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教学设计:“主旨、切入、主线、整合”

  教学不是漫无目的的旅行,也不是闲暇无聊的遛弯,它需要设计,需要方法。没有设计就没有教学,这可能是一个不争的话题,但如何设计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如何设计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如何设计更能利于提升学生的素养等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于2013年11月22日——25日,在太原万柏林区举办了第三次“晋沪两地,同课异构”活动。

  在本次“同课异构”活动中,我与上海徐汇区教育局教研室的方勇老师进行了交流,现在仍然记忆犹新。方老师的许多观点值得大家学习与借鉴的。现在,我把它回忆性的写出来,希望对历史教学有所帮助。

  与方勇老师谈教学设计时,他主要谈了以下几个观点:

  一是确立教学“内容主旨”。方勇老师的教学设计与大家一个最明显的区别是教学设计的第一部分是“内容主旨”,即教学的立意,要用一句话或者一段话把本课的中心阐述出来。这种阐述不是一般内容的总结,而是在对教学内容深入的了解的基础上,对本课的高度认识与分析,并提出本课的落脚点。它来源于教学内容却高于教学内容。它是本课的灵魂、中心,是这一节课的“本”,整个课的设计是它的“形”,整个课堂教学是它的“用”。“内容主旨”对我们的启发是很大的,主要表现在:首先,“内容主旨”的确立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高度认识以及对史学方法熟练掌握,需要教师历史的意识与智慧;其次,整个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在教学主旨的统领之下,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都围绕“主旨”,特别是课堂的“结局”不会偏离“主旨”,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学习方向的把握;第三,“内容主旨”的撰写反映一个教师的知识的积淀与人文的素养,长期进行“内容主旨”的撰写对提高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是制定教学“合理目标”。这里要注意“合理”,我们在看其他教师教学设计时发现,许多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都是把课标上的课程目标“移植”到教学中来了。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是按照“三维目标”的要求按“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分三个方面七个维度提出教学目标。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这么多的目标能实现吗?在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其实许多教师就是实现了一个目标,就是落实知识点。教学目标的过高过多,过大过细都会失去它应有的意义,所以,教学目标必须“合理”,表述的时候也没有必要一定要机械地按照三维目标来表述,可以细化与重组,但整合必须包括以下三项。方勇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就把教学目标分“大致知道”“初步理解”“有所感悟”三个方面表述的,具有很强的课堂教学指导意义,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特点。

  三是分析重点与难点。分析与确定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对课堂教学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一个教师不明白这一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就不会有的放矢。重点与难点是教师课前设计课堂是根据教学内容及其目标的要求而确定的。重点知识的确定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的主旨”,服务教学主旨的关键知识就是重点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难点知识是以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的,指学生难以掌握,难以接受的知识,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性的善恶的理解,战争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等等。需要注意的是重点与难点也有一个量的问题,我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到课堂的实际,重点与难点知识都不宜太多,特别是对初中学生来说一个就可以了。

  四是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的最主要的部分,前面的一切都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合理实现。上海有一位教师在讲授《改革开放》一课时,如下设计教学过程:

  导入:万书记的奇遇——母女一条破裤子

  过程:环节一、小岗村密约——杀头坐牢也心甘

  环节二、深圳的论证——杀出一条血路来

  环节三、走向全世界——发展才是硬道理

  小结:时代的印记——流行语中的心声

  还有一位教师在设计《罗斯福新政》一课的教学过程时,用“疯狂的大繁荣”“严峻的大萧条”“超常的大调整”三个非常具有说服力的标题概括出的罗斯福新政的前因后果。

  其设计思路很新颖清晰,学生一目了然,而且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方勇老师在谈到教学过程设计的时候他说,教学过程的设计一般采用“环节+意图设计”每一环节讲述什么?问什么?演示什么?以及环节之间的过度语即过渡方式,每一环节的设计意图等。

  对于教学设计的规范化,上海的方勇老师有一段话值得我们学习。即,中学历史教学绝不是内容越多越好,越深越好,教学手段越“花”越好,而是内容越典型越好,逻辑越周密越好,体现的史学思想方法越到位越好,教学方法越透彻越好。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