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 “曲则全,直则损”
前些日子,我去几所中学做调研活动,还与老师们一起进行了教研活动。在基层学校教研的过程中,许多教师都提出一个共同的话题。大致意思是说,其实你不需要讲那么多了,你直接说吧,怎么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还有的教师问有没有别人备的很好的教案?更有教师问,认识不认识出中考题的教师?其实还不如说弄来一份中考题算了,让学生们做一做,不用这么麻烦的上课了。
这引起了我的忧虑与思考。
考试对中国学校教育的影响太大了,或者说目前这种“纸笔测试”的内容与形式对我们课堂教学的影响太深远了。“纸笔测试”作为学生学业成绩的一种评价工具,以其简便性、高效性,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纸笔测试”作为各种选拔考试的一种重要形式,其所独有的客观性、公平性,也成为各种选拔活动的必然选择,因此,“纸笔测试”的内涵,成为对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用一线教师的话来说就是“指挥棒”。但多年以来,“纸笔测试”重知识,轻实践;重技能,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重唯一,轻多维的现象,或多或少的存在,对课堂教学影响极为深刻。
近代以来,中国人对知识的狂热追求,可以说开始于鸦片战争以后。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朝政府“天朝上国”的迷梦,许多有志之士呼吁“师夷长技以制夷”,所以,“长技”为代表的西方知识开始传入中国。科技的、军事的、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等,这些知识确实让中国人大开眼界,于是学校教育的内涵不断发生着变化,多年不变的四书五经的经典教育,逐渐被真正的“格致之学”所代替。
随着西方知识的不断传入,不仅学科的门类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而且知识的内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奥,真是到了所谓“知识大爆炸”,即使倾一生之精力,也难以学完一门学科知识,更何况要全面“掌握”呢。高考制度的恢复,可以说开启了对知识学习的一个新的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对“文化”的革命确实很大,许多学校注重劳动实践,忽视知识学习,许多学生基本的知识都不了解,以至于恢复高考后的考题,现在看起来是那么的“无知”,但从此以后,“纸笔测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功能上来说,“纸笔测试”的知识化的功能非常突出,这或许是“纸笔测试”的最大优势。但优势的过于发挥也就变成了劣势。现在有些试题,确实让人望“题”兴叹,有一位教育厅副厅长也曾经说,他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可目前做中考语文题都难以及格。“纸笔测试”过于知识的倾向,使许多学生们过了“十年寒窗”生活,获得的只是一些“考试有用,终身无用”的东西。而且磨灭了学习的兴趣,累垮了健壮的身体。许多学生考完语文再也不想看语文书了,考完历史再也不想看历史书了。每到大学毕业时许多大学毕业生把大学时的课本,卖给收破烂的。这可以说是对我们“纸笔测试”效果的最大讽刺。其实“纸笔测试”的这些消极影响早已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许多教师慨叹自己是“明知故犯”,问题的持续存在既有体制的问题,可能也有利益的问题,但更有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创新的问题,如果我们每一节课,每一道测试题,都不断创新思路,一点一点的改革,一步一步的前进,可能“纸笔测试”的过于知识化倾向就会有所改善。我们不要用惯性思维,以为上面下一个文件,明天一切就会改变,那非但是不可能的,如果那样可能的话,也是灾难性的。教育的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以及广大教师默默努力,稳步推进,任何“大跃进”式的改革,只会热闹一时后,草草收场。我们希望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这个问题可能说的远了,就此打住。
课堂教学的内容能否给定一块考试要求的内容呢?如果国家有关部门要这么做是很容易的事情,根据考试要求划定一下就是了,没有什么困难的。如果这样,那将是学校教育的一剂毒药。其实,社会、历史、人生与教育都有一个共同的法则,“曲则全,直则损”,不能把目的当作手段。教学要考试,那就教考试;人活着最终要死去,那就直奔死亡。比如,一个小孩正在玩一盒火柴,那是很危险的,如果我们一把过去夺掉火柴那是很直接的办法,但小孩会大哭,或许闹得很不愉快,如果我们给他另外一个玩具,或许他就放下火柴。这不是很好的吗?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也是这样的,不要希望某个专家学者能直接给你一个准确的答案,或固定不变的方法,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学习、琢磨、体验与领悟。如果谁要给你一个个结论,那是“直”,久而久之,你以及你的学生都会受到“损失”的。如果你按照一定的原则不断的探讨下去,你会“曲而全”,获得美妙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