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川历史悠久,北大荒上第一个民治县的摇篮。因格金河、黑金河金矿初采时,流放太平军的集中营和古驿道一马平川而得名。发祥地是舟楫时代,松花江支流格节河下游宜居之地太和驿站,沣水期、枯水期都可停泊之由。官、马驿道上通汤旺河、三姓、绥兰道;下达莲江口、兴东道、肇兴、庙街、伯力、宁古塔。
由流落逃生的采金人,求生的闯关东汉族人。几十年的繁衍,以农为本,选择风调雨顺宝地(今址),聚居成庄。成了方圆百里的大村,达上千口人之多。有大、中、小地主,佃农。长、短工、商贩,三教九流之分工。三十年代伪满州国政府把这一片编成太平川保,保董耿秀、自卫团长张元福、警察署长宋大头。
中共汤原中心县委时期,满洲省委领导高瞻远瞩。谋划成立中共北满省委,进而建立东北人民民主联合政府。金大山、李兆麟、马孟云等,或省委书记,或军委书记,或巡视员在这一带经常神出诡没。领导,考察,运筹。像一只大手掌控这里,选择已有了江防工程的格节河入江口右侧,赵家屯为基地。与县城离而不远;与广袤的完达山脉丘陵隔水而能进。可带动依兰、桦川、富锦包围佳木斯。北能据守小兴安岭,南可进驻一水之隔的大马库(达木厍)丘陵隐蔽,统辖三江一带。因此,战略上必须首先占据太平川,搞红格金河两岸,为依托。以三十三军汤原游击队为基础,成立、发展起人民民主联军。先建一个县一级的人民民主政府再发展到北满、满洲,东北地区。客观条件是这里有茂密的森林屏障。靠近苏联,建党、农会比较早,经历了第一次土地革命。境内还有铁路,江道畅行。辖六处天然码头的水道,宏达兴船队实力雄厚。可节制外阜,商阜航运。还有民间无数摆渡船只,江南江北老乡亲如一家,大都是移民。宗族、氏族意识浓厚,便于组织发动,因势利导。工、农、兵、商、绅都有,新兴纯正,基础好。行政区域江南江北隶属吉、黑两省,军事有缓和空间。江北日伪统治势力相对比较薄弱,因远离黑省省府。于是大批党员干部从沦陷区云集汤原县,潜伏在太平川、莲江口、鹤立岗、汤原城。一个战略性、完整的计划在太平川上开始秘密实施。不久就打开了局面。
基本方略是,秘密派一批党员潜入县城财税、学校、警署、江防水利等部门隐蔽等待时机、召唤;
掌控地方保董,利诱耿秀不与中共县委为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策反政府官员弃官逃跑,以示对日伪抗议。动员刘铁石、冯大纲投笔从戎抗日。搅乱敌伪阵营人心。带动金矿工人建立武装;
拉拢自卫团长张元福明攻暗保游击队,一边壮大实力一边制造、利用敌人内部矛盾。使他认清敌友,统战到抗日队伍中来,站在人民的立场上;
严厉打击,惩治恶霸地主桥玉树等连环窑,镇压汉奸警察署长,不思改悔的孟大头;
利用农会手中权力,培植中小地主。支持田伏龙、孔庆余、姜太守、康正发等一样的既是商人又是交通员的开明人士,开地立屯。庆余屯、姜家屯、田家屯等的建立大大方便了游击队行动和隐蔽;
党的组织大力向江南扩张,连成一片。实行农村包围城市态势打下基础。省委把沦陷区的大批党员干部源源不断的派到汤原中心县委,布置到下江各地。并打进佳木斯市,从教育界、学校入手。发展党员,建立支部。
利用裙带关系,江湖结拜、义气,一家大户之谊。会道门、慈善机构都可以宣传抗日救国,发动群众形成统一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