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  教学过程的设计 “环节、意图、材料、方法”

  关于历史教学的设计问题,以前我曾讲过一个思路,即“主旨、切入、主线、整合”。就是说,教学设计首先要确立这节课的核心,围绕核心寻找一个切入点,整个课的设计要有一个主线,并围绕这个主线来整合材料。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围绕主线整合材料呢?许多中学老师觉得无法把握。为此,给大家提一个教学过程设计的思路,即“环节、意图、材料、方法”。

  “环节”就是把整节课按照“主线”的发展要求,设计几个“环节”,可以给每一个环节,设计一个符合本环节特点的“名称”或标题。这个环节“名称”可以是一个陈述句,也可以是一句七言诗词等,形式要灵活多样,但环环紧扣,也就是每一个环节之间要有内在的联系。

  “意图”就是要在“环节”名称的下面写上,设计这一个环节的意图是什么?在这个环节里用材料图片的意图是什么?计划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比如: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

  环节1:出示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和莫斯利安酸奶的包装盒。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家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引出第二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的影响:新时代的来临。

  环节2:出示第二次科技革命重大发明成果示意图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水平表。

  设计意图:通过对图示的认知与图表的分析,认识在工业发展的引领下,社会各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材料”就是为了实现本环节的教学意图,所要的教学材料。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材料可以是教材中的内容,也可以是其他的文本图片,只要能够实现教育教学意图即可,也就是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比如:

  环节3:出示美、德第二次科技革命期间行业发展转型的文献与《19世纪末期武装的和平》漫画。

  设计意图:通过文献和漫画的解读,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转型,引出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态及影响。

  环节4:出示《1914年世界主要国家殖民势力范围示意图》。

  设计意图:感知处于垄断阶段的帝国主义对世界的划分,引出新的矛盾。

  环节5:出示《20世纪初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海外殖民地面积》示意图和《欧洲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水平所占世界整体比重表》及相关英、德文献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对数据、文献资料的解读,认识到新矛盾的根源在于新的力量状态下的利益分配不均。

  在上面“环节”中的《19世纪末期武装的和平》漫画、《1914年世界主要国家殖民势力范围示意图》等,就是材料。而这些材料并不一定是教材上面的,是围绕环节意图精心挑选的。

  “方法”就是在本环节教学中,你根据意图与材料的要求,你计划采用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比如,让学生阅读、讨论,或者归纳概括等。

  下面是一位老师关于《内战烽火》的教学设计,大家可以参考学习。

  《内战烽火》的教学环节:

  环节一: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导入:出示图片:毛泽东和蒋介石重庆谈判时的合影。

  抗战胜利后,人民渴望过和平安定的生活,但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国共两党会不会打起来呢?毛泽东和蒋介石如何进行较量?谁会是最后的赢家?(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兴趣。)

  环节二:山雨欲来风满楼

  1.先给学生大致讲解重庆谈判前的国内形势:整体形势、共产党、国民党、美国对国共分别的态度和举措。(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重庆谈判的背景。)

  2、出示图片1:检查预习效果。重庆谈判的相关基础知识的结构包括重庆谈判的背景、目的:蒋介石的目的、毛泽东的目的、时间、地点中共代表、结果。(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落实基础知识。)

  3、出示图片2: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重庆商谈和平的电报之一,并提出问题:蒋介石为什么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设计意图:通过再现史料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谈判的目的意图,也起到了过渡作用。)

  4、出示图片3:辩论“毛泽东应不应该赴重庆谈判?”正方:应该去重庆谈判。反方:不应该去重庆谈判。(设计意图:通过辩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和原因) 

  5、出示图片4:毛泽东、周恩来等到重庆谈判时在机场的一张合影,让学生以记者身份进行现场报道必须包括重庆谈判的时间、人物、内容、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假扮小记者现场报道,使其对重庆谈判这个事件有总体把握,也当堂落实与课相关的基础知识。)

  6、 教师讲解和重庆谈判有关的战役上党战役。

  (设计意图:通过上党战役对重庆谈判有更深的理解,也是对课本知识的拓展延伸,使内容更加丰富,也使这个事件变的有血有肉。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历史课走近现实。)

  环节三:延安上演“空城计”

  1、出示图片1:检查预习效果。出示转战陕北的知识结构包括全面内战爆发的时间、爆发的标志、转战陕北的时间、经过、结果。(设计意图:检查预习情况、落实基础知识。)

  2、出示图片2:“转战陕北”示意图提出问题:为什么用“转战”一词?转战陕北是离开陕北了吗?学生通过观察示意图来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示意图让学生理解“转战”一词的意思。通过观察转战陕北路线图让学生知道当时使用的战术是“蘑菇战术”目的是通过这个战术拖垮敌人,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3、教师讲解:胡宗南进攻延安,延安上演“空城计”的故事:当时胡宗南有24万兵力,而我党只有2.6万人和3个地方旅。可以看出是敌强我弱,在这种情况下我党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在撤离前在枣园他住过的窑洞抽屉里给胡宗南留了一张纸条:“胡宗南到延安,势成骑虎,进又不能进,退又不能退,奈何!奈何!”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转战陕北?”是因为敌强我弱,不是退缩逃跑,而是主动撤离,是一种战术。)再说说当时毛泽东、周恩来的化名目的是增加趣味性。

  环节四:千里跃进大别山

  1、出示图片(一):检查预习效果。挺进大别山的知识结构包括时间、经过、意义。(设计意图:检查预习情况、落实基础知识。)

  2、出示图片(二):挺进大别山示意图,小组讨论:“为什么要挺进大别山?”“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难点,让学生结合示意图讨论来突破难点得出挺进大别山的原因。)

  环节五:煮豆燃萁相煎急

  学生总结本课主要内容并板书到黑板上。(设计意图:既可以通过概括本课内容让学生总体把握本课主要内容也可以提高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上面的设计基本上体现了“环节、意图、材料、方法”的设计理念,但也有不足之处,一是没有把组织教学的形式与方法制定出来,看不出教学的过程;二是设计意图太零碎,其实在每一个环节后面,说明意图即可,不需要每一个活动都说出意图,显得凌乱。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