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参谋长第二部第四章 第四任总长黄克诚(二)
7、建议建立东北乡村根据地
1945年9月23日,黄克诚奉中央军委命令率全副武装的新四军三师主力共35000余人从苏北出发,经徒步行军两个月,穿越江苏、山东、河北、热河、辽宁五省,于11月25日到达锦州附近的江家屯,完成了挺进东北的战略任务。在进入东北前,黄克诚就估计到东北是国民党军的必争之地,蒋介石必将阻止我军在此立足,因此我军不可能马上独占东北,必须先在广大农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然后逐步发展壮大,战胜敌人。
黄克诚刚率三师到达锦州时,就接到了东北局要其切断铁路交通,阻止国民党军队进入沈阳的命令。当时的三师由于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完成任务是有困难的。因此他便于11月26日给军委主席毛泽东发电,指出部队遇到了极为困难的情况,即“无党(组织)、无群众(支持)、无政权、无粮食、无经费、无医药、无衣服鞋袜等”,部队士气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建议“我军暂不作战,进行短期休整,恢复体力,并以一部主力去占领中小城市,建立乡村根据地,作长期斗争之准备。”向中央军委提出“如不及早着手建立根据地,我主力在东北亦很难立足。从而明确提出了建立农村根据地的主张。
11月29日他又进一步向东北局指出:“目前东北大城市为顽军占领,乡村则被土匪占据,我则处于既无工人又无农民之中小城市,这样下去,不仅影响作战,且有陷入不利地位之危险。”并要求东北局运用冬季不能进行大规模作战的5个月时间,“求得五个月内建立根据地的初步基础,便利明春之大规模作战。”认为“二十万军队没有千万以上群众支持,是不堪设想的。”他还具体请求划10个县的地区作为3师部队的活动区域,建立根据地。接着他又先后给东北局发了3封要求建立根据地的电报,并且向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林彪陈述了自己的意见。林彪采纳了黄的建议,命其将三师部队转到义县、阜新一线做发动群众的工作。
黄克诚关于建立巩固的农村根据地的主张,以及其他一些在东北的领导人的建议为党中央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见。毛泽东于12月28日向东北局发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确定“我党现时在东北的任务,是建立根据地”,“建立巩固根据地的地区,是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黄克诚为中央做出这一正确决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8、建议从四平及时撤退
1946年1月,国共两党达成停止军事冲突的协定,但蒋介石不承认我军在东北的地位,声称:“东北九省在主权的接收没有完成以前,没有什么内政问题可言”,向东北大量增兵,并企图攻占本溪、鞍山、四平等战略要点,以达控制全东北之目的。
为了配合停战谈判,林彪指挥东北民主联军进行了四平保卫战,于4月打败了敌人的第一次进攻。5月国民党军又投入包括新六军在内的5个师,倾其全力再度猛攻四平。为了阻敌北进,中共中央军委指示林彪,集中力量在四平歼敌,“党内如有动摇情绪,哪怕是微小的,均须坚决克服”,“必须准备数万人伤亡,要有决心付出此项代价,才能打得出新局面。”为此林彪指挥10万人同敌人在四平展开了血战。
黄克诚认为在敌军刚开始进攻时,打它一下,是必要的。现在敌人倾其主力与我决战,暂时我尚不具备决战条件,因此不能与敌硬拼。他便连续给林彪去电,建议我军从四平撤退,积蓄力量,让敌人背上大城市这个沉重的包袱。但林彪既不回电,又不撤兵。
为此黄克诚又于5月12日给中央发电,认为东北“要逐步消灭国民党兵力,来达到控制全东北的目的”,如在四平“长期打下去,则四平、长春固会丧失,主力亦将消耗到精疲力竭不能继续战斗。”但也未见回电。
当时由于我军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与敌进行了不利条件下的正规阵地防御战,甚至提出了“把四平变成马德里”,“把进攻的敌军埋葬在四平”的主张。整整一个月,双方争夺异常激烈,我军虽然毙伤敌军万余人,阻滞了敌人的进攻,但自己也付出了8千多战斗骨干的伤亡代价,被迫撤出了四平。这证明了黄克诚当时的主张是正确的。
