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一)

  问题是开启一切智慧之门的钥匙,不论孔子,还是苏格拉底都十分重视问题对学生的启迪作用。在过去的教学中,问题教学早已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重点。新课程改革以来,以问题为核心的探究学习倍受人们的重视,课堂教学应该以问题为中心已成为一个无需争辩的话题。目前,问题导学模式得以广泛推广,也是一个主要的表现。然而,课堂教学中为何要设计问题?设计什么样的问题?如何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要反映什么内容达到什么目的?许多老师对此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系统的构思。

  下面的案例就反映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对问题设计的迷茫。

  案例:“只要问答就是问题”

  2016年5月29日,在山西临汾某中学听了一位历史教师的课,该课是初二历史《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这位历史老师一开始上课,先让学生集体朗读本课内容,然后开始上课。在整个课堂上老师给学生提了二十几个问题,大致如下:

  问题一:让学生看了一下导语框上的图片(这个图片来源于郭沫若先生的历史剧《武则天》,在成功演出之后合影留念的一张照片),教师问:“从这张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坐在正中间的是?”(语气停顿)学生集体回答:郭沫若。

  问题二:学生回答完后,教师接着问,“但是后面(指照片)还站着一位穿蓝色衣服的是?”(语气停顿)学生回答:(集体)周恩来。

  问题三:教师问:“周总理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去观看演出就说明周总理对什么的关系(应该是关心)呢?”学生:(集体)文学。

  问题四:教师问:“坐在中间的是郭沫若先生,站在后边的是周总理。那么周总理身为总理却把中间的位置让给了?”(语气停顿)学生回答:(集体)郭沫若。

  问题五:教师问:“我们现在看一下这节课内容包括三个内容吧。一个是文学的,一个是艺术的,还有一个是?”(语气停顿)学生回答:(集体)体育的。

  问题六:教师问:“为什么说新中国诞生文学艺术也进入了新的时代呢?(语气停顿)第一段告诉你了吧,首先,第一个是什么呢?”学生回答:(集体)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问题七:教师对文学方面的成就简单介绍后,提问:“底下小字部分介绍的是优秀的长篇小说,有什么呢?”学生:(集体)《青春之歌》《茶馆》。

  问题八:教师讲解了,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过渡到文革之后的作品先是反思文革中的一些教训经验,其次是反映改革开放内容的作品,接着问学生:“这一时期又出现了一系列的短篇小说,主要有什么呢?”学生回答:(集体)《哥德巴赫猜想》。

  问题九:教师:“《哥德巴赫猜想》,这是讴歌数学家陈景润的,讴歌的是陈景润在数学领域的主要成就。还有要记住就是1982年的时候设立了一个?”(语气停顿)学生:(集体)茅盾文学奖。

  问题十:教师:“……每四年举行一届茅盾文学奖,这个要知道,这是咱们第一个内容。然后我们看第二个内容是?”(语气停顿)学生回答:(集体)艺术的发展。

  问题十一:教师:“那你想一下,文学艺术作品的形式有哪些呢?”学生:(集体)戏剧、书法。

  问题十二:教师:“那么看一下这一时期优秀的作品有哪些?反映革命年代的故事片?”(语气停顿)学生回答:(集体)《大决战》;教师:“电视剧?”(语气停顿)学生回答:(集体)《日出东方》;教师:“故事片?”(语气停顿)学生回答:(集体)《林则徐》。

  问题十三:讲完文学方面的内容后,教师讲体育方面的内容,教师设计了几个问题。一是第三框的内容什么?学生回答:体育;二是旧社会外国人经常嘲笑中国人是什么?学生回答:东亚病夫;三是这时候毛泽东对学生提出什么?学生回答:(集体)健康第一;四是竞技体育是什么?学生回答:比赛;五是竞技体育取得什么成就?学生回答:从乒乓球队开始,中国的运动员走出国门。六是我国乒乓球第一个单打冠军是谁?学生回答:容国团;七是我国的奥运会上传统的项目还有哪些?除了乒乓球和射击以外。学生回答:羽毛球、排球、跳水。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对教学问题的设计,其实并不仅仅是一种“个案”,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许多教师在“常态课”教学中都忽视对教学问题的设计。 问题与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与提问的方式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两个重要的方面,其中精心设计的教学问题,并使其贯穿教学过程中,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思维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从以上案例中所反映的课堂教学中对教学问题设计的低层次性却不容忽视。目前,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突出表现为:

  一是知识性的问题过多。在许多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问题的设计过分关注知识教学,而忽视了思维教学、实践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把获得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把灌输知识作为主要方法。教师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所提问题只侧重于识记或简单到学生不假思索即可回答出来。如提出“鸦片战争爆发于什么时候?”这样学生在课下通过识记就能够掌握的知识点,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减少了学生思考的复杂性和深度,从而无法达到加深学生对问题理解的目的。

  二是系统构思的问题缺乏。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按教材内容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的设计提问。比如历史课堂问题大致可以分四个层次:第一级是单纯的记忆性问题,即为识记级水平;第二级是识别性问题,即为简单理解级水平;第三级是推理性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分析和综合方法进行论证;第四级是评价性问题,要求学生史论结合,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后两级不仅需要有较强的理解力,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各级层次各具功能,历史课堂提问的设计要体现整体性和系统性,要根据学生年龄的高低制定一个能力序,按计划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所以,教师要清楚先问什么再问什么,要有目的,有技巧,层层递进、由简到繁的设计问题,但是有不少教师忽视了问题的顺序性,随心所欲的提问,这使得问题顺序杂乱,缺乏主次与前后贯通,这样的提问会分散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注意力,扰乱学生的思维,从而造成反效果。还有些教师非常容易陷入课堂提问越多越好的误区,不考虑提问的目的性,盲目发问,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让学生无所适从,应接不暇,这样做既浪费时间,又起不到提问启发诱导的作用。

  三是拓展性的问题不足。拓展性的问题就是以课堂教学知识为依托,结合自己的主观认识不断拓展知识内涵和外延的问题。拓展性的问题不仅能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客观性与变化性,是我们课堂教学本质的最好体现。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就事论事的比较多,不能够引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不利于学生将呆滞的知识转化为活性的知识,更谈不上思维的全面发展乃至创新。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