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吃“草”后的启示

  先讲一个小故事:

  一个顽皮的小男孩,在家里总爱搬搬这东西,摸摸那东西,其中暖水瓶是他最爱拨弄的东西。为此,他的母亲很是费心,总怕一不小心把孩子烫着。常常把暖水瓶放在柜子里,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一天孩子的姑姑来看孩子,得知此事后给孩子的母亲出了个主意。母亲把孩子叫到跟前,拿出暖水瓶,把瓶塞拔出在自己手背上轻轻地点了两下,并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样子。孩子也学着母亲的样子拔出瓶塞往手上点,刚点了一下,就把瓶塞扔掉,从此以后再也不敢碰热水瓶。

  这个故事说明体验式的学习,特别是注重身体性的参与,让知识进入生命的领域,对学习者具有深刻的影响。

  尽管,体验式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而课堂展示又是体验式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体验性的学习更多的体现在“自主、合作、探究”等三个学习的方式中。这种学习方式虽然有其独到的优势,但我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不利的一面。

  案例:吃“草”后的启示[李彩侠,《聚焦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时髦”错误》,《中小学教学研究》2012,10,32,33]

  一位教师在讲《红色政权的创建与红军长征》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体会红军长征的艰辛,决定让他们“亲身”体验一下红军的艰苦生活与恶劣环境。雪山、草地与敌人等显然无法体验,备课组提出让学生体验红军吃野草,因为红军在长征中常常以野草、皮带等充饥。于是老师准备了芹菜叶,莴笋叶等,让学生们在课堂上体验红军吃野菜,从而感受红军长征路上生活的艰难。刚开始,老师播放视频,展现红军在长征路上爬雪山过草地,遭敌人围追堵截的场面,学生们神情凝重,到吃“草”时学生们,一下热闹起来,并且吃的比较“有味”,而且“吃草”的环节完了以后,老师问学生的感受时,学生回答说;“比较好吃,妈妈说,野菜有营养等”。课堂上“吃”的体验失败。

  上面这个案例所反映的是,体验脱离了学科的价值与背景知识,是一种贴标签式的体验。在实际教学中,不仅不利于知识的掌握与落实,还能够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或者产生知识的歧义,是不值得提倡与学习的。

  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体验与讲授一样都有其积极的方面与消极的方面。体验最积极的因素就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做中学,注重自己的直观感受与身体性的参与,更注重直接经验的获得,这种注重感性直观的认识,很容易陷入知识的表层化,或主观化。其实,有许多知识是需要我们透彻的理解和深刻的分析,学生是无法体验出来的。比如,学习“鸦片战争”,为何而战?战况怎样?战后如何?或许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能够了解到战争的背景、经过与结果这些表层的知识,但为什么当时历史的主体清朝政府做出了妥协的选择,而为什么没有做出我们现在认为的“宁死不屈”的选择?如何理性的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等问题。再者,在许多学校的体验性学习中,每节课教师都无限制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热情,不注意对学生理性的约束,学生处于“情感的高昂”中,不仅失去了对知识的深刻理解,理性探讨,而且还有可能培养出一批“锋芒毕露”“冲锋陷阵”的人。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人们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而且更需要一批能够理性思考,具有含蓄,理智,思维慎密的人。教育教学千万不要从一个“一刀切”,转化到另一个“一刀切”,从一个“统一要求”,转化到另一个“统一要求”,特别是在“展示”出现的“生霸”更是不应该提倡的。课堂展示是体验式学习的一个环节,有人认为,它是与自主、合作、探究,并列的学习方式,这是有待商榷的。而这丝毫不影响我们探讨展示的功能和意义。展示可以激发学生的内驱动力。因为学生为了展示,而积极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生们在展示获得成功以后信心倍增,个人乃至小组学习的动力大大提高但展示不成功时大家都积极的分析原因,有时下课了还在争论这个问题,并为以后的展示做准备,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由此,笔者想到了“星光大道”节目,众多的“草根”演员,不是为了很好的展示而积极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吗?展示的过程也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过程。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们思考、权衡、判断,力图用最有力的道理,最优美的语言或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我们看到的或许只是学生展示现象,学生在展示中那种深层次思维过程,我们没法观察与测量到的。再者,学生们敢于在小组成员中间乃至全班同学面前,阐述自己的看法,本身就是一种交流,一种借鉴,一种相互的取舍,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展示中,有时也会出现一些情况,一些学生不看重展示知识的内涵,而为了展示“自己”,强词夺理的“出风头”,特别是有的学校的一些女生为了抢着展示竟然跳到桌子上面,用基层学校的话来说就是“生霸”。有的同学在展示中为了猎奇,脱离对事物认识的标准,偏离了对真善美及人类道德底线的把握。这些要教师疏导、劝阻的。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