1959年庐山会议时,毛泽东和黄克诚一起吃饭,还谈到了当年的四平战役。毛泽东问黄克诚,“难道四平保卫战打错了?”黄克诚答:“开始敌人向四平推进,我们打它一下子,以阻敌前进,这并不错。但后来在敌人集结重兵寻我主力决战的情况之下,我们就不应该固守四平了。”毛泽东说:“固守四平当时是我决定的。”黄克诚则讲:“你决定的也是错误的。”
8、力挽狂澜,维护领袖毛泽东崇高历史地位
20世纪70年代末,一股否定领袖毛泽东的歪风在党内外蔓延。在此重要关头,黄克诚挺身而出全力维护毛主席崇高历史地位。1980年11月,中纪委第二书记黄克诚在中纪委会议上说:“如果把建国以来我们党所犯的错误都算在毛泽东身上,让毛主席一个人承担责任,这样做不符合历史事实。过去解放中国,建设新中国,我们这些老共产党员都尽了一份责任,功劳大家有份。现在把错误都算在毛主席一个人身上,好像我们没有份,这是不公平的。我们应当来分担应当分担的责任,那才符合历史事实,符合唯物主义。”
9、公正评价林彪
九一三事件后,国内对林彪全面否定。当时《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写了关于林彪的条目,请黄克诚审定。他读完条目说:“林彪的条目不能这么写,这样写是不能向后人交代的。”黄克诚让秘书把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的有关同志召集在一起,开门见山地对他们说:“你们写的这个条目,需要修改。你们要学司马迁,要秉笔直书,要对历史负责。你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历史学者的态度,去评价历史人物。不要用过去党内开斗争会的那种过火的语言,揪出一个人就把他的历史功绩一笔勾销了。要全面地观察,做出全面的评价,写出历史的真面貌。对林彪也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写他的历史。林彪在我军历史上是有名的指挥员之一。后来他犯了严重罪行,是死有余辜。在评价他的历史时,应该分为两节:一节是他在历史上对党和军队的发展、我军战斗力的提高,起过积极作用;另一节是后来他对党、对军队的严重破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这两方面都写明确,不含糊其辞,才符合历史事实。”
黄克诚对林彪的客观评价,在当时的政治气氛和历史背景下,确实需要超人的政治勇气。
三、轶事
1、湘南山区打游击遭敌围追险逃生
1928年6月,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十五团团长的黄克诚,改任湘南工农军第二路游击分队司令,奉命率部从井冈山重返湘南山区开展游击战争。由于副司令刘承高胁众哗变,部队被敌人打散,黄克诚死里逃生后,与中共永兴县委干部李卜成一同潜回家乡附近的山林中隐蔽,相机重整旗鼓,坚持斗争。
这时的湘南大地,正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黄克诚的活动只能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进行。可是,时间一久,难免不露出一点风声。国民党反动派不断调集部队和民团日夜搜捕,指名要抓从井冈山上下来的“暴徒”黄克诚。黄克诚在当地已无法开展工作,便与当地县委几位负责人共同商定,由他和李卜成二人先行外出寻找上级党组织。
由于长时间在山林里生活,久不见阳光,黄克诚和李卜成二人的面色苍白。如果外出,定会引人注目。于是,他们二人便每天乘中午野外无人之际,偷偷地来到林外的山脚下晒太阳。
一天中午,黄克诚与李卜成在山林外一边晒太阳,一边等候弟弟来送饭。弟弟把饭送来后,黄克诚对李卜成说,“这一阵风声很紧,我们还是回到山林里去吃饭稳当些。”李卜成还想多晒一会太阳,便不以为然地说:“怕什么?难道吃顿饭的工夫,敌人就会来吗?”黄克诚历来做事谨慎,他并不跟李卜成争辩,端起饭碗就往山林中走去。李卜成无法,只好跟着上山。就在他俩刚刚爬上一座高坡,尚未进入山林之时,山下的村子里突然传来一阵枪声,并夹杂着喝骂哭叫声。原来反动民团已将村子包围,正在挨家挨户地搜查。黄克诚和李卜成见势不妙,急忙猛跑钻进山林。奔跑中,李卜成不慎摔了一跤。进入山林后,黄克诚同他开玩笑说:“你慌什么?难道吃顿饭的工夫,敌人就会来吗?”李卜成难为情地说:“幸好我们没有在山下吃饭,不然的话,这次可就逃不脱了。”
