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力贞和秘书沿着陡坡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到一个没有院门的土墙围着的大院。

  院子里一根木杆上挂着一个锈迹斑斑的铁钟。

  近百名穿着破旧的男女小学生坐着小板凳、小石块、小木板,围成几个方块读书。

  一阵冷风吹过,有些穿着单薄的小孩直打哆嗦。

  “喂,你们谁叫山丹丹?”刘力贞问。

  “我。”一个小姑娘举起了手,她见两位来人不是老师,又把手放下。

  “我是刘力贞,是你给我写的信吗?”刘力贞走近她,弯下腰摸着她的头,问。

  “啊,您是刘主任,您收到我的信了?”山丹丹站起来,“真没想到,您,您会来!”

  “你们老师呢?”秘书问。

  “一个病了,一个下河挑水去了。”山丹丹说,“老师让我们自习。”

  “你的信我看过了。知道你们连教室和课桌都没有,我很难过。”刘力贞环顾着破破烂烂的院落,继续道,“没想到,你们在这样的条件下上学……”

  刘力贞和秘书与山丹丹等小学生寒暄。

  刘力贞心情沉重地和秘书告别了小学生,缓缓走下山坡,上了小车。

  山丹丹站在山坡上目送刘力贞,挥着手叫道:“刘主任,再见!”

  小汽车开动了。

  车内,刘力贞眺望山上,眼里沁着泪花:“没想到,我父亲几十年前奋力改变现状的地方,今天还穷成这样,孩子们连上学的基本条件都没有!”

  在刘力贞的积极联系下,西安市一位有爱心的企业家慷慨捐资,不久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具有现代化设施的希望小学。

  山清水秀,浓荫蔽日。

  黑色小汽车在风景如画的山川里穿行。

  “刘主任,这次咱们到陕北、陕南走了不少地方,长途劳顿,好累啊!回西安后,我可得好好睡一觉。”车内,秘书对刘力贞说。

  “累了,歇会儿。”刘力贞说罢,对司机道,“歇一会儿吧!”

  车停在路边。刘力贞和秘书、司机都从车上下来。

  “这儿风景真美啊!”秘书望着两面山上茂密的森林和沟底清凌凌的河水,兴奋地叫道,“刘主任,看着这么好的山,这么好的水,我的精神劲儿又来了,不累啦!”

  “这儿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是理想的生存环境。”刘力贞若有所思,“如果我们的城市、乡村都成为这样,那该多好啊!”

  “刘主任,你看!”秘书指着河岸上一块自然草坪,“咱们到那儿坐坐。”

  “你们俩歇着,我下河抓鱼去!”司机提着一只铁桶走下小河。

  刘力贞和秘书坐在草坪上,望着两岸的青山和河里的碧水,颇觉惬意。

  “手提着竹篮篮哎……”秘书兴奋地唱起了陕西眉户戏《梁秋燕》中秋燕的唱段。

  “我唱一段秦腔《花木兰替父从军》。”刘力贞说罢,抑扬顿挫,情绪激昂地唱道:

  劝爹爹放宽心村头站稳,

  儿我有心中话禀告父亲,

  遇国难我理应挥戈上阵,

  也为了尽孝道替父从军……


  闪着波光的小河里,卷着裤管的司机追逐着活蹦乱跳的鱼,不一会儿就抓住几条,放进了铁桶。

  司机提着盛鱼的铁桶来到刘力贞、秘书面前,笑道:“今天野炊吃烤鱼!”

  他放下桶,继续道,“你们二位看好鱼,别让它们跳出来。我去捡柴。”旋即,一溜烟地蹿上山坡,捡拾干树枝。

  放在草坪上的铁桶里的几条鱼蹦上跳下,有一只险些跳出桶外。

  刘力贞、秘书都望着在山坡上捡柴的司机,啧啧称赞。

  刘力贞笑道:“在这山沟里吃野炊,要没有司机师傅,光咱俩女的能行吗?”

