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育者而言,其实应该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特别对于那些学习较差“有问题”的学生,更应该“特殊关怀”,认真地研究他们,改变他们,在对他们地转变过程中体验教育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幸福。但现实教育活动中,许多教师偏爱所谓的“好学生”,这可能是古今中外的一个普遍现象。老师认为这一部分学生有培养前途,学业上会有成就,能够体现自己的教育价值,所以对他们偏爱有加。“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本身也没有什么可以非议的。但如果偏爱成绩好的同学,从而认为其他同学没有希望,放弃了他们就不可取了。其实,我们有几个孩子的家长,也有同样的感受,几个孩子 中总有些孩子听话、优秀,父母非常喜欢,但是作为家里对不懂事的孩子,或者说“有问题”的孩子,父母会放弃他们吗?不会,可能父母会对他倾注更多的心血。作为父母不会因为喜欢家里的某个孩子,而偏爱这个孩子,从而放弃其他孩子,他们对孩子的力量源泉就是爱。老师对学生也是这样,职业的特点决定了老师对工作对学生要有责任与爱心,它不是工厂加工某个产品觉得材料不太好就“遗弃了之”。作为教师就要用爱心滋润学生,用教育的智慧引导学生,让学生按照自身的特点健康的成长。

  下面的案例,是一位班主任在学习小组分组的过程中把学生按照成绩的高低分成四等,这种作法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案例:我的“4号”学生

  去年,我在一所乡镇小学做代教,由于这所学校缺一名四年级数学教师,作为英语专业毕业的我就赶鸭子上架教数学。这一学年,在教数学过程中遇到了很多事情,但有一件事我印象特别深刻。

  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节课是讲加法结合律,我将新知识讲完以后,学生开始做练习,上黑板展示。我记得我当时叫了四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当地的课堂是进行小组教学,学生根据成绩的高低分为1、2、3、4号学生,每小组中由4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当被标为4号的学生在黑板上做一道简单、基本的计算题时,站在那儿好长时间做不出来。这时,班上出现了骚乱,有学生说:“他是4号学生,他根本就不会做,老师,你怎么让他做呢,让我做吧!”当我听到学生这样说的时候,我愣了几秒钟。我看见站在黑板旁边的同学也低下了头。那时发愣的我脑子里就想怎么化解这尴尬,同时又不伤害学生?

  我让做题的学生都下去坐回原位置,对大家说:“同学们,既然你们班的班主任对你们班进行了这样的分组,他就是希望你们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因为你们代表的是一个班集体。同学们,你们说老师说的对不对呀?”当我说完的时候,看到同学们天真可爱的说“对!”。这时候,我的心情稍微有些好转,但这一突然的课堂变故已经让我这个“新手”老师,无法继续教学,只能让学生开始自己做练习。

  课后,我觉得教学目标没有完成并不重要,对学生的成长做出适当的引导才是重要的,学会“互相尊重”更重要。

  很显然,上面案例中,班主任老师的分组方法并不值得赞成。这并不是说分组不对,也不是说组员的搭配有问题,而是不能伤害孩子们幼小的自尊心,不应该让孩子带上1、2、3、4这样的标签。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优势和不足,都应该被平等的对待。如果让一个孩子在学校教育中始终戴着“差等生”的帽子,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伤害。况且,一个“好学生”与“差学生”并不能根据一两次的成绩加以分类,教师也不应该根据自己的主观认识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进行分组呢?怎样的分组教学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呢?笔者以为,应该以学生的“优势”而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组员都有自己的优势。如果案例中的“4号”学生,老师从他的“优势”着想,把他确定为“语文优势生”“音乐优势生”等,学生们看到的就是他的长处、强项,而不会认为他做不对数学题就是“差等生”。

  其实,关键的是作为老师,一定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要认真研究每一位有学习障碍同学的具体情况,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采用具体的方法。如果有些孩子确实对一些学科确实无法学会,这也是客观情况,要指导他们发挥自己的特点,在其他方面有所成就。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教育就是给学生一个发现自己的机会。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放弃了自己不可能发展的方向,选择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也是教育的成就。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