敌人这次围捕搜查,使黄克诚更加警觉起来。他和李卜成迅速做好外出的准备,离开家乡,辗转长沙、南京、上海等地寻找党组织。
2、危难之际遇冤家虚与委蛇巧周旋
黄克诚和李卜成辗转来到上海,人地生疏,囊空如洗,一连两个月没有同党组织接上关系,连起码的生活也无着落。于是,他们决定先设法找一个工作以暂时谋生,相机寻找党组织的关系。一天,黄克诚从一份报纸上忽然看到湖南籍留学生黄璧在上海兵工厂任炮兵部主任,便以同乡的名义,化名黄楚珍给黄璧写信,请他帮助谋个求生的职业。几天以后,接到黄璧的回信,约黄克诚到兵工厂面谈。黄克诚找到黄璧的办公室,黄璧因有事要办,委托他的一位亲戚、同事继续同黄克诚谈话。
黄璧走后不久,他的那位亲戚、同事进来了。真是冤家路窄!这个人名叫邓丰立,原是湘南桂阳县北鸦山村有名的大恶霸。黄克诚读私塾时,曾多次同他见过面,彼此互知姓名。湘南暴动时,邓丰立侥幸脱逃出走。待湘南暴动失败后,他返回桂阳,疯狂报复,屠杀了大批共产党员和参加暴动的农民。黄克诚一眼就认出了此人。幸而这几年黄克诚面容变化较大,又戴了一副深度近视眼镜,邓丰立没有认出黄克诚来。彼此寒暄过后,邓丰立首先问起家乡的情况,随即又问黄克诚如何到了上海以及想找什么样的工作干。此时,黄克诚欲谋职业的念头早已荡然无存,只想早些脱身。他尽力使自己保持镇定,同邓丰立虚与委蛇,佯称自己曾在湘军程潜部当过下级军官,后部队被缴械而流落上海。邓丰立突然问道:“永兴县的黄克诚你认识吗?”黄克诚沉住气淡淡地答道:“过去在家读书时认识的。”邓丰立又问道:“黄克诚现在在什么地方你可知道?”黄克诚从容答道:“我离家出来当兵多年,从没有同他联系过,不知他后来怎么样了。” 邓丰立恶狠狠地说:“黄克诚是杀人放火的共党暴徒头目!”黄克诚佯装惊讶道:“啊?他那样的文弱书生竟然会是共党?真是出人意料。” 邓丰立接着说:“他领头在我们那一带搞暴动,当局正在通缉他,我如果找到他,决不轻饶!”黄克诚随声感叹道:“他那样的人也会搞暴动,真是看不出来。”接着他话题一转,询问起邓丰立一家人的情况,并问邓丰立:“黄璧先生什么时候回来?” 邓丰立说,今天他不一定能回来。黄克诚就势说道:“既然黄璧先生公务繁忙,那我改日再来拜访,今天我就告辞了。”说完,黄克诚站起身来就往外走,邓丰立一直送到工厂大门口,才转身回去。
此时,黄克诚才如释重负,飞快地离开了兵工厂。不久,黄克诚和李卜成通过同乡、同学曾希圣的兄长曾中生,与中央军委接上了组织关系。
3、大街遇敌机智脱险
1929年春,黄克诚被中央军委派往武汉,到国民党唐生智的部队去做兵运工作。在反复无常的军阀部队中进行秘密工作,稍有不慎,就可能暴露身份,遭到不测。
在一个假日,一位在国民党军队中供职的同乡、也是黄克诚读师范时的同窗好友约他外出游玩。黄克诚碍不过同乡、校友的情面,只好同他一起出去。二人身着国民党军官制服,先是逛了一阵子公园,接着便来到武汉闹市区的大街上,边走边聊。事有凑巧,在一段人流如潮的街道上,正与朋友聊天的黄克诚,突然同迎面走来的一个国民党军官撞了个满怀。黄克诚猛一抬头,不禁大吃一惊!此人名叫刘雄,是大土豪劣绅的儿子,与黄克诚既是同乡,又是读师范时的同学。师范毕业后,刘雄考入黄埔军校,此时已当上国民党军队的中层军官。湘南暴动失败后,刘雄曾四处捕杀共产党员,干尽了坏事,对黄克诚的身份和经历,他一清二楚。此次二人狭路相逢,躲避已来不及。黄克诚趁刘雄尚未反应过来,当机立断,来了个先发制人,上前一把攥住刘雄的双手,装作很热情的样子说道:“啊!老同学,多年不见了,一向可好?”黄克诚一边说着话,一边愈加用力地攥紧刘雄的双手。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和问话,使刘雄大出意外,被弄得瞠目结舌,一时竟说不出话来。想抽开手,双手又像被钳住了似的,越用力抽,对方攥得愈紧,只好听着黄克诚不着边际地问话,连开口插话的机会也没有。黄克诚像连珠炮般的问话停止的一瞬间,未等刘雄开口,便猛地松开双手,边走边说:“我今天有点急事要办,咱们改日再谈。”随即,快步钻入大街的人流之中。
约黄克诚出来游玩的那位朋友,同黄克诚、刘雄均是同乡、同学,对黄、刘二人的底细也一清二楚。他对黄克诚方才同刘雄谈话的一幕,心照不宣,此时存心掩护黄克诚脱身。黄克诚一离开,他便上前拉着刘雄的双手,又是同乡长、同学短地寒暄了一番,使刘雄无法立即走开。待刘雄脱开身再去寻找黄克诚时,黄克诚早已无影无踪了。