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知识、思维与智慧”
关于教育教学的内涵是什么?也是大家关心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究竟应该注重对学生哪些方面的培养,一时成了一个热议的话题。
知识的获得很显然是人们对教育内涵的首要选择。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它是人们主观认识成果,所以它受实践能力的制约,有时候我们认为的非常正确的知识,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又对此有新的认识。比如,对于教师而言其知识一般认为有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即专业知识,教育心理学有关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适合自己的一些经验性的知识等,对于学生而言,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获得一些有关学科的知识。郭永祥教授认为,知识应该分三个层次,即符号表征层次,形式逻辑层次及有意义层次等。其实学生的最后的知识构成如教师一样,有学科方面的知识,有学习方法方面的知识,还有学生在日常实践中或者独立学习中无意识掌握的一些知识等,这些知识的获得都是非常必要的,它或许是构成学生智慧最基本的要求。但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过于注重学生学科知识的获得,特别是过于注重对一些知识的记忆,在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记忆过程中,会失去学生许多思维品质的发展与形成,将起到不好的作用。目前有的人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的教学,是有一定道理的。
前几天,我听了一节语文课,语文教师上一节语文课,许多时间给学生讲作者的生平,又用很长时间讲写作背景,再下来讲本课生词句子等,使人感觉不到学生在真正学语文方面的知识。一节课都感觉到没有“语文味”。更不用说从语文中获得思维的拓展与智慧的启迪。所以,课堂教学不能否定知识的获得,如何获得知识?获得哪些知识?为什么要掌握这些知识而不需要掌握那些知识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思维的拓展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涵。思维是心理学的范畴,分逻辑思维与现象思维,它以人类的精神活动为主要特征,包括对知识或者说信息的接收、加工、储备、传递等,注重对知识的分析、综合、概括、抽象等,使知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层面。比如我们上一节历史课,该课的内容教材上阐述的很清楚,即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与结果等,如果我们仅仅让学生记住这些历史的知识,是完全不够的,我们要通过对这些历史材料的加工、分析、综合、抽象,培养学生历史的思维能力与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黄卫军老师曾说:对中国近代史“落后挨打”这一命题,高一上新课时一谈到圆明园的毁灭和被动挨打的历史,讲多了学生们张口就是说“落后就要挨打”,也就是说,这一命题在学生心中已形成思维定势了,甚至有个别学生将之演变为“挨打有理”“挨打活该”了,这就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对历史问题的深入的研究了。针对这种情况,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落后一定挨打吗?”要求学生思考并举例说明。学生们先是面面相觑,然后教室里就开始热闹了,学生们饶有兴趣地讨论起来。之后再经过我的启发,把这一观点进行重组演绎,最终得出了6种结论:a.落后可以不挨打,如隋唐对待日本的政策;b.落后打先进,如法兰克王国入侵西欧、我国古代辽夏金元入侵中原;c.落后与先进平等共存、互通有无,如唐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d.落后受先进援助,如三国时,蜀国帮助西南少数民族开发南中;e.落后反击先进,先进受到重创,如非洲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的胜利;f.落后必挨打,理由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会发生弱肉强食。这些富于创新火花的观点,就是扩散思维组合分解的产物。 (<<创造思维论>>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所以,在教育教学中,不仅仅要给学生传授教材上的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使“知识性课堂”转化为“思维性课堂”。
智慧的形成是教育教学最理想的追求。智慧是什么?古代的贤者以及一些宗教家也做过不同程度的回答,比如,墨子认为智慧是聪明才智;佛教里认为智慧是超越世俗虚幻的认识,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智慧,道法也。
用我们现在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说,智慧就是能够迅速、灵活、正确地感悟、理解、处理事物的能力。它更多的体现为创新、发现与规整活动与能力上。教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智慧,这不仅涉及到教学内容的问题,更涉及到教学的要求与观念的问题。下面的故事很能说明对事物的感悟的智慧。
一个青年背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跑来见无际大师,他说:“大师,我是那样的孤独、痛苦与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极点;我的鞋子破了,荆棘割破双脚;手也受伤了,流血不止;嗓子因为大声呼喊而喑哑……为什么我还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 大师问:“你的大包裹里装的是什么?”青年说:“它对我可重要了。里面装的是我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时的烦恼……靠了它,我才走到了你这儿来。” 于是无际大师带青年来到河边,他们坐船过了河。上岸后,大师说:“你扛着船赶路吧!”“什么,扛着船赶路?”青年很惊讶,“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是的,你扛不动它。”大师微微一笑,说:“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河后,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须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负重。” 青年放下包袱,继续赶路,他发觉自己的步子轻松而愉悦,比以前快得多。
无际大师对于青年的背负的沉重负担,不是采用说教的方式,教他如何学会放弃,而是通过让青年“背船”,让青年自己感受到生命不堪负重的道理,从而内心里感悟的人生的真谛。这就是一种教育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