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精益求精一把螺刀,机务检修一丝不苟

  要谈起师傅,还有一位,他叫李树海。说到这里,我叫李在海。于是大家平时就叫我们俩为大李和小李,我们俩更是互称为亲兄亲弟。老兄除了平时在政治、思想、生活方面关心体贴我之外,在专业技术上,更是手把手,教导有方。

  师傅们在装备维护维修中,总是能得心应手,机械故障,基本上是一看清,一听准,一刀解决问题。一把螺丝刀,成了他最好的武器。然而,过硬的技术,熟练技能,并非一朝一夕练就。也并非是单靠一腔革命热情而已。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历经千万次维修实践的磨砺,是经历无数次流汗流血的代价换取的。这种实践的磨砺和血的代价的输出,首先要有人的主观能动的作用,才能实现。?道理简单,实践漫长。在每年的装备换季大维修中,师傅和师兄们,都紧张有序地,把成千上万的机械设备,分解为零部件。并且,各个零部件都要放入汽油里清洗,生锈的部件还要用砂纸打磨。每天,在含铅的汽油(70年代汽油含铅)中作业八、九个小时,甚至还要加班。历经一个多月的时间。每个人的手都会脱掉一层皮。可是,每个人能看到自己亲手检修过的机器正常的运行,心里都会黯然欣慰。

  见此情景,我自然虚怀若谷,虚心请教,精心苦练,迅速融入比、学、赶、帮、超机械维修大战。说到精益求精,在机械组装、调试环节,更能完美地诠释。成千上万的零部件,要毫无差错地组装,再到精确的调整测试。没有足够的耐心和精益求精的作风,这个维修过程是很难完成的。关键机械部位允许误差都在微米量级。调整中如若把握不好力度和精度,装备都很难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师傅们几乎能作到步步精准,许海儒师傅,李树海师傅就更算优中之优了。

  在历年的装备换季维护中,通过千百次的维修实践,通过对各种型号复杂机械设备的拆装分解、组装调试,经过师傅们的严格要求和言传身教,我真正向师傅们学会了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并把这种精神和作风毫不保留地传输给我的新战友们,使我们在长期的装备管理中受益。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