对分子”也听命服从。我有时故意吹“黑哨”,以保持分数基本平衡。当招来抗议时我就大手一挥,让他们服从安排。所以,我上下场有意延长了时间,让他们彼此多合作。赛后,意想不到的一幕出现了,原来连话都不说的同学竟相互推让喝水,彼此擦汗,有说有笑,甚至还提议以后再打。那一刻我见证了教育的力量,也看到了作为学生的那份天真和纯洁。

  以上案例中的老师处理班级工作中的“小团体”的做法是充满智慧的。一是他开始也进行了劝说,“效果不好”,其实不管效果好与不好,正确的劝说就是一种教育,最起码让他们明白了道理;二是组织篮球比赛,最主要的是老师采用“打乱小团体”“吹黑哨”“故意延长时间”等一切办法,打破了“小团体”界限,让他们彼此友爱;三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赞美这位老师做法的同时,不要把处理班级“小团体”问题,寄希望于一次“神奇的活动”,要采取长效办法,把学生的爱好与注意力,引导在学习上来。让学生追求进步,积极探索,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而努力,才是最好的办法。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