  “出力干活,还是男同胞行!”秘书亦笑道。

  司机捡来一大捆干树枝,又搬来几块石头,垒起一个“灶台”。接着又把几条鱼开膛破肚,收拾干净,然后点火烤鱼。

  不一会儿,几条香喷喷的烤鱼便烤好了,三人饱餐一顿。

  “还有两条鱼,刘主任带回去给张光老师改善一下生活。”司机指着铁桶里两条胖乎乎正上下跳跃的鱼,对刘力贞说。

  “我们已经白吃了一顿,再拿上两条,这不好吧!”刘力贞笑道。

  “鱼是我从河里抓上来的,它的所有权现在归我。”司机调侃道,“刘主任若是过意不去,就把鱼钱给我吧!”

  “这鱼我还是拿上,钱嘛,先欠着。”刘力贞又笑道,“这鱼我要送给老母亲尝尝鲜。母亲吃了,张光会比自个儿吃了还高兴!”


  本书作者创作《名将孤女》这部长篇小说,与采访刘志丹夫人同桂荣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1981年秋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西安八道巷一个小院拜访刘志丹夫人同桂荣。同年9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出了我的专访《革命的传统永不丢——访刘志丹将军夫人同桂荣》,并配播了“陕北出了个刘志丹”这首具有广泛影响的陕北民歌。从那时起,我认识并多次采访了刘志丹女儿刘力贞和女婿张光,充分地了解了将军后代不平凡的经历和感受到他们始终保持革命优良传统的风范,由此产生了创作《名将孤女》一书的激情。为写此书,我还采访了一些老将军、老干部以及刘力贞身边的工作人员。现在,将采访同老的经历简要回顾。

  按照一位老革命给我说的大致线路,我坐公交来到西安建国路,下车后由南向北走。走着,走着,不经意间,看见路东边有一个院子门口外侧挂两块竖牌,一块上书“张学良将军公馆”,一块上书“西安事变纪念馆”。我望着大门里面的院子,望着院里岁月沧桑的小楼,浮想联翩,思绪万千。

  一九三五年十月十九日,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来到陕北吴起(也叫吴旗),与刘志丹创建的西北红军会师,消灭了尾追的敌人,结束了长征。从此,中央红军在经过二万五千里艰苦卓绝的长途征战后,在当时全国仅存的西北革命根据地落脚安家。陕北,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刘志丹将军和他的战友们一道,为创建和保存这块根据地,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一年后的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两将军,发动西安事变,对蒋介石实行兵谏,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与共产党合作抗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亦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从西安建国路“张学良将军公馆”继续往北走,没多远就到了八道巷。我按照那位老革命说的门牌号找到了刘志丹夫人同桂荣住的小院,小院的门开着。

  年过古稀的同桂荣老太太坐在院里一把木椅上,戴着一副老花镜,正聚精会神看着《人民日报》。

  我走到院子门口,望着院子里面,问:“请问,刘志丹夫人同桂荣同老是住在这儿吗?”

  同桂荣循声将目光移了过来,道:“对,就住在这里。”

  我走进院里,走到同桂荣跟前,恭敬地说:“老人家,我向您致敬!”旋拿出一个杂志社的介绍信给她看,道,“我是杂志社业余作者小程,从小崇敬刘志丹将军,一位老红军告诉您的地址,让我来看望您,采访您。”

  “好,好。”同桂荣说罢,站起招呼道,“先进屋,喝点水。”

  我跟同桂荣走进一个屋子,同桂荣指着一把椅子,道:“请坐!”

  我坐下后,一位姑娘(照顾同老的服务员)沏好一杯热茶端给我:“请喝茶。”

  “谢谢!”我对她说罢,边饮茶,边看着室内简单俭朴的陈设,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那位老红军曾给我说,同老在西安住的是以前一个国民党军长住过的房子,怎么会如此简单朴素?我对同桂荣说,“老人家,您的生活还很俭朴,您这样的老革命,应该享享福啊!”.

  “还有不少老百姓生活很苦,在他们没有富起來的情况下,我就不能说要享福的话!”同桂荣老人说罢,坐到一把椅子上,继续道,“我感谢党和人民对我的照顾,已经很好了!”说罢,她笑了笑,问,“你来采访我,要问哪些方面?”

  我拿出一份采访提纲交给同桂荣:“同老,这是我列好的采访提纲,您先看看。我明天上午九点或者您认为合适的时间,我再来听您讲。今天,我主要是先来看望您老人家。”

  “那好,明天上午九点,咱们再谈。”同桂荣说罢,又道,“晚饭就在我这里吃吧!”

  “谢谢同老,我还要去找宾馆或招待所登记呢!”我说。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