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 “同课异构”教师交流经验的舞台
年轻的教师如何才能在专业发展方面快速成长呢?借鉴他人经验,发挥自身优势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佳选择。许多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建设性探索,其中“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不失为一种理想的形式。
“同课异构”教研模式是同一个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进行不同的构思设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不同的课堂教学策略的一种研讨形式。其活动目的旨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的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同课异构最终的目的是要“求异存同”共同发展。“同课异构”不仅是教师相互学习经验的一种很好教研活动形式,而且为“联片教研、跨区协助”等活动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案例:“晋沪联手、同课异构”
2012年秋季,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开展了“晋沪联手、同课异构”活动。活动由山西省长治市平顺中学、山西省临汾市安泽冀氏中学与上海“余党绪名师工作室”的骨干教师进行“同课异构”。活动安排是,每天上午1——4节课,两地骨干教师展示课观摩,同一课题分别安排在不同节次上,保证教师能够互相观摩。下午,针对上午的观摩课进行交流研讨。程序为:(1)上课教师分别说课与教学反思;(2)教师互相评课;(3)专家评课。
此次“同课异构”活动以初中《敬畏自然》、《我的母亲》和高中《蜀道难》、《雷雨》共四篇课文为内容。平顺一中和上海师大附中初高中各两位语文教师,分别在平顺一中初高中各两个班级进行授课,与此同时山西师范大学“骨干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组8位成员、“余党绪名师工作室”9位成员、平顺一中校领导及其余语文教师共同听课,之后进行及时评课和总结。
评课环节,先由晋沪两地授课教师分别自述该授课内容的教学设计方案缘由和授课体会,继而双方听课教师进行自评和互评,之后上海方副校长兼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和平顺一中校长兼语文特级教师张一笑对授课教师进行点评。除了本学科专业人员间的探讨,还有山西师范大学课题组非语文学科研究人员从旁观者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使此次“同课异构”活动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上更加科学地进行。各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语文课堂教学之道,双方教师互相学习授课之法,有成功有不足,有表扬有“批评”,有赞同有反驳,有谦虚有实力,各抒己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将活动推向高潮。期间,活动组织者朱晓民教授除对授课教师进行点评外,还特别强调两点:语文教师需十分明确语文教学到底要教什么;语文教师自身必须积累一定的阅读量,因为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成长史。这一观点受到在场教师的一致认同。最后,活动以上海师大附中副校长余党绪题为《立足根基,着眼未来:语文课程校本化的尝试与思考》的报告圆满结束。余副校长并向平顺一中张校长表态:愿意并期待与平顺一中保持长期的合作交流关系,向朱晓民副教授组织此次活动表示感谢。
经过现场调查,参加活动的校长对这样的课堂和教学表示十分满意、学生也特别喜欢、特别是参加此次活动的教师们觉得自身收获颇多,非常希望能多参加这样的活动来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素质和教学能力。“同课异构”这一着眼于教师成长的教学交流与研讨活动切实有力地为教师专业发展又增新笔。
以上案例中的“同课异构”活动是晋沪两地骨干教师联手开展的教研活动,建立了晋沪两地骨干教师之间的联系,构建了和谐共处、努力进取的教研共同体;通过此次活动搭建了两地骨干教师直接对话的平台:教师对话与课堂对话,使两地骨干教师在探索高效优质课堂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成长,达到校际共研,晋沪共进的目的,促进了骨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这次活动的意义是非常深远:一是活动促进了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探索与思考,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促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是深入探寻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内容落实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三是促进了教学反思和课堂实践的优化,加快教师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