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让孩子走出孤独
在教育活动中,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有些孩子身体健康,天资聪明,但有些孩子存在身体或心理方面的障碍,如何面对这些特殊的孩子呢?这对我们基础教育来说是一个挑战。其实,国际上对这一类特殊的孩子是比较重视的。早在1994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参加这次大会的有九十二个国家和二十五个国际组织和机构。会议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方针和实践》和《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两个重要文件。这次大会,强调了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学校要容纳全体儿童,并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这次大会首次正式提出了“全纳教育”。全纳教育提出后,国际上掀起了探究全纳教育的热潮,虽然对全纳教育的确切定义,众说纷纭,但对全纳教育的理念日益被各国接纳和理解。
根据《萨拉曼卡宣言》,全纳教育可以概括为:教育应当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每一所学校必须接受服务区域内的所有儿童入学,为这些儿童都能受到自身需要的教育提供各种条件,并通过合适的课程,学校管理,资源利用及所在的社区的合作,来确保教育的质量。
其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主张教育的平等。社区学校要接纳所有的儿童学习,不应该排斥任何人。只要条件允许应该让所有的儿童在一起学习。因为每个人所生活的社会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而是复杂的多样的丰富多彩的,所以,不应该因为学生存在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语言的、文化的、种族的差异,而人为地把他们割裂开来。
二是主张教育适应学生,而不是学生适应固定的教育。全纳教育首先承认儿童的差异性,不但有社会、语言、文化和种族的差异,更存在身体和智力的差异。学校应该研究、探讨适合不同需要的儿童教育的需要,包括教学的理念、课程的设置、资源的选择等等许多方面。
三是主张通过多方合作,来确保教育质量。“统一”的学校,怎么来对待具有“差异”的学生,怎么来满足“不同需要”,从而共同提高。全纳教育给我们的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合作。即学校与社区合作、教师与学生合作、学生与学生合作,人人参与,共同协作,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教育质量才能逐步提高。
因此,我国学者将全纳教育定义为“全纳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全纳教育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黄志成:《全纳教育——国际教育新思潮》,载《中国民族教育》,2004年第3期]”。
全纳教育理念提出伊始,主要用于特教领域。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全纳教育已拥有了全新的理念。 其主要特征为:接受所有人,不排斥任何人;面向社区、不筛选、不排斥、不拒绝;注重集体合作,民主、平等,资源共享,建立公平和谐的教育。
全纳教育这种平等、民主和集体合作的观念对我们的普通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迫使我们对传统的教育教学进行深入地思考。特别是它所倡导的教学观:全纳教育要求“不排斥任何人,接纳所有人”。这种“不排斥”与“接纳”,并不是形式上将学生送进学校,送进教室,而要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不排斥”与“接纳”他们。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满足不同差异的学生的需要,这就成为我们广大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过去“我讲你听”、“我说你写”这种“满堂灌”注入式的方法占据课堂,肯定不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方法组织教学,即多样化,教学要求多样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评价多样化等。特别要注意研究教学活动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张扬个性的同时,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下面的案例就是一位老师对一位特殊的同学的教育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案例:让孩子走出孤独
暑假里,我去一个教育机构担任物理老师。上课的第一天,我就遇到了这样一位学生,他是一个男孩子,初二年级,父母离异,还有一个双胞胎哥哥。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很孤独”。他在教育机构学习的同时,进行着心理咨询。办公室里的老师每天都讨论着这个孩子,心理咨询的老师对他的评价很不乐观。但是,我给这位孩子接触以后,并不这样认为,我觉得他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爱,父母离异以后,他与哥哥寄宿在阿姨家里,哥哥比他学习成绩好一点,他主要的问题是自卑。
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发现他有很多习惯,比如,总是低着头;不管老师问什么都说“不知道”等。我知道,他不是不知道,只是他把自己关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与外界交流。我很努力地试图与他交流,但他很害羞,总不和我搭话。有一次,我问他喜欢什么游戏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他会笑,而且是我第一次看见他的笑容。后来,我就跟他聊游戏,慢慢地他开始给我说话。在交谈的过程中,我发现他其实很聪明,尽管由于身体的原因,他落下了很多功课,但他在一分钟内,能把三个魔方拼好。我很佩服他!最后,我和他商量,我教他学物理,他教我拼魔方,他答应了。
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我慢慢地了解他。在学习上,只要有一点进步就赞扬与鼓励他。我发现这个方法对他很有用,他开始慢慢地脸上有了笑容,而且在我走的时候,也给我主动地说“再见”。让我影响最深刻的一次是,老师问一个同学“压强的公式是什么”的时候,这个同学没有回答出来,而这个“孤独的”孩子却主动站起来帮他回答了出来。这真是一个天大的变化,我感觉到这个孩子的自信心逐渐地树立起来了。
暑假两个月的时间很快过去,虽然他的物理成绩并没有太大的提高,但他整体的变化还是惊人的。后来,他的妈妈找到我,对我表示感谢。再后来,我与他的家长联系过,家长说他的进步很大,状态很好。马上就要参加中考了,我内心里祝福着这个孩子。
以上案例中的孩子是一个心理上有障碍的孩子,这位老师的做法是,不排斥,不放弃。她不仅是形式上接纳了他,而且在要求与方法上也接纳了他。这位老师的工作方法,一是深入了解这位孩子,不仅仅是了解他的学习情况,而且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内心感受,他需要什么等等;二是寻找恰当的方法。老师在努力寻找打开孩子心灵的入口。当发现他对游戏有兴趣时,“顺势而为”,通过聊游戏与他沟通,而且发现这位孩子对“魔方”的特殊技能后,通过相互“教”,与孩子建立了彼此的信任,逐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三是这位老师对教育的爱与责任。老师的动力来源于对教育的热爱与责任。从案例中可以看出,这位老师一直以教育研究者的态度对待这位孩子。她对学生的爱护不仅仅在学校内,即使离开了学校还关心着孩子的发展。
所以,作为教育者确实要做到,接受所有人,不排斥任何人;面向社区、不筛选、不排斥、不拒绝;注重集体合作,体现民主、平等,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公平和谐的教育。树立新的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一切,让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