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  听课的目的是为了研究课例

  教研活动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强教师课程实践能力的有计划、有步骤、有设计的实践性研究活动。它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工作中,形式重视,实质忽视;嘴上重视,心里忽视;教研员重视,教师们忽视;检查督查时重视,平时工作中忽视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教研活动中,许多学校把“听课”与“帮、传、带”作为抓手,但在这两项活动中,有不少学习流于形式,抓不住实质的问题。

  下面的两个典型案例说明了这一情况。

  案例一:F县教育局副局长走马上任后,工作积极,热情似火,带领教研室主任及所有教研员深入教学一线听课,一年听了五百多节课,结果局长病倒了,教研员累倒了,校长接待的烦死了,教师们感觉“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没什么变化。第二年,还准备继续推行听课制度时遭到大家的集体反对,这位局长非常苦闷。

  案例二:大学生小王毕业到J县中学工作后,工作热情很高,一门心思的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恰逢学校开展“帮、传、带”校本教研活动,学校领导给小王指定了一位年龄大一些的老师,作为小王的“师傅”,小王非常高兴。结果,小王在与这位“师傅”接触的日子里,听到的都是一些消极的言论及思想,什么“教师工作没有意思不如公务员有权”“在学校干多干少一个样”“不要太用心,反正再用心也培养不了几个大学生”等等。慢慢的,小王的工作热情也不那么高了。

  这是两个真实的案例曾引起我对教研活动的深入思考, 一是“听课”的问题,二是“帮、传、带”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入课堂一线去听课,是值得肯定的,但我们要清楚的知道,我们听课的目的是什么?与课堂里的中学生有什么不同?中学生听课是为了学习学科知识,我们听课是为了研究课堂教学,帮助教师改善课堂教学。也就是说,我们要进行“课例研究”。

  那么什么是“课例研究”呢?“课例研究”通常意义上是关于一节课的研究,即以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作为案例进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或者说是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课例研究一般需要一个研究小组,这个研究小组在许多学校一般以“同伴互助、师徒携手、名师团队”的形式进行工作,有的学校还邀请了一些校外教师参与了部分研讨活动。

  对于“课例研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课例研究”是关于一节课的研究,但不仅仅局限于对这一节课的听课、评课,它还包括该课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及课堂观察。特别是课堂观察更强调从学生那里观察教学所带来的变化。

  二是“课例研究”必须是一个“团队”活动,这个“团队”可以以“同伴互助”“师徒携手”等形式出现,但这里的“伴”与“师”,不是关系好的“伴”与年龄大的“师”。他们必须具备几个条件,第一、确实热爱教学研究,有责任心以及研究的激情;第二、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丰富的教学经验;第三、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较好的沟通能力。

  三是组建“名师团队”是进行有效“课例研究”的重要保障。把学校或者所在区域的名师组织起来,组建成一个或几个“名师团队”,定期开展课例研究,对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以及教师专业化成长是非常有效的。

  四是每一次“课例研究”都必须认真的设计和总结,不能只停留在大家七嘴八舌的“说”上,而要总结在“纸”上,落实在“做”上。

  在这方面上海的 “名师工作室”是值得借鉴的。 “名师工作室”是上海主要的教学研究形式之一,它的主持人,一般由教研员或某些一线知名教师担任。一个学科可能开几个工作室,允许各学校的骨干教师根据选择参加相应主持人的工作室。工作室成员一般采取网上招募的办法。教育局相关部门和工作室的主持人对申报资料进行严格的审核和考察,一般通过答辩方式进行最后确定成员组成。他们的审核极其严格,同时充满人性,将最有能力的老师组织到一起,使得组建的工作室充满生机,齐心协力,朝着共同成长的目标前进。名师工作室更侧重于教学实践,着力于课堂分析。如上海市数学特级教师“叶季明工作室”就是以“三阶段两反思”的方式进行探索,从单元备课、说课到上课,同一节课第一次上完,工作室的成员坐下来研究,提出改变的方案,再上第二次。以此类推,这节课上到第三次时已经成功反思两次。这种反思是提高教师技艺、促进教师成长不可忽略的过程。另外,主持人还会推荐成员阅读一些热点文章和重要书籍,思考并积累大量阅读感想和论文,工作室有时也会邀请专家作热点教育问题专题讲座和研讨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