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我家的水井

  这是我上小学之前的往事。只从插队到乡村,由于父亲是“公家人”在外工作,每周只能周末才能回家来,甚至因为工作繁忙,周末也难能回家。大姐就负责全家的吃水问题。地下水是先要用井绳把水桶放到井里,打上水后再用辘轳摇上地面,再由人用扁担挑到自己家中的水缸里储存起来。加上崎岖不平的山路,这绝对是一项重体力活。何况大姐当时才十四五岁大小。可见当时生活是多么地艰辛啊。为了解决吃水难的问题。父亲经过深思熟虑,像是很有把握,在我家院子的偏东处地面,挖了约一尺深的坑,并拿了瓷碗,碗口向下埋在坑里。待到第二天,再取出瓷碗,只见在瓷碗里面凝结了许多水滴,父亲断然决定在此处打井。这个原理是后来上初中后才知道其中的道理。土壤中有许多毛细管,地下的水蒸发沿毛细管上升遇夜间温度下降的瓷碗内面后发生水汽凝结,形成水滴,水滴的多少与地下水的存量成正比。记得父亲讲过,他只念过几年有小学。估计这些知识完全来自他丰富的生活阅历。作为孩子们着实从内心佩服我们的父亲。

  开井的地址一经选定,打井工程在每周的周日断续进行。首先架好辘轳,选好井绳和荆芥筐子。挖井正式开始,井深进展到三米以上时,总是父亲先到井下,用镐头把土掘松,然后,再上到地面,把我用箩筐吊到井下,去帮他装土,由他用辘轳摇到地面。就这样反复不计数千数万次的重复,不知不觉中,井挖到20米左右深。井底的泥土中,出现了渗水夹层。用手去捏不同深度的渗水层泥土时,可以显著感觉到含水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终于一天早晨,父亲用镜子反射太阳光到井底时,井下返回了明亮的光亮,经探测井里已经聚集了一米深的地下水。

  村里的邻居张茂信、金秋、张景玉等大叔们纷纷到我家,帮着用大块条形石灰石砌井口,进行最后装饰,我家的挖井工程才算大工告成。从此我们和邻居们吃上了甘甜清澈凉爽的井水。每当邻居来打井水,我们家的孩子们,只要在家,一定会帮助邻居拔绳,或直接打水,与邻居分享劳动的成果和?乐趣。直到2008年我们翻新老宅院时,井水依然清澈甘甜和源源不断。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