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村土地改革时,我太小还不记事。当我能读《暴风骤雨》的时候,念给姥姥、姨姨、婶子、叔叔、大爷们听。自然而然就引出了本屯子土改时发生的故事和议论纷纷。时间已经过去五、六年了,耐人寻味之,留在下一节再写。土地改革是一场多么伟大的政治运动,社会变化,生产关系改变,人与人的关系大变,人民当家作主。开天辟地头一回,产生的效应应该写在前边。姥姥那时的一句话,令我后来很感到吃惊。他说:“马大胡子说:土地好比母亲,劳动就像个父亲。产生了资本、价值、剩余价值。”我哪懂呢?后来我想问问都无可能了。她彻底地聋了:“你翻书吧”,后来我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里就找到了这一论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马马虎虎记得是引用李嘉图对价值量的分析并不充分,——但已是最好的分析,不得不同让?巴?萨伊这个人的庸俗见解苦苦纠缠。因此最后他不禁楞住了:

  阳姥爷的大马架子落成之后,陆陆续续来了许多无家可归的跑腿子朋友们融汇入村民之中。最年轻的是常云志,才刚满二十岁,是“天津班”劳工最后的逃亡者。

  时期在互助合作化之交,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土地;翻了身的贫苦农民。在党支部带领下是什么样精神风貌;广袤的原野上农民们为了发家致富;建设美好家园;以何等方式劳作?贪黑起早不说,简陋的农具,可想而知,罄竹不足以描写,不言而喻;掌握了生产资料的人民群众创造出多少财富。真是翻了天覆了地,这里荒地有的是,分了一垧耕地的,这几年已经变成了两三垧;分得一头牛的,乳牛下乳牛三年变成了五个头;没有享受到分耕田的后来者,要定居党支部给你指定地块可以可劲开垦。

  新建起的房屋更是最好的例证,从俺们家往西一里地到西沟子沿,两趟街不两年就起来三十多座带玻璃窗的大房子。当然也有大有小,量力而行。还有两家插伙盖的,多数三间、两间、四间还有五间的。这三十几座房子住着五十来家,再加上日本民团遗留下的四栋老房子六户(他们逃跑时放火烧了一栋,一栋做了学校和村公所)。东壕塄子边,和大马架子对应着,起来两栋厢房。全屯子就六十多家了,家家的来历都有故事。形成扯耳腮动;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再加上通婚、繁衍。新的生产关系,促进了新时代,社会主义革命新高涨。

  我在这里度过了有苦有甜的童年,幻梦般的青少年时期,异想天开着。值得回忆的想来也很可笑,一是,那时的女人不用下地干活。扶持老人,伺候小孩儿就行。缝连补绽、浆洗,饲养鸡鸭鹅狗,看家望门就行。爷们回家有仆头,还美其名曰守‘门风’。

  二是,以能生小孩为荣。多的十来个,六七个,少的也三、五个。也有生不了的,很自卑、憋屈,想法抱养一个。说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聊的人总结,满大街行走的育龄娘们,要说都怀孕了不客观,要是隔一个数一个还有余。这种现象引起专家的思考,制定了一时的国策。因为这屯子不知风水好还是什么因素,也可能各地都一样。解放后一夫一妻制的妇女都特能生小孩,举例为证:应算李家粉坊女后代,老杨的闺女嫁到延寿县六团乡大户人家范大财宝,好几年也没生育。又赶上那里土改先行,斗争激烈,二掌柜范台卿看风声不好,领一股自家大小八口人,躲避到江北垚起家住在本家哥们那里一年多。主妇老太太大病归西,埋在了隔界河边上,一家变成了有名的范光腚。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李家粉坊这块黑土地收留了她们一家。就是老李家外孙女杨霞,结婚了五年回到家乡才开了怀,一连生了十来个。人丁兴旺成了新民村的大家族,聚来老辈凡台字的十来股。昶、荣字辈过百了。还有一位韩姓大美人,汪老师媳妇来到新民就开生。连生五男二女,四十八又来一个老包査。

  三是,国家、省、市、县都有作家协会。俺们村也算有,老李九嫂、七嫂、五嫂、英姐等,在老李二舅妈领导下,李三奶奶影响下。闲来无事欻嘎拉哈、织针、打扑克、听光明哥唱书。讲瞎话、笑话、趣谈、乐子事、小道消息。尤其九嫂、五嫂虚构、夸张、描写、形容信手拈来。诌书咧戏,荤素兼容,喜闻乐见。我的一些灵感产生于她们,吸收其精华。这帮人轮班讲,记得姥姥讲过《锺义和小白龙》鬼狐传。二舅妈讲过《后老婆打孩子》《挪坟》看来都书底不浅,民国文化人。九嫂、五嫂逮着机会就讲流传在她们之间的家长里短风流趣事。描绘的有鼻子有眼的,写成书也能挺有意思的。七嫂杜玉霞比她们文明些但是命有不幸,前夫是人称陈大学,抛下母女四人而去。时代好了,自由之身改嫁李七哥又生了三个女儿。也不幸身亡,因为缺医少药还得了急病。自己哺育着六个子女,还有七哥前一方留下的。有好的社会主义优越性,文化修养所在,也讲了许多离奇有趣的故事。

  打完场,快过年了青年人还排剧。南北二屯的来回演,有的受欢迎,有的不行。当屯子的刘在祥、杨泽春演的《高成借嫂》《杨二舍化缘》等。就没比过人家景泰村王蓓轩和康淑娟演的《小二黑结婚》《小姑贤》。接受了教训,第二年就排了个《白毛女》《小借年》一炮打响。代表镇上到县里演出,出众的演员选到县剧团好几个。这往后年年排剧,推陈出新,编快板,写相声、二人转。自己编自己演身边事,直到八个《样板戏》,孬好我们村里都演过。大概许多村都这么样地过,还扭大秧歌,也是后话一笔带过。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真正的劳动模范,姥姥家炕头墙上贴了一张全国十大劳模的年画。梁军、李顺达、孟泰、吴运铎等标明着先进事迹。一贴贴了好几年。谁来了都喜欢看,懂得了劳动光荣普及到了全村,鼓舞着新型农民。竞赛出人人服气的常云志、袁书芳、陈明清等模范人物。党支部以能开地人物为标准,他们顶冰碴光脚丫子干,那时哪有靴子。初级农业合作社形成,支部书记杨殿新带头成立了第一个高级社。被合江地区命名为“东升高级合作社”。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