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如何了解学生的学情

  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医看病的时候,要“望、闻、问、切”,“望”就是看的意思,主要看病人的气色,(即红主心,青主肝,黄主脾胃,白主肺,黑主肾)及所处的季节与周围的环境,来判断病人受了“燥、热、暑、寒、风”哪种邪气的侵扰;“闻”就是听的意思,即根据五脏腑所对应的“宫、商、角、徵、羽”等五音来判断疾病,比如肝主呼,心主笑,肺主哭,胃主歌,肾主呻等来判断;“问”就是询问的意思,即问寒热,问饮食,问二便等;最后才是“切”,主要是把寸关脉,主要是从病人的脉搏中的“浮、沉、数、迟、滑、涩”等脉象中进一步判断,中医所做的这一切工作是干什么呢?主要是了解病情。只有非常清楚的了解了病人的病是什么?为什么?才能知道怎么施救,否则的话就是“盲人骑瞎马”。我们教师要教育学生,要通过某一方面的知识来教育学生,也要了解学生,分析学生,认识学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情分析”。所以“学情分析”是我们做好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步骤,可以说,没有学情分析就没有科学的教学设计,没有学情设计就没有高效的课堂教学。

  下面的案例是两位教师谈他们了解学情的方法:

  案例:多方观察了解学生

  教师A: 从对作业进行跟踪和记录了解学生

  想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跟踪和记录,我们学校有位谢友贵老师专门有一本作业情况记录本,本上记录的有:学生在哪个题上出现了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哪些,是哪些同学出现了这些问题,对部分学生提出表扬或批评。针对那些问题应如何避免。还可以进行测验,然后对测验进行跟踪和记录,从而发现学生有哪些共性问题,以便解决。

  想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通过课堂上学生听课时候的反应。留意学生平时上课的回答课堂问题的能力,上课时候的表情、心态、情绪。对一个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们基本上都写在脸上。还有就是课后,对个别学生进行口头询问,比如:每天我班的课代表交作业或者取作业本的时候,我都会问她班上同学们对数学课堂上所学知识的反应,包括她自己对知识的一个掌握情况,还有就是其他同学课后对课上内容掌握的情况,同学们课下怎么议论,哪些比较难,哪些接受起来比较容易等等。

  教师B:从多方面了解学生

  大学毕业后,我到农村学校工作,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我想尽快了解学生情况,在校长接待我的第一天,便从他口中慢慢了解这所山村里初中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学生学习基础差,家长不重视基础教育。但此时的我依旧信心满满,真心愿意将自己的所学所会,教给需要我的孩子们。开学的第一天,我想通过查阅上学期学生成绩单和卷子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历史课学习情况。第一节课结束后,我起初的信心陡降,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应让我大失所望: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纪律差,出现多名同学上学携带手机的现象。

  接下来我从学生交作业,做作业的情况以及课堂反应,可以将学生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默默无闻但却努力学习的,这类学生学习成绩一般尚可。可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第二种:默默无闻但却不学习的。这类学生对学习没有任何的兴趣和方向,在迷茫和混沌中度过在校的每一天,作业的完成多则要抄袭其他学习情况稍好的同学。第三种:课堂反应积极且学生成绩佳的同学,在班容量33名的班级里,只有3-5名同学在课堂中能紧跟教师的脚步。这类学生能在学习中严格要求自己,但方法略显刻板,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学习策略,多依赖于教师提供的方法。对这三种典型的学生,我试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宽严相济的方法,确保大部分学生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但情况仍旧堪忧。在与多名教师接触后了解到,这所学校的学生,在小学阶段便没有打好基础,成绩稍微良好的学生都已转入县城所在地学习;其中一些学生由于祖辈生活在山村里,经济条件差,父母文化水平低,对孩子教育严重缺乏应有的重视。

  一个月后从与学生的交谈中,得知一些学生的家庭背景及成长经历,我从对学生简单的肤浅的认识,逐步转入对孩子们内心世界的探索。试图站在他们的角度和立场上,思考孩子们成长过程的点滴带给他们的影响。对于一些性格腼腆的孩子,我给予了他们更多的鼓励和赞赏。对于一些积极活泼的孩子,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让他们承担起一些相应的管理责任(担当小组长之类),加强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因材施教这句教育界的金玉良言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并不陌生,大家每天都分析学生研究教学,可以说我们每天在课堂教学中实践着学情分析。这两位老师通过“跟踪”“作业”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情是值得肯定的,如果能对学生学情的内涵再深刻一些将更好。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一线的教师不善于把自己这些实践的知识文本化、理论化,或者说不善于用一定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学情分析,从而是学情分析方法,不够恰当,内涵不够深刻,在实践中流于形式。

  目前,关于学情分析的深入研究还很薄弱,从目前发表的论文来看,一个共同的观点都认为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但高校研究工作者侧重对学情分析的理论探讨,主要从教育心理学、系统论等观点出发,认为学情分析是教学的预设,是教学系统中的关键环节,认为目前学情分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等,从常规系统的观点出发认为学情分析的内容就是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智力因素、心理状态、班级的共性等方面,还有的学者指出学情分析的基本方法是经验分析、观察访谈、调查统计等,这些对我们从事学情分析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由于理论性过于强,有些理论与操作方式中教师看都看不懂很难有实践指导意义。特别是对学科教学中学情分析研究的不足,一定程度的影响着学科教学设计的不断更新与提高。广大中学一线的教师也有不少人对学情分析做了一些研究,但绝大部分是谈自己如何进行学情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是,一是确实滑入了经验主义的泥潭,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分析主要从基础薄弱,兴趣不高,方法不对,纪律不好等分析,把学情分析变成了对学生问题的剖析和自己经验的表白;二是注重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的联系,而忽视其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其发表的一些论文中题目是学情分析,但内容主要谈的是教学设计,对二者的关系认识模糊。很难对学情分析,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合理的表述与科学的实践。学情分析简单的说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学生已知、未知、想知、要知、怎知等五个方面。我们一线教师不但要注意学情分析的方法途径,而且要特别注意其内涵,要在其兴趣、需要、能力、素养等几个方面深刻了解学生的学情,做到教学设计,学生工作有的放矢。

  附:安泽二中孙海燕《内战烽火》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其知识的连贯性、发散思维和学科的迁移能力不够,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加以“导”,引导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对本课中的重点重庆谈判这个子目中的“毛泽东为什么要去重庆谈判?”理解不了。所以设计辩论赛“毛泽东应不应该去重庆谈判?通过辩论理解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原因与目的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现力。

  初二学生具有好奇心、对历史感兴趣,但对历史课不感兴趣。原因是历史课往往与现实相脱节,学生总感到很枯燥。针对这种情况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比如与本课相关的小故事、图片等来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困难,在面对困难时往往会产生退缩、彷徨、迷茫通过本课的三个子目的学习,让学生明白遇到困难时要勇于面对,要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坚强的意志。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