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堂教学的“入口”应该是兴趣,学生顺着这个“入口”可以进入“知识、方法、能力、思维与人文”等许多方面。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其实没有认真考虑学生兴趣的问题,过于注重教材的知识,主要表现在选择导入时图片、文字以及声音的运用,很少从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学生的认知心理去研究。为什么用这个资料去导入不用哪个?这个与哪个有什么不同?那一个资料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有利于教学主旨的实现。

  上海的有一位教师在讲“改革开放”一课时,用浦东新区的变化,甚至把东方明珠的照片以及国贸大厦的照片都用上,结果学生反映迟缓,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因为学生们生活在上海,每天见高楼大厦。他们觉得上海就应该是这样的,本来就是这样的,这样的导入没有引起学生心理的冲突与共鸣,更谈激发内在的兴趣。有一位教师在改革的导入时,用了安徽某地,在改革开放前,省委书记万里考察时,发现一家母女共穿一条破裤子,谁出门谁穿,不出门的就在家里盖着破被子等,再加上教师精彩的描述,共和国成立多年来我们的人民还过着如此的生活,那么出路在何方?学生现在的幸福生活与过去“母女共穿一条裤子”的事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心理产生了很大的落差,这样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

  在实际授课中,我们发现,有许多教师通过干巴巴的知识讲授,或者练习册式的学案,或完成学习目标的知识落实。整节课没有一点兴趣可言。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说是教学的大忌。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假如我拿一根木棍把一位同学头上打了一下,影响了这位同学的学习能力,假如我让学生吃了某种药物影响了学生的智力,我可以接受法律的制裁来赎罪,学生可以通过药物的治疗有所恢复,但如果我们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用不良的教学方法与要求教学,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泯灭了学生的智慧,或许使学生一生都失去对该学科的兴趣,将造成对学生一生的伤害,而教师也没有赎罪的机会。

  还有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一个小孩从小爱读书,写作能力与天赋很好,可在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让小孩每天坚持写日记,而且要“批改”以督促学生,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可是这个孩子回家后他妈妈发现他眼睛下面有一道血印,追问之下学生说语文老师体罚所致,家长认为男孩子调皮适当体罚没有什么,对此并没有怪罪老师。可是孩子下午写日记时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大致意思是,中午放学回家妈妈发现眼部有伤才发现老师呀是你打的,由此开始描写以前他们的老师如何如何“修理”学生,最后的结论是老师呀你适可而止吧。结果当语文老师看到这篇日记时大发雷霆,把学生的日记本撕了并摔到学生脸上,周围的小伙伴都讥笑这位同学“嗨,你还敢骂老师”,结果这位同学再也不写日记了,而且中学以后学理科,尽管文笔还是不错,但很少写作,偶尔写一点东西自己欣赏一下马上删掉。

  大家想一想教师方法不对,危害有多大,就连教师本身也是无法体会到的。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