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吃西瓜”的启示
在基础教育阶段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是主要的学习方式,笔者以为,主要考虑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方式,即学生的年龄、心理、经验与知识基础适合什么样的方式;二是学生的终生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方式,即什么样的方式能培养学生未来获取人生必备知识的需要,这方面的方式不管学生是否喜欢,都要让学生学习与掌握;三是学科知识的特点需要什么样的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否最好的方式,标准化的可以统一要求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对这种方式加以解读,“自主”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独立的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学习目标与要求,同伴之间相互帮助、配合、讨论、对话的学习方式;“探究”侧重于在“做”中学。需要大家注意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分层次,分方面的。学生的年龄不同“自主、合作、探究”的层次不同,学科不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面就不同。有人以为就年龄而言。幼儿适合在模拟中学,小学生适合在游戏中学,初中适合直观的学等,就学科而言,语文英语学科适合“阅读与思考”,艺术课适合“鉴赏与创作”,技术课适合“设计与制作”等,以这些年龄特征与学科特征来否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合理性很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游戏”“阅读”“设计”“鉴赏”等方面都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不同层次与不同方面法体现。问题是我们在新课改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我们不应该以此来否定其他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合理成分,凡是学生乐意接受,能够促进学生发展,有适合学科特点的方式就应该继承与发扬。
案例:“吃西瓜”的启示
一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总是看见他的母亲经常把冬瓜、南瓜和西葫芦等瓜类蔬菜买回家,炒着、煮着或蒸着吃,从来不切开后生吃。对此,小孩也习以为常,认为瓜就是要弄熟了再吃的。
一天,母亲把西瓜买回家,让小孩吃,尽管说了许多关于西瓜沙甜、消暑之类的话,但小孩总是不吃,并报之于“猪才那么吃呢”的话。后来,家里的其他人来了,大家都纷纷吃了起来,并对该瓜赞不绝口。小孩站一边看着,感到非常惊讶!
这时,母亲走过来把一小点西瓜瓤送给他,小孩犹豫地张开了嘴。随后,小孩拿起西瓜,像大人一样大口地吃了起来。母亲即时地教孩子吃西瓜时应该注意什么。比如,怎么吐西瓜子等。有一天,母亲带小孩逛街,看见卖西瓜的,小孩大声说:“妈妈买西瓜,我要吃西瓜”,并抱着一个大西瓜不肯放开。
这看似一个非常普通的故事,给我们的教育教学一个深刻的启示:
一是教育在于示范。小孩从小没有吃过西瓜,认为“瓜”是要弄熟了,才能吃的,所以在他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就没有生吃瓜的经验,他不接受“吃西瓜”的知识是可以理解的。作为家长硬是给他吃,他是不会乐意接受的。而通过示范“大家都纷纷吃了起来,并对该瓜赞不绝口。” “小孩站一边看着,感到非常惊讶!”等,孩子有了尝试的欲望,这就为教育的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是教育在于引导。教育活动要在时机恰当的时候,积极引导,这个孩子,在有了吃西瓜的欲望时,母亲不失时机地给他最边递上一小块儿,引导他吃。如果错过了这样的时机,孩子的欲望过去了,或许下一次还是不吃。作为教学活动,同样如此,当学生对知识有了强烈的兴趣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环境或者条件,只有这样,学生能“趁热打铁”乘势而上。
三是教育在于方法。还应该注意,更多的时候,教学不是告诉,不是传授,而是体验是感悟,是诱导。母亲先把一小块西瓜瓤递到小孩的嘴边,再告诉孩子怎么样吐西瓜子,这个过程是一个诱导的过程,是教给学生一种探索的方法。这种方法的获得比掌握具体的知识更重要。因为,课堂教学乃至整个学校阶段的教学,所涉及的只不过是人类已有知识的一小部分,只是为学生在课堂之外和走出校门之后继续构筑自己的知识体系奠定必要的基础。所以说,教师如果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就很难适应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不仅要教人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教师要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一套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以后乃至终身受益非浅。
四是教育在于培养兴趣。孩子一旦发现西瓜好吃以后,他就对吃西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第二次在街上见到西瓜后,他就主动要买。学习的活动也是这样,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励其探索的欲望。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部分,成功的教师主要不是教给学生一堆死的知识,而是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倘若学生对知识产生了深刻的兴趣,就能知难而进,孜孜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