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关注:生活、兴趣,与需要

  目前,对于校本课程的认识大家还有许多疑惑:

  首先是概念上的模糊,“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是分别具有不同内涵的两个概念。校本课程开发指向的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而校本课程则属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产品或结果,一般表现为学校自主决定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计划或方案。

  其次是对活动课、选修课、兴趣小组活动与校本课程关系的认识不足。活动课、选修课是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课程,有些内容与校本课程有交叉,但不是校本课程但校本课程可以是活动课和选修课的继承、规范和发展。如果有些活动课和选修课,特别是一些兴趣小组活动,本身就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是校本课程的表现形态,可以直接归入校本课程,但如果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相去甚远,这就需要加以改造、规范和发展。

  第三,有的学校把“入学教育读本”作为校本课程,有的学校把“数学题的答题技巧”作为校本课程,许多学校把“乡土教材”“古诗文经典阅读”作为校本课程。有的学校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师的职称与晋升挂钩,老师们迅速“制造”了好多所谓的“校本课程”。这或许与校本课程有所交叉,但不能代表校本课程内涵与方向,如果不对此加以引导,不但使校本课程流于形式,而且还会误导大家对校本课程的认识。

  从理论上来说,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其中“开发”是指从课程目标的拟定、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标准的编制、课程材料的选择和组织到课程的实施与改进等一系列的课程行为。换一个角度来说,就是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的学校自主开发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学校自己的课程开发。

  从实践层面来说,校本课程要体现三个特点,即具体化、情趣化与实践化,也就是要实现学生最大的获得。具体化就是校本课程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课程的设定要体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让每一个学生在校本课程中都有所收获。即具体到每一位学生,具体到学生的某一方面,具体到某一方面的知识,具体到每一位教师的特长。具体就是要求我们克服笼统,许多学校将“乡土文化”指定为校本课程,可能有许多同学对此已经很熟悉,对此并无兴趣可言,这样的校本课程并不能起到“校本”的作用。如果每天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们学一点具体的生活技能,或许比让学生了解乡土文化作用更大。情趣化就是校本课程要关注学生的情趣。校本课程是“以校为本”,“以校为本”其实就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情趣。校本课程只有关注学生的情趣,才能“顺势而为”,更加发挥校本课程的功能。比如,有的学生对书法艺术有兴趣,有的同学对古筝感兴趣,有的同学对腰鼓感兴趣。对艺术方面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定要关注学生个体的情趣要求。实践性就是校本课程要注重实践操作,这主要是指校本课程的知识化倾向。许多学校把校本课程理解为另一方面知识的传授,比如书法知识、古代思想、经典阅读等等,虽然这些可以作为校本课程的一部分,但校本课程更应该注重其实践操作,比如插花技术,农用机动三轮车的简单维修等。

  由以上校本课程的特点我们可以对目前校本课程做以下理解,生活即课程、兴趣即课程、需要即课程的理念。

  生活即课程。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生活即教育。其内涵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给我们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我们现在学校教育就是缺少给生活以教育,所以校本课程就是要给生活以课程,把生活内容作为课程,为生活的不断向前发展而构建课程。

  比如:山西阳城有的学校的校本课程,就是让学生做拉面,学洗衣服。安泽县有所农村中学利用校园围墙周围的空地让学生种各种蔬菜等。

  这种融生活于学校,融实践于课堂,虽然没有文本化的课本,但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校本课程,或许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比如:有的小学的校本课程就教孩子们“漱口”。饭后漱口虽是生活小事,但它关系到孩子今后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确立。对主管孩子生活的老师来说,让孩子养成这个习惯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通过这一校本课程的学生们认识到不“漱口”的危害,学会正确“漱口”的方法,对学生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兴趣即课程。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针对学生对某一学科学习而言的,关注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外驱动力,但如果我们能够按照学生的兴趣,来设置课程,那才是真正意义上学生“内驱动力”的“我要学”。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兴趣开发适应不同学生心理特点的校本课程,对学生潜能的发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的孩子爱“玩”,学校开发陶艺课程,有的男孩爱“动”,学校开发架子鼓课程等等。

  需要即课程。校本课程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需要,学习的需要,身心发展的需要,未来生活的需要等。一个农村的孩子可能考不上大学,可能一辈子不会到繁华的大城市去,不需要说一句英语和做一道几何题,但他要生活,要面对土地,面对牲畜,面对农药,面对农用工具,那我们的校本课程就应该根据他们的特点关注他们未来的需要;一群草原的孩子们,或许他们一生都不会接触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但他们会生病需要吃药,有一位教师曾经建议,给草原的孩子们开发一门专门介绍医药知识的校本课程,或许是他们一生的需求。

  南京市小学为一二年级孩子量身定做“识字开花”课,高中以学生模拟体验为载体,长期组织模拟公司、模拟法庭……游府西街小学每周三下午,都会给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的机会,开发了40余种兴趣课,遍及艺术、运动、思维发展、技能学习等各个领域,主线就是“走进生活家园”校本课程。“这是学校开发的一至六年级所有学生共同学习的课程,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社会性。”

  选自王璟《学生不爱哪门校本课程 该老师就要“下课”》扬子晚报2013年5月31日。

  总之,新课改进行了十几年,对于一些推行新课改比较好的学校,也进入了发展的迷茫阶段,进一步发展的出路在哪里?笔者以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优化是一个很好的抓手。因为校本课程对于学校来说可以彰显特色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可以促进个性发展,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实现专业特长的提升。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