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温暖每一个学生

  教育要“面向一切学生,面向学生的一切”这确实是一个美丽的梦想。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过去许多乡村美丽的校园“人去房空”。有些偏远山区的学校,大学毕业生不愿来此任教,家庭情况稍好的学生都转到城里的学校就读,所以,有的地方好几个村子的学校合并起来也不足百人,开足开全课程成了学校的难题。对留在本地受教育的学生来说,更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的学生是家庭贫困无力支持他去城市里去上学;有的学生是父母去外地打工,把他们留在了农村托付给年事已高的爷爷奶奶;还有的属于寄养、单亲等。这部分孩子本身也有许多问题,有的懦弱胆怯,有的桀骜不驯,也有一部分智力比较好的学生,但知识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关注偏远山区孩子们的上学问题,探索适合他们的课程设置以及教育教学方法是刻不容缓的事情。这确实不是学校部门,或者某个老师能够解决的,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努力,携手面对。

  下面的案例是一位在某偏远山区支教的一位大学生,讲述的一个事例,让人深思。

  案例:“温暖每一个学生”

  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去了某偏远地区的山区小学。这所小学已经把周围好几个村落的学校都合并在一起,但学校的总人数还不足百人。其中,包括幼儿园及小学的所有学生。经过给校长商量,我担任了六年级的语文与英语的教学任务。其实,六年级只有8位同学,虽然与我以前想象“满教室的孩子”相差甚远,但也有利于我了解每一位同学。

  在这仅有8名学生的班级中,从表面上看,大家积极快乐,可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后,我发现每个孩子背后的家庭,都让人心酸。有单亲,有留守,还有的是寄养。了解这些情况后,心情有些沉重,但也下决心要帮助他们,从学习到生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吧。因为班级人数比较少,所以,我可以在课后单独辅导他们。这些纯洁的孩子,也明白我对他们的付出,他们用真诚的笑脸,以及向我讲他们内心的故事,来表达对教师的爱与尊重。

  班里的一个男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的家庭较为贫困,每次周末离校回家,家人都因为家务或者其他事情,不能来学校接他,他只有让别的父母捎他一段路后,再自己走一段较长的路回家。看着他为难的样子,我每周都尽可能地去找那些与他顺路的家长,请他们捎上这位同学。这个孩子很少说话,但从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的感动与开心。这个孩子也是班里学习最差的,可以说连二十六个字母都拼写不好。我抽时间辅导他,他每次辅导完后都对我说:“谢谢老师”。这个孩子也有个特点,每次周一到校,都送给我一幅他画的画儿。非常漂亮,也有想象力。我曾拿他的画给我画画的朋友看过,他们说,孩子有天赋,画得不错。于是,我开始鼓励他,尽管学习不够优秀,但是不要放弃,将来也可以从事画画,他也是开心地点头。就在学期末要参加期末考试,学校却通知我说,我们班的这个男孩子不能参加考试。因为他的成绩太差了,会拉全班的平均成绩。因为,我是一个支教的老师,几次与校长沟通都没有成功。到考试的那天,这孩子还是没有参加成考试。等我监考结束时,这孩子已经打理东西回家了,不过他给我留了一封短信。大致意思是,他每年都没有资格参加考试;他会哭;他被同学看不齐。他还说,谢谢我对他的帮助,他不会放弃学习,想做一名画家。这封信让我内心难受,因为我看到了一个学生的悲伤、无奈以及受到的伤害。我希望他真的还有信心。

  上面案例中反映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不少乡村的学校消失,有许多乡村的学校合并,而且学生的人数很少。这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也与我们的政策导向以及广大家长追求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有关。固然,这些情况的改变不是一所学校的努力能够起作用的,但是对现存学生的关心、爱护与精心教育是我们学校与老师的责任。案例中的男孩是不幸的,他的不幸不仅仅是家庭环境对他的影响,更在于我们的学校与老师对他的漠视。可以说学校只是一个管理者,不是对教育的研究者,或者说是功利的追求者,不是孩子发展的促进者。他们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差距与家庭情况,没有做认真地了解,研究与采取必要的方法,而是为了学校的排名“不让参加考试”。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不是教育,是生产队长的做法。这位支教老师的精神与态度是值得肯定的,她有爱心,这是教师必备的素质。如果她能在教育科学的方法方面有较高的能力,或许一个学期对学生的改变也是很明显的。不管怎么说,她努力了,孩子给她的信,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是她的教育成果。感谢这位支教老师,更应该为这位爱画画的男孩祈福。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